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是否真正畏懼蘇聯的“鋼鐵洪流”,鋼鐵洪流是否真正擁有強大的作戰能力?

毛佳健


如果想知道鋼鐵洪流可怕不可怕,
可以百度聽《蘇維埃坦克兵進行曲》聽過就明白坦克洪流的可怕。

當蘇聯在1981年進行“西方-81演習”時候,全世界都被震驚,他們無法相信人類世界居然會有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出現。

看文字無法感受蘇聯可怕,這裡發一個視頻地址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ODY4NzM2.html?debug=flv

“西方-81演習”是以鋼鐵洪流為主導的地面突襲戰,目的當然是威懾北約,我們先看看整個演習計劃還有裝備情況。

1981年9月4日,蘇聯出動1500輛坦克、2000多步兵戰車15萬大軍,聯合東德、波蘭、捷克一起,展開為期8天的大規模軍事演習。蘇軍駐德集群和北方集群都參與這次最大的演習。


當時蘇聯演習預設目標如下:蘇聯預計是在八天時間內拿下幾乎整個歐洲

兵分六路出擊,目標包括

1-路德維希盧斯特

2-韋登

3-布魯塞爾(比利時)

4-居斯特羅(德國東北部)

5-倫茨堡(德國東部)

6-斯卡恩(丹麥)

這一進攻作戰計劃,一次性將整個德國、丹麥和比利時還有荷蘭佔領。

按蘇軍構想,他們將在一次海陸空結合的裝甲突擊下,突破北約防線。當時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還特意邀請北約觀察員現場觀摩。各國人民軍將先配合蘇軍駐德集群(東德)、北方集群(波蘭)、中央集群(捷克)和波羅的海艦隊,向路德維希盧思特和布魯塞爾方向發起突擊,襲擊喜德、丹麥、荷蘭以及防守日德蘭半島的北約部隊。

第1集團軍與蘇軍中央集群一起攻擊,控制威悉河-費爾登一線,在於波蘭第4集團軍會師,北上日德蘭半島。

第2集團軍在西里西亞發起突擊,控制埃姆斯河流域,

在演習計劃中,戰爭僅過7-8天,蘇聯軍隊就能控制整個德國,並向法國進軍。

同時在波羅的海艦隊掩護下,組織空降兵、海軍陸戰隊和摩托化步兵構成的登陸集群,直接登陸荷蘭澤蘭省。完成預定戰鬥目標,戰略低地國家還有德國,兵峰指向法蘭西!

在這場虛擬戰爭中,蘇軍奉行精銳裝甲力量集中使用,實現大縱深突擊戰思想,大量先進裝備被集中在步兵師與坦克師中。以著名的“塔曼師”為例,該師是標準步兵師,居然也配備了179輛主戰坦克和177輛裝甲輸送車,還有250輛步兵戰車,用步兵戰車伴隨坦克突擊。而他們的後方是36門D-30榴彈炮組成的炮兵部隊提供支援。

近衛第10坦克師則更誇張,裝備364輛T-80主戰坦克與300多輛步兵戰車以及自行火炮108門

這個演習就是赤裸裸的威脅,那麼看完演習西方害怕嗎?答案當然是非常害怕。至於原因我接下來分析分析。

害怕原因如下

第一,蘇聯坦克在數量上處絕對優勢。

在幾乎同代武器基礎上,蘇聯將會獲得毫無疑問的戰力優勢,蘇聯巔峰期光坦克數量就有5萬多輛。而部署重點又是在歐洲,特別是東德和波蘭地區,就在東歐部屬的數目,就已經超過當時西歐洲及美國坦克數目近三倍,不僅可以一打二,甚至能一打三,還可有選擇的突破定點區域進行閃電戰。

第二,戰略地理環境佔有優勢,

作為北約華約對峙一線,西德是典型的中歐平原地形,面對鋼鐵洪流入侵幾乎無險可守,而德國之後的法國也是一個幾乎平原為主國家,除了原來的馬奇諾防線也是無險可守,可在現代戰爭情況下,哪還有所謂防線生存空間?

因此美國在冷戰中一直都奉行“主動防禦戰略”和“空地一體化戰略”。這戰略核心就是以時間換空間,簡單說就是放棄西德甚至法國。


第三,入侵地區具有良好的後勤保障。

作為歐洲強國,不論東西德都有分部全國的高速公路體系,這個要感謝希特勒,德國高速公路都是當年納粹德國建設的,而這恰恰是裝甲集群推進關鍵助力,在配合蘇聯空軍出擊,坦克洪流幾乎無解。

第四,蘇聯戰略計劃

其實整個冷戰時期,蘇聯對歐洲地區預設的攻擊戰略就是“大縱深突擊戰”簡單說就是閃擊戰。在最快速度的海陸空一體化作戰配合下,重點突破中歐關鍵城市戰略要地,如北線漢堡,中線多特蒙德,南線法蘭克福,在三線目標達成後,在三線出擊匯合拿下巴黎。

這一套組合拳下去,北約除了戰術核武器之外,幾乎無法抵抗。

由上述四點,我們可得知,按美國思路,北約在戰爭之初就已經放棄西德將所有防衛部隊集中起來保護法德邊境,這是什麼?這是未戰先怯啊!

