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共读笔记39|幼儿数感的培养(上):什么是数感

活动简介

2018年,我们决定在群内开展共读好书活动,挑选与STEAM启蒙相关的书籍,一起深挖细耕,提升育儿能力,开拓启蒙思路。

当前,我们选的是《幼儿数学核心概念》,计划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完,会定期整理群内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公众号上,方便大家回顾。

共读笔记39|幼儿数感的培养(上):什么是数感
共读笔记39|幼儿数感的培养(上):什么是数感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牛娃”,比如一岁多就能记住爸妈的电话号码,两岁就可以从1数到100,两岁就知道楼梯的负一层等等。这令我们这些家长窃喜又担忧:这娃是不是数学天才?要不要把ta送到天才培训班?不送的话耽误了怎么办?

真是既幸福又烦恼。。。

共读笔记39|幼儿数感的培养(上):什么是数感

这里我要给大家泼冷水了,如果你家娃娃有了以上表现,千万不要把ta当天才培养,因为以上优秀的表现都不能说明ta有良好的“数感”。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家娃能记住这么长的一串数字都不算“天才”?原因很简单,电话号码、从1数到100、认识负1等这些只是“命名数”或者“参照数”,并没有实际的数学意义。

那“砖家”请告诉我,什么才算有实际的数学意义呢?答:与数感有关的第一个核心概念就出来了——“数字有多种用途,有些更有数学意义”

一、数字有多种用途,只有一些具有数学意义

数字可以分为“命名数”、“参照数”、以及“基数”与“序数”。其中“基数”和“序数”才是建立数感的基石和数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命名数有这些:105房间、电话号码、电视频道、社会保险号等等。这些数仅仅用来识别,是对事物的命名或者参照编号,并没有实际的数学意义。

参照数有这些:下午4点、37摄氏度等等。这些数字是用来作参照的,并没有实际的数学意义。因为人们几乎不会对这些数字进行数学思考或计算。

基数能回答“有多少”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问“地毯上有几个小朋友”,答案是18,18就是一个基数。它能回答地毯上小朋友这个集合的数量。

序数用来确定在一个集合中的位置。如让宝宝指出哪辆车排第一、哪辆车排第二、哪辆车排第三。当用数字表示序列的时候,它们的功能不是表示数量,而是用于指明排列和次序的名称。

*值得注意的是,刚开始学习基数和序数的时候,幼儿很容易混淆两者。这需要家长通过幼儿的回答洞察ta的思维过程。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电话号码、从1数到100、认识负1等这些并不能说明宝宝是天才了吧,因为这些可能只是宝宝对事物的一个名称的记忆,并没有涉及到“序列中的位置”和“多少”等数感的认识。

二、数量是集合的属性之一,用数字来表示具体的数量

前两篇文章,我们回顾了集合的概念,而集合的属性之一就是数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具体的数量。

1.数字可以用来表示“多少”这个概念,即数字可以表示属性。让宝宝理解数字可以用来表示“多少”这个概念,需要基于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跟宝宝的互动中,需要在生活中融入各种“数数”活动。如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数一数桌上几个苹果等等。

2.让幼儿理解一个集合的数量表征,需要去忽略这个集合的物体的外在特征,只关注集合的数量。要去忽略颜色、大小等特征。比如让宝宝先数一下有几辆车,再问他“几辆车的颜色相同吗?”“这几辆车哪个最大?那个最小?” 每次只问一个属性。

3.让宝宝反复体验数词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反复大量练习,可以让宝宝形成良好的数量与数的对应关系。比如大量练习“有几个”:有几个人?几张图?几声狗叫?等等

4.数字可以当名词(裸数naked number),也可以当形容词用。生活中跟宝宝的互动要多用形容词的形式,而非名词。

比如宝宝数1、2、3、4,就没有1个苹果、2个苹果、3个苹果、4个苹果更有现实意义更易于理解。

5.数量存在所有的语种中,数字的符号却不相同,这只是不同的文化工具。我们可以用1、2、3去数一个集合,也可以用“one”、“two”、“three”去表示。

三、小集合的数量可以直接被感知到,而不需要数数

幼儿天生就能察觉1个和2个物体之间的不同。不用数数就能感知小数量的多少,这种能力叫做“目测”能力

作为家长,关注幼儿能不能大声唱数很重要,理解和接纳幼儿可以不用数数就能正确感知一个小集合的数量也同样重要。

如果想让你的宝宝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到“答案”,现在就有了两种方法:一个是数数;另一个则是去目测,不需要去数。

好了,数感的核心内容就到这里了,您学会了么?

(更多共读资料请见群内共享云盘)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