10.23 三個截然不同的爆倉案例,經後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值得每個人反思

三個截然不同的爆倉案例,經後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值得每個人反思

案例一、我肯定是對的,市場是錯的

某投資者A,從事現貨貿易數十年,具有極其豐富的現貨貿易經驗。聽說了期貨這一交易工具後很感興趣,馬上開戶並投資20萬元。頭三天,他沒有急於做交易,而是坐在電腦前熟悉行情。每天,他給出一個合約當日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的預測。令人驚奇的是,他每天的預測都十分準確,幾乎沒有誤差。他信心滿滿,認為做期貨很簡單。於是,第四天他正式開始交易,滿倉買入某一合約。但遺憾的是,這一天該合約價格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期上漲,而是略有下跌。他持倉過夜。第五天,該合約又跌了一些,浮動虧損大約4萬元。他還是沒動。隨後幾天,該合約一路陰跌不止。經紀公司不斷髮出追繳保證金通知,他不願追加資金,於是所持頭寸逐步被強平。最後,當賬戶上只剩下2萬餘元時,他將所剩無幾的頭寸平倉離場。同時他也離開了期貨市場,表示以後再也不碰期貨了。

三個截然不同的爆倉案例,經後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值得每個人反思


A的期貨投資生涯只做了一筆交易就結束了。這個案例很極端,也很有代表性。對於新接觸期貨的交易者而言,尤其是證券市場也從未涉足過的投資者而言,儘管你在你原先從事的領域很成功,但並不代表你在期貨市場就能成功。嘗試任何一項新事物,都必須放低自己的身價,以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來認真對待。如果妄自尊大,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認為在期貨市場做交易是小菜一碟,那麼很容易被市場吞沒。如果你做錯方向了,就要及時認錯。不要有“我肯定是對的,市場是錯的”這種想法。

案例二、錯了死扛,再加死碼攤低成本

某投資者B,江浙一帶的民營企業家。在某期貨投資顧問的介紹下,於2007年4月份進入期貨市場,投資100萬元。

三個截然不同的爆倉案例,經後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值得每個人反思


投資顧問推薦他買入正處於良好上升勢頭的橡膠。初期有所獲利,但隨後橡膠價格開始下跌。投資顧問堅定看好橡膠市場,建議B繼續加倉買入。滿倉之後價格仍在下跌,投資顧問建議B追加資金,越跌越買,B照做了。到了2007年7月份,B累計投入的資金已經超過了1000萬,但賬面上剩餘的資金只有不 到400萬。好在橡膠價格止住了跌勢,開始回升。到了2008年2月,賬面資金已經到了1200餘萬。平倉出場後獲利200餘萬。B嚐到了逢低加死碼的甜頭,認為在有充足資金準備的條件下,這是個不錯的操作方法。2008年7月,滬鋅價格跌到了上市以來的最低價15000以下。B認為這是個不錯的投資機會,因為據說鋅的生產成本就在這一帶,於是開始越跌越買。到2008年9月,鋅價跌至14000左右,B認為更值得買了,於是共計投入資金2000萬左右買入鋅合約。不料,2008年國慶長假過後,由於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影響,所有商品價格直線暴跌,很多品種出現多次三板強平。好在鋅的第三個停板並沒有封死,在經紀公司的配合下,B在即將穿倉的危險狀態下及時平倉,但所投入的2000萬元資金僅剩餘4萬。B黯然離開期貨市場。

三個截然不同的爆倉案例,經後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值得每個人反思


從B的持倉時間看,他是一個長線交易者。作為長線交易者,資金管理和風險控制尤為重要。如果在這方面出現問題,損失將是巨大的。投資者需要在做交易前,就對準備投入的資金規模和願意承受的虧損有一個計劃。對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做出預計,看是否能夠承受。一旦判斷失誤,要有止損措施。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在錯誤的判斷下越陷越深。本來只想損失一根牛毛,結果整頭牛都被牽走了。雖然B在橡膠上的操作是獲利的,但是這仍屬於錯誤的操作思想。一次僥倖不代表次次運氣都好,這種越跌越買的思維,只要錯一次,就血本無歸。B從期貨市場離開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從長期看,他遲早會有這麼一天。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錯了死扛,再加死碼攤低成本”,這種交易指導思想短時內從表面上看似乎效果很好,但是長期看,必敗。

另外,我國每年春節、國慶都會有一週的長假。在此期間國際期貨市場如果發生較大的變化,國內期市開盤後必然是連續停板。這給交易者帶來了巨大的風險。所以,長假前夕,交易者不要重倉過節。最好是空倉,或者輕倉。

三個截然不同的爆倉案例,經後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值得每個人反思


案例三、知行不能合一

某投資者C,個人投資者。進入期貨市場已經兩三年了,看了很多期貨書籍,對各種分析方法理論都很熟悉。約翰·墨菲的《期貨市場技術分析》、史蒂夫·克羅的《克羅談期貨投資策略》等等看得滾瓜爛熟。道氏理論、甘氏理論、波浪理論等等也說得頭頭是道。“讓盈利奔跑,截斷虧損”、“趨勢是你的朋友”、“計劃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計劃”等期市格言倒背如流。但是,他的交易結果卻很糟糕。問題出在哪裡呢?

筆者與C交談後驚訝地發現,他所知道的和他的實際操作完全是兩碼事!他雖然知道入市前需要制定一整套完整的操作計劃,但是實際上卻並沒有計劃,或者即使有也沒有嚴格執行。到了該止損的時候,他經常盼望價格能夠朝向他有利的方向迴轉,希望虧損能夠減少,不願意面對砍倉帶來的損失。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下不了手”。而當他實在受不了了,終於砍倉的時候,往往砍在最低或最高點。另外,當市場方向不明確,並沒有給出入市信號的時候,他往往會頻繁交易,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手癢”。

知行不能合一,是很多交易者都存在的問題。所有交易者接觸期貨一段時間後,對期貨市場最基本的原則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瞭解。但是失敗的交易者都是在某些地方違反了這些原則。明知故犯!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是不理性的,或者說,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在金融投資領域,在需要作出判斷的時候,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其本性往往會導致錯誤的操作。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從人的本性入手。

一方面,不斷重複正確的操作,強化正確的記憶,少犯同樣的錯誤。比如,做交易日記,從自身的成功和失敗例子中學習,不在同一個地方被絆倒。一筆交易成功與否,並不是看交易結果是盈利還是虧損,而是看是否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果是按計劃做的,即使虧損也是正確的交易。如果沒按計劃做,即使盈利也是錯誤的交易。另一方面,加強自身素質的修養,推升自身“真、善、美”的一面。要想做好期貨,先要做好人。去除心中的“貪婪和恐懼”,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老子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