下面我們看看美國為了防備蘇聯鋼鐵洪流做的戰略準備、

第一:集中全力發展空中對地武裝、

美國為應對鋼鐵洪流,提出“空地一體化戰略”原因也很簡單,知道地面打不贏就發展空中力量,大力發展直升機群和強擊機群。

著名的黑鷹直升機還有A10對地攻擊機就是因此誕生。

第二,美軍學習游擊戰術

在中美蜜月期的80年代,為應對蘇聯威脅,美國主動派人和中國進行軍事合作,目的是學習游擊戰精髓還有33制組合的中國特色攻擊步兵分列。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在戰況無法挽回情況下,由正面作戰轉入敵後作戰。

強大的美軍居然要學習游擊戰,這樣的準備工作不就是害怕的證明嗎?

第三,單兵戰術核武器的研發以及列裝部隊,目的也是為了應對鋼鐵洪流。

通過美軍和北約戰術戰略準備,還看不出美國害怕嗎?美國和北約不僅是心理上害怕鋼鐵洪流,其行動上也很害怕。

我們真的都該感謝1991年的蘇聯解體,要不然中國北方還有歐洲隨時都會有一支達摩克利斯之劍準備落下。

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坦克洪流,也都成為坦克墓地裡面一輛輛廢銅爛鐵一去不復返。

感謝上帝帶走蘇聯,感謝戈爾巴喬夫!


阿斗不傻


二戰中,德國和蘇聯的鋼鐵洪流,先後在歐洲大陸上演過震撼人心的劇目。

北約也一直在策劃剋制華約鋼鐵洪流的武器和戰術。並且在海灣戰爭當中,展示了美軍為首的北約軍隊打坦克裝甲集群的能力。而且,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80年代初期,在德國,捷克,荷蘭,比利時交戰區,華約只有47個師,而北約有31個師,華約並沒有多少人力優勢。

在中歐,北約軍隊包括英國第1軍,比利時第1軍,西德第1軍,第3軍,第2軍,美國第5軍,荷蘭第1軍,美國第7軍等重裝部隊。北約的8個重裝軍,擁有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同樣是巨大的鋼鐵洪流。

為此,美國專門設計了空地一體戰,就是專門剋制蘇軍裝甲集體的戰術。就是拋棄所謂的主要決戰地域的作戰思想。同時,打擊華約的第一線部隊和後續預備隊。以北約地面部隊機動防禦華約第一攻擊波次。

而出動優勢空中力量對華約第2梯隊進行全面打擊。導致蘇軍第2梯隊無法增援,第一線作戰。簡單說空地一體化的核心,就是對敵人後續部隊進行空中戰略打擊。華約後續部隊、預備隊、C3I系統、戰鬥支援和勤務部隊都是重點打擊對象。

在80年代,美軍在歐洲奪取制空權,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在整個80年代,美國第三代F-15,F-16戰機數量越來越多,而蘇聯還沒有成規模裝備蘇27戰機。以米格21,米格23和少量米格29為主的前線戰機,根本無法奪取歐洲的制空權。


深度軍事


首先,鋼鐵洪流畢竟是鋼鐵,而不是洪水,除了東歐平原地區,很多地方還是會受到道路的嚴重限制的。中東地區可以說是最適宜大規模的坦克戰的地區,但是看看從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軍隊在被稱為“死亡公路”上的慘像吧。
被美軍攻擊首尾兩端後,這一支所謂的“鋼鐵洪流”成為了一條流不動的死水。

認為坦克可以不受地形限制,展開陣勢就摧枯拉朽的前進的人,我想說的是你可能戰爭電影看多了!現在能夠擺開陣勢進攻的,只有飛機,真的只要有天空就能使用的,也只有飛機!

