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濟寧歷史上的廉政故事,新時代的濟寧更需要這樣的清官

白衣尚書

濟寧歷史上的廉政故事,新時代的濟寧更需要這樣的清官

鄭鈞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任城縣廳壁記》中讚揚濟寧:“青帝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舊裡。土俗古遠,風流清高,賢良間生,掩映天下。”可見,濟寧歷史上出現過不少“風流清高”、“ 賢良”之士,其中的“白衣尚書”鄭均又是代表性人物。

史書上說,“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也。喜研《尚書》,好黃、老哲學。淡泊無慾,清靜自守,不慕遊宦。”他的哥哥在縣衙裡做掌管巡察緝捕的小官,經常收受禮物,鄭均多次勸阻不聽,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他,便去給人家做傭人,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多,將掙得的錢財全部送給兄長。並說:“財物用盡可以再去掙,當官不清白,終究會被拋棄。”哥哥大受感動,從此清廉。

哥哥去世後,鄭均又承擔起撫養家境貧寒的寡嫂孤侄的責任。其間,以“舉孝廉”為己任的地方官員召他出來做官,他常稱病在家。直到建初三年(公元78年),司徒鮑昱召他到朝廷任職,他才不得不應召。建初六年(公元81年),公車(朝廷官署名)又特地徵召他,升遷為尚書,協助漢章帝處理政務。章帝對他直道如矢、敢言直諫的品格,十分敬重,多次採納他的逆耳忠言。後來,鄭均稱年老有病,主動請辭尚書職位,章帝又授他議郎一職。他以病重為由,決然脫下官服,掛冠而去,迴歸任城故里。

元和元年(公元84年),漢章帝詔告東平郡守,對回到家鄉的鄭均進行褒獎賞賜。詔書上,章帝稱讚鄭均青年時“安貧”、“恭儉”;任尚書時勤於政務,抱病工作;到了老年,愈加堅貞不移地“守善”,對自己毫不懈怠,保持了晚節。因此賞賜他谷千斛,每年八月有長吏到他家中慰問,賜羊、酒。第二年,漢章帝對他給予了更重的超高規格的褒獎。這一次不是下詔委派地方官進行,而是漢章帝不顧路途漫漫、舟車勞頓駕臨任城,親至鄭均家中,當面賜其終身享受尚書的俸祿。

古代未出仕的人所穿的衣服稱為“白衣”。鄭均病休還鄉,本已成了“白衣”,但復受皇帝恩賜尚書俸祿,故留“白衣尚書”美名。

楊震卻金碑

濟寧歷史上的廉政故事,新時代的濟寧更需要這樣的清官

楊震卻金碑

2010年9月,由中紀委、監察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的《浩然正氣滿乾坤——中國廉政文物精華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金鄉縣送交的“楊震卻金碑”有幸入選。此碑即為民國十三年(1924年)金鄉縣知事唐翼猷在縣衙公堂門口左側立的“漢楊震卻金處”石碑。

楊震(?—124),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東漢大儒,時稱“關西孔子”。五十歲的時侯,接受大將軍鄧騭的推薦進入官場,曾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職。他一生為官清廉,而且經常為國舉賢,效力國家。

楊震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當地的讀書人王密才華出眾,就推薦他做了昌邑(今金鄉縣境)令。王密非常感激。有一次楊震調任東萊大守,正好途經昌邑,為報知遇之恩,王密決定親赴郊外迎接恩師。一天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兩人談得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至深夜。在王密準備告辭之際,突然從懷中捧出十錠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學生略備薄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說:“我瞭解你,才舉薦你做官,你卻不瞭解我啊!”王密沒有聽明白楊震的意思,以為他在假意推辭,就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以前因為我瞭解你的真才實學,才舉薦你為孝廉,就是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揹我的初衷和對你的期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就是為國盡忠,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麼東西。只有在沒人看到的地方,才能顯現一個人的節操啊!”王密聽完之後,趕緊收起金子,羞愧萬分地走了。

“楊震卻金碑”記載的就是這一千古傳頌的歷史典故。

清廉馬紹

馬紹,字子卿,濟州金鄉(今金鄉縣)人。歷任左右司都事、單州(今山東單縣)尹、提刑按察司僉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參知政事、中書左右丞等官職。被元世祖稱為秀才。他關心民間疾苦,潔己奉公,不畏權貴,敢言直諫,有“清廉賢明”的美譽。

