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今年是戊戌變法120週年。120年前,清廷的統治者以及部分中國的知識精英,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發動了改革,103天時間裡,光緒皇帝發出110多個詔令。由於改革阻力太大,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慾除掉慈禧以順利推動政治變革,不料反為慈禧搶得先機,戊戌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戊戌變法為什麼會產生?它為什麼會失敗?其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帶著這些問題,鳳凰網近日專訪了著名海外歷史學家汪榮祖。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人物簡介:汪榮祖,1940年生於上海,1961年獲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1971年獲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弗吉尼亞州立大學教授,澳洲國立大學訪問研究員,復旦大學以及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校客座教授。2003年2月起就任臺灣嘉義中正大學講座教授。2008年任臺灣“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汪榮祖教授主要致力於清末民初紛亂之世的重要知識分子、圓明園研究、早期臺灣史等研究。著有《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鹹同光時代》、《章太炎研究》、《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康章合論》、《史家陳寅恪傳》、《史傳通說》、《史學九章》等中英文著作約二十種。

1

為什麼會有戊戌變法?

歷史背景

高見:你寫過一本《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鹹同光時代》,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郭嵩燾的際遇是否可以說明,當時的清廷並不具備改革的基礎?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革的基礎就是要改革就可以進行了,無所謂基礎。郭嵩燾很了不起,在他同時代幾乎找不到第二個人。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都比他影響大,都比他有名,但這些人都沒有他看得遠。我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下,他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

清廷跟西方衝突,郭嵩燾當時就說,西方人並沒有要滅中國的意思,當時他們就是要做生意,通商。可是很多保守派為什麼緊張?因為從中國古代開始,異族入侵就是要把現有政權推翻,奪取江山,所以看法不一樣。可是我也梳理了一下,郭嵩燾也有一個問題,他有湖南人的犟脾氣,犟到攸關國家的前途他都不管了。郭嵩燾離開英國的時候,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送行,委託他向中國皇帝致意,說中國跟英國要永遠和好。結果他不肯回到軍機處,因為劉錫鴻以及其他許多人攻擊他,他火了,他不回北京,回老家去了。這有點不顧大局。假如他回到北京好好再做的話,也許對中國的外交有很大幫助。

高見: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勢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其他一些戰爭,中國屢戰屢敗。但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可能對中國的刺激最大,那麼是否可以說,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有著直接的對應關係?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片戰爭讓中國把門戶打開了,可是影響不大。為什麼?鴉片戰爭在南方,在廣州、在浙江那一帶,而當時的政治重心在北京,統治者感受不深。到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就把北京攻下來了,清政府訂下城下之盟。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就有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知道要改革、要改變了。所謂自強運動,就是覺得我們船炮不如人,所以現在就要搞堅船利炮,從物質方面著手。

甲午戰爭的失敗,就證明自強運動的失敗。因為參加甲午戰爭的北洋海軍,是自強運動最大的成就。那就進一步說明,武器、物質上的改變還不夠,要改變中國傳統的制度,所以有了戊戌變法,要搞君主立憲。為什麼要搞君主立憲?因為日本搞君主立憲成功了,而且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把專制的俄國打敗了,富強了,所以中國也應該搞君主立憲。

高見:我們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可能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這種改革的基礎更穩固一些。另外,當時清朝在對外的關係中,既有的朝貢體系,不適應於現代社會,英國是現代化開端的地方,它建立的一套國際體系,清廷很陌生。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中國這種制度不可能自下而上,所有改革都是自上而下,革命才是自下而上。在中國,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國也是有優勢的,就是上面人說了算。

中國跟西方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體系,那我為什麼要接受你的體系?美國是個基督教國家,你說要來改變成一個佛教國家,可能嗎?不可能。因為西方人認為他的體制最優秀,所以要全世界人學習,這根本就是一種霸權,一個西方中心論,你一定要接受我的。所以中國後來加入西方人的體系,是戰敗以後,不得已加入的。

乾隆皇帝講得很清楚,他就說,中國這個社會經濟不靠通商,西方要通商,他不要通商。

因為你一通商,門戶打開,外國人都來做生意,統治者的安全感就沒有了。鴉片戰爭以後五口被迫通商,外國貨進來只收很低的稅,而且到內地轉運都不能加稅,所以這下子就把中國手工業經濟被打垮了,造成很多中國國內的問題,然後宗教進來,造成教案,我們都說內亂外患,這個外患也會作為內亂,互相激盪。

2

戊戌變法是一場怎樣的事件?