甚至在二戰中,決定勝利的戰爭都發生在空中,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也需要斯圖卡轟炸機在前面開道清障。

作為一個軍事大國,這麼多的坦克其實是一種嚴重的裝備冗餘,美國才是蘇聯最大的敵人,但是蘇聯的所謂的坦克洪流根本威脅不了,只是拿西歐國家做人質的樣子,坦克洪流的真正意義正在於此。

現代戰爭,最首要的作戰目標,是把敵方的飛機消滅在跑道之上,完成了這一步,坦克就只能起防暴車的作用,如果還幻想進行庫爾斯克式的大規模的坦克群作戰,這個指揮官必然是不稱職的。


皓月千山


冷戰期間,蘇聯一直在攢家底準備打第三次世界大戰。蘇聯陸軍的“鋼鐵洪流”,幾乎成了蘇聯國家實力的象徵。按照蘇聯高層的設想,一旦冷戰轉為三戰,戰術核彈將會第一時間癱瘓掉西歐各國的機場,掩護鋼鐵洪流西進。

西歐地形又以平原為主,山地地形只有納維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要想阻擋全機械化的“鋼鐵洪流”是相當困難的。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歐洲就部署了超過5000輛坦克。但這在鋼鐵洪流面前不夠看:光是T72坦克的產量便達到了驚人的25000輛,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部署西歐的坦克的5倍。

其實,鋼鐵洪流不過是一個形式。真正讓歐洲國家畏懼的,還是蘇聯陸軍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西方-81”演習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演習,演習中蘇聯陸軍出動了50萬餘人,1500輛坦克和超過2000輛步戰車。

想象一下1500輛坦克幾乎是一橫列展開,步戰車緊跟其後,在空軍戰鬥機、攻擊機和轟炸機的掩護下,用履帶丈量著土地的壯觀景象。毫無疑問,鋼鐵洪流的作戰能力是首屈一指的。當時的北約,只能憑藉略微領先蘇聯空軍、國土防空軍的空軍部隊,頂著蘇軍伴隨野戰防空炮火,超低空發射戰術核彈來阻滯鋼鐵洪流的前進。

若後勤保障不得力,那麼鋼鐵洪流根本就玩不起來。可惜蘇聯陸軍的後勤是一流的,這是保障鋼鐵洪流持續不斷地運轉的根本。當時歐洲各國的軍隊,都無法有效地阻止鋼鐵洪流的繼續前行。


戰爭之王


歐洲國家怕不怕蘇聯的鋼鐵洪流?肯定怕啊。蘇聯解體後,北約國家在歐洲駐紮的兵力減少了將近80%,20世紀80年代,僅僅是美國就在歐洲駐紮了5000輛坦克,現在一輛沒有。西德當時也有數千輛豹2,如今只有244輛。(其他的都拿出去賣了,這就是為啥國際市場上豹2這麼便宜,因為都是二手貨,坦克便宜,升級費用可不便宜)

當然肯定很多人會拿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吊打伊拉克的例子說事,不過這很片面。我不反對空軍的重要性,但是拿美國吊打一個連完整作戰體系都沒有的伊拉克的例子就說什麼坦克沒用啥的,真的很不理性。如果當時的多國聯合部隊遭遇的是蘇聯呢?那個擁有完善區域防空體系,一萬多架戰鬥機,完善野戰防空體系的蘇聯,真的是你聯合國軍能夠輕鬆對抗的嗎?

很多人對蘇聯軍隊的防空能力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舉個例子,20世紀80年代,每一個蘇聯裝甲師都下轄一個野戰地空導彈團。而一般在其他國家的部隊編制中,裝甲師裡至多有一個野戰防空營,甚至一個都沒有。

蘇聯還有強大的前線航空兵和國土防空軍,幾架F-117也許能搞定伊拉克,但是就搞的定蘇聯了?根據美蘇雙方的作戰設想:一旦開戰,數以萬計的彈道導彈,地地戰術導彈的第一目標就是雙方的各大機場。蘇聯不是用著猴版T-72,連核彈和彈道導彈都沒有的伊拉克。

歐洲國家害怕的,是蘇聯,而不是蘇聯的鋼鐵洪流。鋼鐵洪流僅僅是蘇聯軍力的中堅,支撐起鋼鐵洪流的,是蘇聯強大的核潛艇部隊,陸基核武部隊,偵查衛星,戰術,戰略航空兵等等保障體系。


貞觀防務


所謂的“鋼鐵洪流”是指華約的坦克部隊,二戰時期,蘇軍在實戰中體會到了坦克的作用,二戰自然要加強這一能力,華約組織看似多國,其實一直以蘇軍為主,其它成員只能算是附屬品。

從整個冷戰時期的歷史來說,基本上就是華約組織擺出進攻之勢,北約組織考慮如何防禦。我們必須承認,論到玩大規模地面作戰,蘇軍強調的理論是大縱深,以坦克部隊為前導,進行大規模的縱深突擊。這樣的進攻方式,對北約其實為惡夢級別的,一旦被其突破,幾乎沒有解決的辦法。

整體實力上,北約的地面部隊規模本來就小,只是空中力量佔優,與海上力量碾壓,可惜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北約在空中只是相對優勢,華約的空中力量只是相對弱一點,實際規模與質量都不算弱的,至於海上力量對比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雙方一旦開戰,地面才是決定勝負的。

