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章丘民间故事:分水岭建村始末

清顺治三年,刘姓从章丘刁镇前刘村迁到文祖镇桑园庄(今三元村)居住。在此后的多年中,刘氏家族虽没断香火,后裔却并不兴旺,且多病多灾。刘家找阴阳先生占卦,那先生说是村名所致。因桑园庄的“桑”字与“丧”字谐音,为不吉利。因而,刘家后人心有余悸。

康熙年间,刘家后人刘凤祥其妻连生三子,分别取名为:刘锡山、刘锡峪、刘锡岭。刘凤祥看着逐渐长大的儿子心中高兴万分,却又怕庄名祸及后代,便有了自家立庄的打算。他在往返老家刁镇前刘村的途中,相中了文祖村北五里处的“马鞍形”山峰的凹处。这里是交通要道,又依其章丘名山古月(胡山)。此处南连重镇文祖,通往莱芜;北走小平原,直达百脉诸泉;西面有一个独立山峰,像是朱雀之首朝西瞭瞰;东方亘峰不断,犹如朱雀两翼伸展。凹处还有一棵超过百年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恰似一把绿色的天伞。特别是山岭北麓下有两个清泉喷流不断,形成小河流水潺潺。刘凤祥悄悄找来风水先生打量此处,果然是穴风水宝地。他又打听此处归权,竟是横沟村刘家牌所属(当时的庄长社头为便于管理,将村庄分为“三牌”。牌以大姓人家划分,小姓随在其中。牌的当头人便是大姓的族长担任)。这刘家牌的的牌头姓刘,且岁数大又德高望重。人称“刘老爷子”。

刘凤祥便托与刘家牌有交往的头面人物出面,找到刘老爷子,言称让其高抬贵手让出贵地,并可多出些价钱。刘老爷子则回话:“此处虽瘠薄,却能广种薄收,供人食用。再说此处是老祖先购买,要再卖与他人,岂不落个‘败家子’的名声。还是日后再议吧”此后再无音讯。其实,这“日后再议”是句推话,就是不卖的潜词,只是为了给来者的面子而已。

此后,刘凤祥再托人登门,刘老爷子避而不见。

面对此情况,刘凤祥没有灰心丧气。他又回到老家后刘村找刘氏族长们商议,让其想办法、出主意。恰好,后刘村的社头与刚上任不久的知县有些来往。刘凤祥便打点些钱物,让知县出面调理。知县应允,答应抽个闲日前去。

这天,刘老爷子正在家中喝茶。家人来报,说章丘知县登门拜访,在门口等候。他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我安分守己、没惹祸端,县大老爷来作甚?连忙出门迎接。刘家牌来到知县面前跪倒要磕头。却被知县拉起。知县道:“今日不是公事,是我出来随便走走,认认自家大门,看望问候您老人家。顺便讨杯酒吃。”刘老爷子不解其意,忙把知县请进家去,泡茶伺候。随即又说:“知县老爷光临,寒舍生辉。小老儿却不明白知县为何称老夫为自家呢?”知县道:“老人家,我也姓刘。这天下‘刘’姓还有第二笔写法么?”刘老爷子连声说“对对对”。这知县光临并称呼“自家”,这是多大的面子啊!老人心花怒放、高兴万分。并立即吩咐家人去约另两为族长前来,与刘知县共叙。刘知县又说:“老人家,寻踪问源论世排辈,还要喊您为爷爷呢!”刘家牌虽连声说“不敢当、不敢当”,眼里却激动地滚出泪水。

老爷子正与知县闲聊着。突然有人来报,说门外一位中年汉子求见。他连连摆手,示意不见。

话语间,两位刘姓老者到来。刘老爷子一一介绍。知县又说:“三位老人家在上,我们刘氏同宗人,日后要互相来往互相照顾,有许多事还要您们多多帮忙。”刘家牌的三位老人连忙应声“那是、那是”。接着,知县便把刘凤祥所托之事全部托出。刘老爷子心里暗道:好一个刘知县啊,与我们套得这般近乎,原是当说客来了。这刘老爷子是见过大世面的角色,对刘知县的话题避而不答,却说:“知县大人,你我既是自家,我也不客气,求你给老朽留下的墨迹如何?”刘知县并不推辞,随口答应。刘老爷子吩咐家人取来笔墨纸砚。刘知县挥笔写出来一段小诗:“天下刘族本同根,系为汉祖后裔孙。一人有难大家帮,婵媛相济刘氏人。”好一个刘知县,把刘邦说成了刘家的祖宗。还暗示刘家牌一定要把那马鞍形山处卖给刘凤祥。刘老爷子和两位老者看完知县墨迹,心中佩服他的才华,更佩服他的为人。事已至此,咋能再不给知县面子?便同意了知县的要求。

就在这时,家人来报,说抓到一个要在刘家坟茔地里砍树的贼人,他就是刚才被轰走的那人。刘老爷子说:”把他绑了,送衙门去见官。”刘知县道:“不用,不用,本县在此。让门外的衙役押来便是”。原来,这刘老爷子与知县啦的热乎,竟忘了知县的身份。

衙役把那毛贼推到知县面前,让其跪下。毛贼就是不跪。刘知县大怒,一拍桌子:“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行窃盗树,见了本县还不下跪。”那毛贼却说:“县大老爷,你此话差矣!我砍俺自家的树还有罪么?”刘老爷子愤然道:“我老刘家那有你这般行窃无耻之徒,给我打……”刘知县一挥手,“慢着,让他先说明了‘为何称自家’的原由,再打不迟。”那毛贼神态自若地对刘家牌说:“老爷子,俺一不改名,二不改姓,祖籍后刘村,迁居桑园庄。晚辈刘凤祥上门拜见您老人家,却被轰走。我不去砍自家的树,岂能进了老爷子的门?”说完,跪倒磕头。刘老爷子听了,哈哈大笑:“好一个精灵的刘凤祥啊!你与知县给老夫演了一幕双簧戏啊!”

随即,刘凤祥出门招呼一声。原来是他带来几坛美酒和菜肴。

酒席间,刘知县挥笔写好了地契。刘凤祥又让知县和刘老爷子等赐个村名。刘家牌说,山凹处有棵大槐树,叫槐树庄就可。”知县则说,槐为“鬼木”也,属阴。又说:“那山凹处中高南北低,是个“分”字。那里‘既称不上山,更不是峪,准确地说是道岭’。‘金、银、铜、铁、锡’为九州宝物,祖先们将“锡”字载入刘家辈份是件幸事。刘凤祥第三子“锡岭”之名加“分”字,既占地利、又占人和,就是最好的的村名啊!”刘凤祥和刘家牌点头称赞。

就这样,刘凤祥率三子刘锡山、刘锡峪、刘锡岭在那里建房立庄。取村名“分锡岭”。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放了一个电影叫《分水岭》。不知为什么,周边的人们开始把分锡岭村叫做“分水岭”,以众多的口碑压过了“分锡岭”之名。于是,“分水岭”便成了正式的村名。

(原载孙廷华《锦屏夜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