改革定位

高見:有人說,戊戌變法是康有為想搞君主立憲制。還有的歷史研究者說,康有為想在一箇舊制度上創出一個新局面。我想知道,你怎麼定義戊戌變法?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事件?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戌變法為什麼發生?因為甲午戰敗,甲午為什麼戰敗?就是中國舊的制度不行了,要改變。變法是變什麼?變傳統的法。所以康有為要改變君主專制制度,他要改成君主立憲制。他覺得,改變這個制度的不能激進,要有一個步驟,從集權制到君主立憲,最後到民主共和。可是,革命黨就是要把中國傳統的制度推翻。革命跟變法的差別就在這裡。

高見:戊戌變法的操盤手,除了康有為、梁啟超,還有嚴復、譚嗣同。這四個人裡面,嚴復是對西方瞭解最多的人,他在英國生活過多年。但是戊戌變法的時候,還是以康有為為主導,嚴復比較邊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復雖然是留過學,西方的東西懂很多,他翻譯的《天演論》,他自己都沒想到會對中國激進思想有影響,這也是這個思想史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社會達爾文主義在美國支撐了保守勢力,在中國變成激進勢力,為什麼?因為環境不同。達爾文主義最主要論點叫適者生存,適者生存用到社會人文方面,在美國那些大資本家是“適者”,你們這些窮人活該,所以這個理論支撐著他聚集財富。可是在中國,產生的效果是,假如中國再不改革的話都要亡國。所以就造成很激進的思想。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嚴復抽鴉片,而且他是一個學者型的,寫文章做翻譯的人,他不是一個幹才,而伊藤博文是幹才。康有為雖然沒有出國留學,但他是一個可以做事的人,李鴻章很重視嚴復,但是他抽鴉片,一抽鴉片,人就消沉了。其實嚴復不一定能夠做成什麼大事,他只可以提出一些想法。

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張之洞沒有來領導戊戌變法。張之洞跟陳寶箴這批人也是要改革,而且他們有實際的政治經驗,張之洞又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假如說當時不是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而是張之洞領導,結果肯定不一樣。本來,張之洞已經準備動身到北京來了,結果沙市發生了一個案件,又把他派到沙市去了,他就錯過了這個機會。

嚴復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高見:我看過茅海建的《戊戌變法史事考》,他裡面大致有一個看法,覺得當時戊戌變法出臺的那些改革的法律,一個是數量很大,很密集,103天裡面居然下了超過110道的詔令,可見當時光緒和康有為等人都急於要改變當時的狀況。但是,以清朝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時人的觀念,這樣的改革還是過於急切。你怎麼看?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些改革措施激進嗎?開農工局,設立學校,這些事情都要長時間地做,你不開始的話永遠做不成。戊戌變法的失敗,根本不是因為它太激進,而是光緒推進這些改革有阻力,變法跟保守勢力之間有矛盾,保守派後面有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勢力很大。光緒皇帝雖然在位,但慈禧當政40年實權很大,所以康有為要推進改革,一直遭到阻礙。到最後他們覺得沒有辦法,所以才想要搞政變。結果袁世凱告了密,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慈禧訓政,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國外,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這些項目,假如有1300天,或者13000天,不就成功了?所以103天的戊戌變法失敗,不是因為改革措施的激進,而是因為保守跟進步勢力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最後沒有辦法,採取激烈行動而導致慘敗。