世祖初年,馬紹應詔入仕,授中書省左右司都事。後任單州尹,勤政愛民,得當地士民刻石讚頌。至元十年(1273),改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司僉事,以賑災恤民為先務。至元十九年(1282年),皇上詔命劃隆興為太子封地,皇太子選拔總管,馬紹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書。

馬紹為人廉潔剛正,與權臣桑哥多有鬥爭,曾力諫世祖行輕徭薄賦之政。一次,桑哥召集各路總管三十人,引他們上朝見皇上,想以催收賦稅的多少來考定政績高下。皇上說:“賦稅收齊了不把百姓財力榨盡一定不能做到。但朕的倉庫軍隊,難道少這些麼!”馬紹退朝到尚書省,追記皇上的訓示,交太史寫下來。有人建議增加鹽稅,馬紹說:“如果不節制不必要的開支,即使把賦稅加重幾倍,也不夠用。”事情只好擱置下來。

皇帝下詔書把京城一部分種苜蓿的官田分給居民,可是以桑哥為首的特權階層乘機據為己有。為堵馬紹之口,他們把一塊田地分給馬紹,馬紹卻堅決不受。桑哥想上奏請求把這塊地賜給馬紹,馬紹推辭說:“我沒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擔心不能盡職盡責,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過!”桑哥垮臺後,追查他曾行賄賂的人,找到他的賬本看,惟獨沒有馬紹的名字。桑哥後悔地說:“假如我早聽馬左丞的話,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禍。”皇上說:“馬左丞忠誠廉潔令人尊重,讓他官復原職。”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政府撤尚書省,馬紹改任中書左丞。元貞元年(1295年),中書右丞,兼江浙行省右丞。大德三年(1299年)改兼河南行省右丞。次年,死於任上。有詩文數百篇。

東門脫靴

濟寧歷史上的廉政故事,新時代的濟寧更需要這樣的清官

方克勤

方克勤(1326~1377),字去矜,號介軒。明初濟寧府知府。浙江寧海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赴京應試,中二甲第二名,太祖朱元璋欽命他為濟寧府知府。

當時濟寧因戰爭破壞,人少地荒,城殘村敗,前任官員雖有恢復治理之舉,但收效甚微。他到任後,與農民訂立墾田法約,按土地等級和規定時間徵收賦稅,如果稅吏不遵守這些規定就受責罰,使墾荒者越來越多,大片荒地得以復墾收糧。濟寧城牆坍壞,按舊例,應由守兵修築。濟寧守將仗勢役使民眾修城。時正當五六月間,天旱無雨,農事正忙,萬餘築城之民不得收割莊稼,哭聲聞數里。克勤為此事憂憤不食,嘆道:“民病不救,焉用我為!”暗將此事稟告中書省,吏屬懼而不敢署名,克勤獨具己名上報。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築城。詔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眾歡呼而散。是年五穀豐登,百姓作歌頌克勤之德:“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方克勤為官為人,廉潔正直。任職三年,月俸有餘則盡散給朋友,或留官庫,毫無私蓄。平素衣著儉樸,不穿綢緞,一布袍竟穿數年。居室簡陋,牆垣傾頹處,購葦蓆蔽風。室中無他物,只有書冊雜陳其間。與人交往從不受人一物。兗州長官通過方克勤的小僕人進獻兩個瓜,他也退回;一同鄉任鄰郡縣令,贈一大雁供其烹食,方克勤當即拒絕,並與之斷交。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褒獎他治理有功,命禮部賜宴款待。三月,復還濟寧府任職。後來,受到下屬官員呈遞奏章誣陷,被貶到江浦服勞役。

臨走時送行人眾,出東門時百姓脫了他一隻靴子,放在城門洞木柵欄內,以表挽留之情。不久,方克勤又因“空印案”牽連遭處死。直到幾年後才知道他是受了冤枉,朝廷頒詔天下為他平反昭雪。濟寧百姓為表達對他的崇敬與懷念,特地集資在漁山書院塑像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