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明朝末年百萬大軍不堪一擊,朱元璋苦心設計的軍隊體制為何荒廢

明朝立國前後三百年,從朱元璋橫掃元朝,朱棣五徵蒙古,直到崇禎殉國自盡。

明朝三百年中對外戰爭幾乎就沒有停止過,對蒙古,對倭寇,對後金等等一系列戰役。

朱明王朝前期軍隊戰鬥力爆棚,不用多說,中期既有土木堡之變,也有戚繼光等名將,軍隊戰鬥力還是可以的,但是,到了後期,明朝軍隊開始軍備廢弛,面對新崛起的滿洲八旗顯得力不從心。

明朝軍隊既然常年與外敵作戰,理論上戰鬥力應該不會減弱這麼快,那麼,明朝末年明軍戰鬥力為何衰退這麼快呢?

明朝末年百萬大軍不堪一擊,朱元璋苦心設計的軍隊體制為何荒廢

明朝九邊,是指朱元璋設置在北方長城沿線從鴨綠江到嘉峪關的九個軍事要塞,這裡是防備關外遊牧民族的前線,是整個明朝的國防重心。

明成祖朱棣以後,九邊重鎮常年屯兵數十萬,都是明朝的精銳部隊,這一情況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可以這樣說,明朝軍隊除了中央軍——京營,就屬九邊軍隊最強,他們是明朝的統治支柱。

那麼,數十萬的九邊軍隊在明朝末年為什麼沒能滅掉起義軍和滿清八旗,反而被敵人所滅呢?

明朝末年百萬大軍不堪一擊,朱元璋苦心設計的軍隊體制為何荒廢

首先,明朝軍隊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所有軍隊的通病,那就是時間一久便腐敗墮落,喪失了戰鬥力,明朝九邊軍隊也一樣。

朱元璋時代建立了“衛所制度”,簡單說就是軍人世襲,一邊屯田一邊訓練,形成類似於現在建設兵團的一個個軍事單位。

這種制度在明朝前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這種制度的弊端便顯露出來。明朝中後期,衛所制度徹底荒廢,軍事的將領、監軍和當地富豪勾結,將衛所的田地佔為己有,普通軍戶成了這些人的生產奴隸。

軍戶沒有產業只能做苦力,軍餉又時常不發,因此出現大量的逃兵,軍官則對這一現象不聞不問,樂的吃空餉。

衛所制度的廢弛,導致明朝邊防軍戰鬥力急劇下降。

明朝末年百萬大軍不堪一擊,朱元璋苦心設計的軍隊體制為何荒廢

但是,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九邊軍隊還是保持了一部分精銳部隊。

比如明朝末年的關寧軍、大同、宣撫鎮的騎兵等。

但是,這些軍隊在“萬曆三大徵”中損失殆盡,比如關寧軍先在抗倭援朝戰爭中損失過半,又在薩爾滸之戰中被殲滅一部。大同、宣撫等鎮的精銳騎兵也在薩爾滸之戰中全滅。

九邊精銳遭受沉重打擊。

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禎時代,後金崛起,明朝北方國防的重點全部放在了遼東方面,常年保持一二十萬人的精兵,這都是明朝當時軍隊的精華。

然而,這批人在鎮壓關內起義軍和對抗滿清八旗的過程中,往來奔波,疲憊作戰。

最終,在松錦戰役中全軍覆沒,除了吳三桂率領的三萬多殘餘關寧軍,其餘全滅。明朝九邊精銳再次遭受重創,從此被打斷了脊樑, 再也無法恢復。

明朝不久之後就被李自成輕鬆滅掉。

明朝末年,常備軍除了遼東軍團尚可一戰,其餘皆下滑嚴重,導致只有依靠募兵維持戰鬥力,這些軍隊本質上都是將領的私兵性質,如孫傳庭秦軍,盧象昇天雄軍,吳三桂夷丁突騎,秦良玉白桿兵等,

這些軍隊雖然戰鬥力可觀,但是數量少,系統又不統一,因此根本無法扭轉大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