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歷史上東林黨是哪些人,他們又代表誰的利益揭祕

歷史上東林黨是哪些人,他們又代表誰的利益揭秘

說到“東林黨”其實很多人也會想到一些什麼樣的東廠啊,什麼樣的西廠啊,還是有什麼閹黨啊,反正就是很多很多了,那麼這個“東林黨”好像也不簡單啊,而且也十分的神秘,我們也不妨問問看,這個東林黨到底是一些什麼樣的人,他們這些人又到底是為誰做事的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感興趣的網友別錯過了!

明朝後期的東林黨可謂“赫赫有名”。歷史學家幾乎對東林黨都有過或多或少的評論,而研究明清兩代史的人們幾乎繞不開“東林黨”這個話題。

隨著歷史知識的普及,人們對東林黨的瞭解也越來越多,越來越不侷限於“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東林黨顧憲成)這個感性層面上。

對東林黨的評價在近些年來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況,並且各執一詞,爭論激烈。

那麼“東林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他對明朝後期乃至清朝的政治格局和統治有什麼“重大的,有歷史意義的”影響呢?

我們還是先看看東林黨的前世今生。

東林黨一開始其實是一個“沙龍”或者說叫做“失意者俱樂部”。

這個俱樂部的主要發起人是顧憲成。顧憲成是明朝萬曆年間(萬曆八年)的進士,獲取功名之後一直在京城當官,十幾年後,顧憲成當上了吏部文選司的郎中,這可是一個掌管官吏班秩遷升、改調等事務的很有實權的官。

正因為如,此顧憲成有機會認識和結交很多的朝廷上下的大小官員,也為後來形成東林黨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顧憲成是一個自視很高的人,同時脾氣也直,是一個“敢於拿自己這個豆包當乾糧”的主。

這樣的人是很容易得罪人的,可是顧憲成卻更願意“得罪皇帝”,在萬曆年間“爭國本事件”,也就是立誰當太子的問題上,他就和萬曆槓上了。

历史上东林党是哪些人,他们又代表谁的利益揭秘

萬曆皇帝(明神宗)的皇后一直沒給萬曆生個兒子,所以,萬曆一直就沒有嫡子,他的大兒子朱常洛(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和弟弟朱常洵都是皇妃所生,按道理“無嫡立長”,朱常洛應該是被立為太子,但是,萬曆皇帝很喜歡朱常洵的母親鄭貴妃,因此在鄭貴妃不斷的吹枕頭風的影響下,萬曆就有了立朱常洵為太子的念頭。

萬曆的這個念頭得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其中顧憲成是態度堅決者之一,不但如此,顧憲武成等人還堅決不給萬曆面子,聯合反對萬曆“暫不立太子而先同時封王”的“緩兵之計”,強烈要求“按祖制早立皇長子為太子”。

萬曆的小伎倆沒有得逞,因此對顧憲成等人(包括比顧憲成管官更大的人)十分反感。

從結果上看,顧憲成一派在“立儲”的問題上還是取得了勝利,但顧憲成也得罪了萬曆皇帝和鄭貴妃以及被封為“福王”的朱常洵。

萬曆二十二年,朝廷推薦選任內閣大學士(閣臣),顧憲成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厭惡的,從而更觸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

人氣很旺的顧憲成回到了老家無錫,做不了官的他開始當老師講學,並創辦了“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書院,它是一個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不僅僅是讀書講學以及文學交流,最重要的是“評論時政和針砭時弊”,它開啟了“民間議政”的先河,並由民間的“政見”影響“朝政”的先例。

這個東林書院更像一個“政治組織”。顧憲成以東林書院為依託,在萬曆三十二年十月,會同他的弟弟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舉行大會一、二次,每月小會一次。

這樣就行成了東林黨。

明朝,是文人政治的鼎盛時期,文人政治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激烈的黨爭。

在整個明朝,自明成祖時期開啟“宦官參政”的局面的時候,文人集團和太監集團就行成了“勢不兩立”的量大集團,可以說也是兩大“黨派”——“宦黨”和“文官集團”

之所以叫做“文官集團”而不叫“文官黨”,是因為儘管“文官集團”和“宦黨”勢不兩立,但是在“文官集團”內部,卻是派系林立,朋黨成群。

历史上东林党是哪些人,他们又代表谁的利益揭秘

在“東林黨”形成的時期,清朝的“文官集團”內,還有幾個以地域結成的“老鄉黨”,比如“浙黨”,“楚黨”,“齊黨”,“昆黨”,“宣黨”等等,這些“老鄉黨”當中,“浙黨”的勢力是最大的。

真是“黨派林立”啊!

在這些黨派當中,東林黨是一個獨特的黨派。

其他的黨派基本上算是“老鄉會”——即是老鄉又同朝為官,結成朋黨抱團取暖,互相幫襯互相提攜。

“老鄉黨”們的基本原則就是“黨同伐異”,這個“黨同伐異”的基本標準就是“非我同鄉,其心必異”。

所以,老鄉黨的本質是“朋黨”。

而東林黨則是以“政見相同”的文人組成的一個黨派,所以東林黨更像是一個“政黨”。

所以東林黨對明朝“朝政”的影響很大,從萬曆朝開始,東林黨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東林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黨,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簡單的講,東林黨就是一些持相同觀點和政見的文人(包括在任朝廷官員,曾任朝廷官員以及地方士紳)組成的有原始政治綱領,有基礎組織形式的“政黨”。

我們接下來看看東林黨代表誰的利益。

首先,東林黨肯定不是代表勞苦大眾的利益的“政黨”。

历史上东林党是哪些人,他们又代表谁的利益揭秘

在整個封建社會,沒有任何一個集團是代表勞苦大眾利益的,儘管士大夫集團也好還是皇室集團也好,整天把“民為貴,為民請命”掛在嘴邊,但事實上,哪朝哪代都是皇權和士大夫集團之間在進行著激烈的利益之爭,勞苦大眾僅僅就是“籌碼”和“財路”而已。

東林黨也不例外。它代表的是自己的利益。

東林黨提出的“具體主張”有三點:

第一是開放言路。通俗的講就是允許更加坦白的批評時政,更加嚴苛的針砭時弊。

第二是堅決反對宦官干政,這是針對它的死對頭“宦黨”。

第三是堅決反對開徵礦稅。

當然,乾的最起勁的還是黨爭,通過對鄭貴妃集團,宦黨,以及其他朋黨的打擊,來鞏固自己在朝野的地位。

東林黨在中國歷史上有其標誌性的意義,就是開啟了傳統的“朋黨”之外的“政黨”(有政黨特徵)的先河。同時,也開啟了民間組織干預國家政局的先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有進步意義的。

但是,東林黨更像是一個“反對黨”,其破壞,反對,不合作的意義更大一些,在如何建設,改革,發展的問題上卻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過分強調所謂的“正義性,道德性和精神高尚”。關心太多,指責太多,而建樹太少。

有一個觀點認為,東林黨反對開徵礦產稅,是出於對中國原始工業或者說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保護。這個觀點非常可笑,東林黨是一個以“儒學”,“王學”為正統觀念的“傳統文人”的組織,幾乎是不會有什麼“資本主義”以及“市場經濟”的概念的。

東林黨要保護的,恰恰是他們自己的利益,因為東林黨人幾乎都是“工商士紳”,開徵礦產稅損害的就是他們自己的利益。

所以,作為一個為自己利益代言的組織,東林黨沒那麼“高大上”,也沒那麼“心繫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