3

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學者檢討

高見:康有為勸袁世凱圍園捕後,有人認為,這種想法異想天開。你怎麼看?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是事後聰明。康有為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行動?因為新政在光緒皇帝推行當中遭遇到重大的阻礙,要清除阻礙,你怎麼辦呢?康有為覺得,需要用政變的方式消除慈禧太后等人的勢力,那個陰謀就是殺祿圍園。為什麼殺榮祿?因為他有兵權。慈禧太后她住在頤和園,把她圍起來。什麼意思?就是要排除保守派後面的力量。照康有為的邏輯,假如把他們倆排除掉了,那光緒皇帝的權力可以充分發揮,新政就可以推行了,這是蠻邏輯的想法。假如說當時袁世凱真的成功地把榮祿殺掉,把慈禧太后抓起來,那新政不就成功了嗎?現在他們失敗了你就說他魯莽,假如成功了你怎麼說?

高見:改革詔令,都是泛泛而言,只講原則和大道理,只有空泛的目標設定,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英國人赫德說皇帝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他的團隊缺乏工作經驗。這樣一來,只是形成了一個口水改革。你怎麼看這種意見?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緒皇帝發佈的這些詔令,是一個開始。任何事件都要有一個開始,對不對?你沒有開始根本就沒有進展,至於細則,都要慢慢來。比如說農業、工業很多實際的東西,都要有一個開始,他的詔令下了就是要開始。可是他只有103天,要搞細則什麼東西,根本就沒有時間。所以他這個103天那麼多詔令,每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個開始,對不對?假如說這110多個詔令都要在102天完成,那當然不可能。

高見:絕大部分學者認為,慈禧變臉在先,袁世凱告密在後。戊戌變法讓慈禧難以接受,袁世凱告密只是加重了戊戌辦法失敗的後果。比如戊戌六君子被殺。顯然,你的觀點與眾不同,認為是袁世凱告密在前。理由何在?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嗣同為什麼去找袁世凱?就是要找袁世凱做這件事情(圍園捕後)。假如不是袁世凱告密,袁世凱事後會飛黃騰達嗎?袁世凱後來的飛黃騰達顯然是因為有功,這個功太大了。假如他不告密,或者是他照著譚嗣同的說法做的話,那慈禧的命都沒了。康有為等人為什麼要找袁世凱?他們覺得袁世凱是當時中國最有能力的一個軍事領袖,而且又年輕,光緒還召見過他。

我認為,慈禧從頤和園回到宮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袁世凱告密。我們談歷史除了要事據之外,還要注意理據。試想如果袁世凱事後才告密,慈禧能信得過他嗎?至於為什麼光緒要撤掉戶部那六個堂官呢?因為光緒皇帝的改革推不動了,他覺得這些大臣都在阻礙。那些人去向慈禧告密,這是原因,可是這個原因沒有馬上爆發成政變。真正爆發成政變,還是因為康有為等人想先發制人,先發動政變,結果失敗。

4

戊戌變法有哪些歷史教訓?

歷史反思

高見:戊戌變法是要變制度。但是一旦變制度,就會影響到慈禧和保守派人的權力和既得利益。是不是可以把戊戌變法看做清朝統治者自我改革的失敗?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如你改革,權力不會失掉,要革命權力才會失掉,而且可能喪命。當時的情況比較複雜,因為有皇帝又有太后,太后權力太大,她沒有名而有實;光緒有名卻沒有實權。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假如當時沒有慈禧太后,變法就沒有阻礙了。所以康有為看得很清楚,因為在中國皇帝是權威,歷來都是皇帝說了算,可是現在這個皇帝說了不算,因為有慈禧太后在那裡。但是我們也知道,慈禧太后也不是說不要變法。戊戌政變之後,她沒有說要打倒變法,她說你們不是變法,而在亂法,怎麼亂法?要殺掉她,要殺榮祿。從慈禧的角度來看,她很傷心,因為光緒皇帝4歲起,慈禧就把他當自己兒子培養,最後光緒重用的人要把她殺掉,她當然傷心。所以她一直要廢光緒,後來因為國內外的壓力,她廢不了。我覺得光緒在她前一天死掉,是慈禧要他死。

