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環球地理、歷史、人文知識待你發現


中國北方曾經有一個政權叫做“遼朝”,遼朝滅亡後,契丹人的去向也就成了謎。

在武俠小說中,金庸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活的英雄俠客。而在眾多主角當中,或許最讓人心生崇敬又哀婉感嘆的,就是《天龍八部》的男主“契丹人蕭峰”。

蕭峰本姓喬,原本是妥妥的漢人子民,但隨著真相抽絲剝繭般展開,他卻成了中原豪傑口中的“契丹狗賊”,成了遼國貴族的後裔。

而契丹人的身份成為他的“原罪”,也是他悲劇命運的最終源頭。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影視劇《天龍八部》,蕭峰劇照

其實,不只是金庸小說,在楊家將等民間演義文學中,遼國也被塑造成入侵大宋王朝的最大敵人,契丹也隨之成為野蠻民族的代名詞。

那麼,歷史上的契丹人究竟有著怎樣的真面目?今天中國的56個民族當中,為何沒有契丹族?這個曾經雄霸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為何最終銷聲匿跡了?


一、部族興衰

契丹起源於中國東北,最初分為8個互不統屬的部落,稱為“八部契丹”。唐朝初年,契丹部族開始強盛起來,《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書中,均有關於契丹等部族襲擾邊境的記載。

後來,契丹先後接受過唐、突厥、回紇的統治,並不斷積蓄部族力量,以圖爭霸天下。

907年,契丹迭剌部耶律氏的首領阿保機登上汗位。此前,契丹人遵照草原部族的傳統,各部每隔幾年就要舉行一次選舉,以重新確定汗位人選。

鞏固地位之後,耶律阿保機一改之前的部族首領選舉制,而是仿照中原王朝,確立了“家天下”的世襲制,並建立契丹王朝。947年,阿保機之子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耶律阿保機

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八部之後,國力迅速增強,併成為與中原王朝相抗衡的草原霸主。

文化方面,契丹人積極學習中原儒學,並延請名士作為貴族公子的訓蒙師傅。後來成為成吉思汗治國宰相的耶律楚才,就堪稱一代鴻儒。

此外,契丹人中還出現了大批的藝術家,如胡虔、耶律倍等,皆是名噪一時的著名畫家。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遼、北宋、夏時期全景圖

今天,在華北仍有大量的遼國石刻與浮雕,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契丹人不僅僅是四肢發達的遊牧戎狄,在文化上與同時期的西夏、大理等國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由於長期統治中國北方,11世紀的中外交流很大一部分是由遼朝進行的,很多外國人竟然誤認為契丹就是中國,至今,歐亞許多斯拉夫和突厥語系的國家,例如俄羅斯、土耳其,仍把中國稱為契丹(英語:Khitan)。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山西應縣木塔為遼代建築,是中國現存最高、且最古老的木構塔建築

可惜,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長期受契丹人欺壓的女真人逐漸崛起,並於1125年滅掉遼國,契丹人也失去了世代生存的家園,並逐漸退出了群雄逐鹿的舞臺中心。

那麼,契丹人真的從此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嗎?這個稱霸一時的族群到底去向了何方?


二、列國飄零

在遼滅國之後,失去家園的契丹人分為兩部。一部西遷至新疆與中亞一帶,建立西遼。蒙古人崛起之後,開展西征運動,西遼滅亡,其族人最終融入中亞伊斯蘭化的諸民族之中。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西遼地圖

另有一部契丹人留守在草原故地,成為女真人的附屬,備受奴役。元明清和民國時期,中原王朝對漠北草原的統治時有加強。

一部分留守的契丹人隨女真人一起南遷,逐漸融入到北方漢、滿、蒙等民族之中,逐漸失去了民族的主體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部門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其中,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交界一帶,發現了一支相貌、習俗、宗教、飲食各方面都與古契丹人相吻合的民族。

經過史學家鑑定,這支遊牧族群確實為契丹人後裔,並最終被定名為達斡(wò)爾族。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達斡爾族馴鷹師

至此,這個“消失的民族”終於有了後裔的傳承,昔日的草原雄鷹又重現於人們的視野當中。

由於一直生活在草原故地,達斡爾族也繼承了契丹人的生活方式。加之地域偏遠,難沾王化,所以歷經金元明清數百年的變遷,這部分契丹後裔仍較為完整地保留著祖先的生存風貌。

然而,驚喜還遠不止於此。

20世紀90年代,民族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通力合作,對契丹人的源流進行深入考查,最後向世人宣佈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在雲南省保山市,又發現了一支契丹人的後裔,即所謂的“本人”族群。

契丹人源於北方草原,與雲南有數千裡的距離,其間又有高山大川的重重阻隔。這個草原遊牧民族,又怎會在崇山峻嶺遍佈的遙遠南疆留下後裔呢?


