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NO.11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文|寒山忆雪

图|寒山忆雪 辑|寒山忆雪

末次冰期对热带的气温影响不大,但对空气的干湿度影响很大。

因全球气温降低,能够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也积聚减少,空气变得干燥,降雨量也随之减少。温度较低的「寒带」(原寒带与温带),蒸发量比较少,所以降雨量减少后,干旱尚不明显。

但在热带,气温下降的没有「寒带」多,蒸发量不比温暖期少,下的雨没有蒸发的水汽多,气候就变得更加干旱。

在非洲,中非的热带雨林向赤道附近萎缩,热带稀树草原的面积从雨林两侧和东非高原,往赤道和低地扩张。草原的植被种类无法与雨林相提并论,但草原能承载的食草动物数量却比热带雨林更多。

草原扩大后的非洲

中非雨林区退化为中非草原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在农业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人类并无法把森林开发成农田,也就无法承载很多人口。草原可以比雨林承载更多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自然也就可以承载更多以狩猎为生的史前人类。

比如野牛成群的北美大草原地区的印第安人,人口密度并不低于东部居住在森林里的印第安人。再比如游猎于南非草原的桑人人口,并不少于游猎于热带雨林中的俾格米人。

非洲草原成群的野生水牛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美洲草原成群的美洲野牛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冰期导致雨林萎缩、草原扩大,也就为东非高原的智人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也许桑人和俾格米人虽然是在15万年前分化出来的,但真正往南非和西非大规模扩张的时间,有可能是冰期降临的7万年前左右。

中部非洲草原扩大带来的福利,生活在东北非的智人并没有享受到。与此同时,气候剧变让埃塞俄比亚高原变得干冷,食物减少,东北非智人的生活日益艰难,饥荒开始出现。

末次冰期内干冷的埃塞俄比亚草原(类似图景)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亚欧大陆温带的饥荒带来早期智人的大迁徙,东北非的饥荒一样也带来智人的大迁徙。

比东北非人早十万年,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尝试过沿着尼罗河到埃及,从西亚裂谷带(以色列、叙利亚)往亚洲扩张,但被早期智人阻挡。现在,他们似乎可以再走一次祖先走过的路。但仅仅是似乎而已。

冰期导致尼罗河的径流量急剧减少,甚至常常断流,撒哈拉大沙漠也变得更加干旱。顺着尼罗河穿越撒哈拉,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

干涸的尼罗河河床(类似图景)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那就只能往回走,回到东非高原。实际上,对于已经迁徙到东北非生活了几万年的人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家园,往西南迁徙,并不是返回,而是开拓新的领地。

往西南迁徙的氏族,很偶然的是父系E基因的男性和母系L2基因的女性组成的部落。他们往西南方向迁徙的第一站,就是苏丹南部的热带草原。这些部落占领了苏丹草原,在这里生存了几代之后,形成了肤色最深的人种黑人。

在未来的几万年里,他们还将不断的繁衍扩张,往西填充整个西非草原,把俾格米人赶到赤道雨林。往南填充整个东非高原和中南非草原,把桑人赶到了南非荒漠。

东北非黑人部落迁徙扩张路线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在向西扩张的同时,黑人部落还不断的抢夺俾格米女性,导致今天赤道以北的黑人母系中,L0和L1基因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俾格米人肤色比原始黑人浅一些,所以今天西非草原的黑人,也比苏丹草原的黑人肤色偏浅,他们被称作「苏丹黑人」。

活动于西非草原的苏丹型黑人(图片来自转载)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而留在苏丹草原,也就是今天南苏丹、乌干达、肯尼亚一带的黑人,保留了最深色的皮肤,他们被称作「尼罗特人」。

活动于南苏丹草原周边的尼罗特黑人(图片来自转载)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向南扩张的黑人部落,一样抢夺当地的部落女子,今天赤道以南的黑人母系中,几乎拥有母系L系列的所有类型基因。因为他们遇到的是肤色更浅的桑人以及与桑人体貌类似的其他族群,他们的肤色也被桑人漂浅,比赤道以北的苏丹黑人还要浅一些,称作「班图人」。

活动于中南非草原的班图黑人(图片来自转载)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黑桑混血的班图人再继续与桑人混血,形成了一个小的分支「科萨人」,他们的肤色更浅,相貌形如黑白黄三大人种的混血。

黑人是怎样形成的?

当然了,按照体貌划分的黑人族群绝不仅仅只有这四种,另外还有其他各种分支,但不是我们的解读重点,不再一一赘述。

黑人族群往南迁徙了,剩下的还有CT老祖父的两个儿子DE与CF,他们既不能越过撒哈拉沙漠,南方又被黑人抢先一步了,难道就只能困守埃塞俄比亚高原了么?

何去何从,下节继续分解。

-END-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