高見:我們現在回顧一下,政治制度變革的艱鉅性和複雜性,可能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清廷開始被英國人打敗,後來被英法聯軍打敗,然後甲午海戰慘敗給日本,慘敗之後必然有一種非常焦灼,非常急迫的心理,我們要趕緊變法,所以就很難保持平衡和從容的態度,實行漸進的變革。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問題越來越嚴重。換言之,從鴉片戰爭開始證明,中國是有病了,有病要吃藥,所以先開始吃比較溫和的藥——自強運動,結果無效。然後藥強一點,戊戌變法搞政治改革,還是無效,所以有了辛亥革命。這都是一步步來的。所以,中國絕對不可能在鴉片戰爭失敗以後,馬上就搞革命。

可是我們一比較,日本為什麼可以改革?1853年,美國派軍艦到了東京灣,黑船來航。美國要求日本把門戶打開,因為日本很小,黑船在東京灣,不要說官員看得清清楚楚,一般日本老百姓都可以看到。所以這個印象很深刻。但是中國,一直要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打到北京以後,圓明園被燒掉以後才感受深到。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恭親王看到這個情況,後來,他跟俄國人定條約,他也是發動自強運動的最主要的人物,如果是恭親王他做了皇帝,情況肯定又不一樣,慈禧不可能攬權。日本一直是外來文化,本來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大,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文化不行了,日本就擁抱西方文化。日本在心理上借鑑外來文化就沒有中國有那麼大的障礙。所以說中國一敗再敗之後,才慢慢地轉變,有這方面的原因。

高見:魯迅先生有一段名言:“在中國, 挪動一張桌子也要流血”。因為保守派的實力過於強大,如果要來檢討一下戊戌變法的得失的話,你有哪些心得?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何地方都是這樣,所謂保守勢力是長年累積的,你要改變當然是不容易的,要慢慢來的,經過很長時間,改革才變成主流。戊戌變法的教訓就是,當時舊體制太強大,而且最根本的是,光緒跟慈禧太后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中國傳統體制內是不應該存在的。

可是,假如慈禧一開始並不主張變法的話,光緒根本連百日維新都做不到,所以,變法還是她允許的,從慈禧的眼光來看,你做得太過火了,到了亂法的程度,所以她才幹預。

可是我們從實際眼光來看,推進這個變法真的是很不容易,在中國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再加上慈禧太后,還有一批保守派的老臣。慈禧雖然有意要搞變法,可是保守勢力會影響到慈禧。所以這個情況非常得複雜。所以我也可以理解,康有為為什麼最後要用這種手段?這也是有危險性。可是假如成功的話,什麼事情都解決了——可以說現實逼著他孤注一擲。

當時,榮祿掌握了軍權,而且他是完全支持慈禧太后的。假如袁世凱取代了他,情況又不一樣了。注意,袁世凱也是有權謀的,他也在考慮,看哪一方的risk較少,最後覺得光緒那方面勢力太弱了,所以他倒向榮祿與慈禧。光緒皇帝為什麼接見袁世凱?他也是要拉攏袁世凱,袁世凱也知道。假如他搞成功了,袁世凱也會飛黃騰達,可是他若失敗那一定殺頭,如果他倒到慈禧太后那邊,一旦成功,他就飛黃騰達了。我們研究歷史,一定要有資料,還要有理據,要有邏輯思維,要有判斷和辨別事情的能力。

5

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是力有不及?