三、遠征雲南

留守故地的契丹人,也爆發過一些反對女真人的起義,可惜都難成氣候,被女真人一一擊潰。13世紀初期,同為女真人統屬的蒙古人迅速崛起,並開始挑戰女真人在草原各族中的霸主地位。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女真人族群

敵人的敵人即是朋友。為了擊敗女真人,蒙古人四處招攬盟友,契丹人就是他們的重要拉攏對象。契丹人一直將女真人視為仇寇,現在時機到來,立即就投入到了蒙古人的陣營當中。

1206年,成吉思汗一統蒙古,並開始四處征戰。此後,蒙古鐵騎先後滅掉了西遼、西夏、金等國。

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即位後,改國號為“元”,並於1279年滅掉南宋,建立盛極一時的蒙元帝國。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蒙元帝國疆域

在征戰攻伐過程中,蒙古人精選各部族的精銳,組成“探馬赤軍”。這支部隊通常充當攻城略地的奇兵,並在征服的土地上擔當鎮守重任,由於驍勇善戰,契丹騎兵也被編入其中。所以,這群草原勇士也有了周遊南國,並落地生根的機會。

據《元史》記載,忽必烈渡江攻取南部中國,契丹將領忙古代率部族勇士從徵,並參與攻伐大理國、緬甸國等戰事。

平定雲南後,忙古代率部屯戍,被封為大理宣慰使都元帥,管軍萬戶,成為鎮守邊關的一方諸侯。

元朝末期,忙古代的部族後裔經過多年屯戍,已逐漸與雲南本地土著通婚融合。元朝滅亡時,襲任萬戶之職的已是忙古代的曾孫阿蘇魯。

入滇以來,這支契丹人一直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態,代朝廷行使管理職權。此時,失去了蒙元朝廷的庇護,這群勢單力薄、孤軍深入的契丹駐軍也感受到各方的壓力。

對他們來說,生存是眼前的第一要務,民族身份反而成為引起當地土著仇視的因素。於是,為了自保,他們冒稱是當地蒲人的一支。

蒲人也稱濮人,即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蒲人將首領稱為“莽”,所以這支契丹人為了表明自己的土著身份,也稱自己是“本人”,並逐漸以“莽”為部族姓氏。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布朗族村寨

明朝建立之初,為了更好地穩固邊疆,仍然任用原有的地方豪強管理民族事務。阿蘇魯及其部屬主動歸附新王朝,也成為當地的土目,為朝廷所肯定。

明洪武(朱元璋)年間,雲南麓川地區發生叛亂,契丹人參與平叛有功,再次受到朝廷封賞。此後,阿蘇魯成為施甸長官司的首任長官,並被封為武略將軍。

至此,阿蘇魯的族人已不需要再冒稱蒲人以保護自己,所以又開始尋找自己作為契丹人的身份認同。

並且,他們還宣稱“恥從夷姓,樂慕中華”,也就是說恥於再用雲南蒲人的姓氏,所以向漢人學習,又把“莽”改成了“蔣”姓,並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雖然是草原英雄的後代,但這群契丹後裔畢竟屬於客居之人,所以,他們也不得不“事急從權”,根據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調整自身的生存策略。在滾滾大勢面前,他們也不過是無根浮萍,在遙遠的異鄉勉力繁衍。

相對而言,雲南地區文明開化程度不如中原漢地,南遷而來的這支契丹人也保有一定的文化優越性。

所以,北方的契丹後裔最終融入漢人族群,而阿蘇魯的部族則長期保持著民族文化傳統,未被雲南土著所完全同化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契丹騎兵


四、紮根南疆

迄今為止,雲南的契丹後裔約有15萬人,分佈在保山、大理、德宏一帶。

在雲南施甸的大烏邑村,保存著一座歷經滄桑的蔣氏宗祠,也稱“武略祠”。在祠堂門口,寫著一副楹聯: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

“耶律”即是契丹皇族的姓氏,莽、蔣則反映了這個族群來到雲南後的歷史變遷。從忙古代入滇,到阿蘇魯降明,這支契丹人先是以“阿”為姓,後冒用土著的“莽”姓,最終改為漢姓“蔣”,並一直沿用至今。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雲南省施甸縣蔣氏宗祠

長期以來,他們與當地的民族不斷融合,所以在民族識別過程中分別被歸入到德昂、布朗、景頗、佤等民族中,而沒有成為獨立的族屬。

但是這群契丹後代在一些方面還是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曾經縱橫中國北方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施甸縣在雲南的位置

比如,他們仍然像北方的草原民族一樣,將薩滿教融入日常生活,並將契丹人信奉的青牛白馬作為圖騰。又比如,他們嚴格遵循契丹習俗,同姓不通婚,千百年來只與外族人訂立婚約。

昔日的草原帝國早已落幕,雄霸大漠的契丹鐵騎也已在蒼茫歷史中銷聲匿跡。這個古老民族的大部分後裔,都與百越、匈奴、鮮卑等民族一樣,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當中。唯有達斡爾族和雲南的“本人”,還在吟唱著祖先留下的光輝詩篇。

風雲變幻,滄海桑田。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失去故土的契丹族人重新找到新的家園,北方的草原勇士在北國和南疆都留下後裔,中華民族也因此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明姿態。

—(End 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