個人責任

高見: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自強運動也好,戊戌變法也好,清末新政也好……這些改革都沒有成功。從戊戌變法作為一個個案來檢討的話,你覺得中國現代化的挫折,它主要是在哪裡?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片戰爭之後,每一次都是學到了教訓才改革。假如像美國現在的制度運作,他不會去改變嘛,對不對?有了問題才要改變。美國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之後,有了羅斯福新政。所以鴉片戰爭之後要改,這就是自強運動,自強運動有一度也轟轟烈烈,可是失敗了。他也學到教訓了,就是說光是物質上的改革,堅船利炮還不夠,所以要搞制度改革(像日本明治維新就是制度改革),可是戊戌變法搞了103天,結果失敗。經過1900年庚子事變以後,清朝自己要改變。

其實晚清改革要比戊戌還更進一步,因為它要立憲,戊戌都沒有談這些問題。清廷派大批留學生到日本,以及其它國家去,然後又開國會,開議會等等。但是晚清變革不成功,就爆發了辛亥革命。所以我講辛亥革命,勢力最大的主要還是士紳,也就是立憲派的人。比如武昌起義的時候,湖北的議會主要是湯化龍這些人,他們都不是革命黨。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大部分省都是士紳,都是立憲派。張謇根本不是革命黨,他當時要自保。像陳德泉本來是江蘇巡撫,江蘇宣佈獨立,他就變成都督了。簡單說中國現代化運動的挫折主要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就戊戌變法個案來看,亦復如此。

高見:我認為,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精英知識分子,包括士大夫,都很有一種特別急躁的心理,這造成了他們的政治行為或者政治主張,相對就比較急迫,沒有一個長遠的佈局和戰略眼光。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然有這個急迫性,國勢危急嘛!像康有為那種士大夫並不很多。光緒皇帝開始變法的時候,他們就重印了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我覺得,大家都認為馮桂芬是自強派,我卻認為他是第一個要想改革人。大概是1862年,自強運動開始的時候,他就有這種看法。所以那個時候,光緒就把他的書重印給那些官員看。《校邠廬抗議》,這個“抗議”什麼意思?外國人一看抗議就是protest,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抗議在中國古籍裡頭是“直言”的意思,要講實話。

所以在戊戌變法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官員。真正有腦筋,有見解的人畢竟很少,當然也有不少極頑固派。但在官場裡頭,絕大部分都是風派。假如說變法成功,他們就會跟著變法。這就是所謂風派。

高見:根據已有的研究,我總體覺得康有為個人的素質不適於扮演改革的領導者。不管是從他的性格和品性,還是他的政治能力都不夠。讓他領導戊戌變法,實際上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之外。你怎麼看此前學者對康有為的評價?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來講去,這都是事後聰明。康有為是個思想家,他實際上從事實際政治的機會都沒有。你怎麼能說他沒有能力呢?他根本就不在其位。戊戌變法,就是想要搞君主立憲的改革,他的思想還是有重要性的。在那個時代,誰能夠超過他?而且他1905年寫了《物質救國論》,怎麼樣來物質救國?我覺得我們現在搞改革,康有為當時也有這種想法。包括海軍的建設,康有為那時候就提到了,他主張派留學生到西方學習科技等等。康有為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根本沒有機會來表現。當然,這個人有知識分子的傲慢。你看他的變法思想,就是戊戌變法最主要的部分,光緒皇帝選了18篇,編成《傑士上書匯錄》。傑士是誰?就是康有為。其他的人在思想上都那麼平庸,像他這種有思想的人,他當然會自大。

高見:但是像張之洞、陳寶箴這些人他們可能看不上康有為,覺得他可能就是一個誇誇其談的人。

戊戌變法120週年祭:變法因何而起,因何而敗?

汪榮祖:對,他們瞧不起康有為,也許更多的是不能接受康的一些思想,主要就是因為他寫了兩本書,《孔子改制考》與《新學偽經考》。因為他們覺得康有為挑戰了中國儒家的傳統,他們不能接受。張之洞、陳寶箴覺得,你怎麼能夠把孔子這樣扭曲?康有為在這一方面太激進,可是他激進也有道理的。《新學偽經考》把古文經典全部說成是假的,這當然講得太過火了。為什麼?他就是要用今文經來變法。所以他有政治目的。可是張之洞這些人要維護學統和道統。

■ 鳳凰網《高見》訪談員 張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