北約看似很強大的背後,其實是問題重重,北約諸國分散,難以形成重兵集結之勢,原本在地面力量就不佔優,後果就是局面更不佔優。

“鋼鐵洪流”只是一個形容詞,卻代表了華約集團的強大,僅蘇軍就夠整個北約頭痛,大約5萬輛坦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是北約可以比及的。尤其是六七十年代時,即便是蘇軍的二等主力T62坦克也足夠讓北約頭痛的。

也因此,北約的作戰計劃其實就是拖著,以待美軍從北美乘飛機趕來增援,但是按西方自已的評估,依然認為完不成的任務,所以才有核武器的使用問題,如果不使用核武器,那麼就一點機會都沒有。


麥田軍事觀察


為什麼說西方憑何抵擋前俄的鋼鐵洪流其中原因之一便是Ä105毫米M392ltere類型的彈藥

105毫米炮L7A的彈藥

多年來,105毫米炮L7發展了多種類型的彈藥,並將其引入部隊。 這炮還在全世界眾多的軍隊中使用,因此105mm彈藥的進一步發展仍是當前的話題。 由於這種彈藥是在許多州的許可證製造,有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名稱。 通常情況下,不同類型的細節有所不同。 因此,這裡只描述最重要的部分。

穿甲子彈口徑M392彈頭(右)是新型高速穿甲彈藥等級系列研發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就開始了這種高性能裝甲炮的發展。發展。

彈丸是由活動的飛行部分組成,它由鋼體和碳化鎢核心以及可分離的底部組成。 M392在2000米的擊穿功率在60度的衝擊下應該是120毫米。同時,多層盔甲射擊時子彈射擊效果不佳。

具有跳躍導向套的105毫米APDS的構造彈弓的結構如左圖所示。實際的拋射體坐在導向架中。該引導籠發射後將初始速度和自旋傳遞給射彈。射彈在導向架上的附著物被髮射時的慣性力剪斷。離開管子後,導向架在空氣阻力的作用下分離落到地面。射彈本身由嵌入穿透器的較軟金屬組成。頂部是改進飛行特性的彈道罩。在射彈的底部,壓入一絲光線,其中應該燃燒至少2.5秒,這對應於大約2000米的飛行距離。在拍攝時,由於導軌籠要遵守特殊規定,以免危及前方自己的部隊的安全。鋼鐵洪流呢?其中之一的要素就是L7坦克炮


浩漢防務論壇


鋼鐵洪流是蘇聯軍隊在總結二戰反攻時創造的一種戰術,也就是動用大量的裝甲群,在短時間內橫掃歐洲大陸。據當年美國國防部統計,蘇聯統帥的華約,可以在短時間動員超過10萬輛坦克,兩萬架飛機,約500萬人,對西歐進行打擊。

而且最要命的是,蘇聯軍隊有豐富的經驗,簡直就是把當年攻入德國重新演繹一遍。而且當時的西歐國家想抵抗是基本沒有可能的,歐洲的地形簡直是為坦克準備的,這從德國閃電戰就可以看出來。

而從當年透露出來的檔案表示,英美等國為了抵抗鋼鐵洪流,曾經計劃用核地雷。也就是說將核武器埋在地下,一旦蘇聯進攻,便引爆。但是這麼做的代價就是整個西歐一片廢墟,所以說當年西歐國家的恐懼是情有可原的,畢竟這種無腦的操作,是西歐抵抗不了的!

而在冷戰快結束的時候,美國就曾經用超級計算機模擬過鋼鐵洪流,結果就是,不動用核武器,是無法阻擋蘇聯的攻勢的。也就是說當年蘇聯的陸上實力,可以完爆西歐。

但是就是一個這麼強大的國家,卻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數萬輛坦克留在了坦克墳場,成為了一堆廢鐵,讓西歐人恐懼了幾十年的鋼鐵洪流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令人唏噓!


小司馬遷論史


蘇聯的“鋼鐵洪流”在冷戰年代真的是讓西歐各國夜不能寐,每天活在恐懼中。當時蘇聯軍隊的建軍思路就是一旦開戰海軍拉著美國海軍同歸於盡,空軍保護陸軍進攻路線上的天空,陸軍裝甲部隊頂著北約的核彈爆炸一路突擊決定勝負。而當時北約的思路是犧牲整個西德上百萬駐軍和數千萬老百姓把蘇聯軍隊拖住,然後用核彈洗地同歸於盡。說白了在北約的思路中打常規戰爭根本打不過蘇聯,只能靠自殘的方式取得生機。

全盛時期蘇聯陸軍擁有超過53000輛主戰坦克(整個北約加起來不到2萬);60000輛裝甲運兵車;48000門火炮、迫擊炮及多管火箭炮;4500架直升機;50個坦克師、134個摩托化步兵師及7個空降師。一個標準的蘇聯機械化步兵師,共有270輛戰車,680輛戰鬥步兵車/裝甲運兵車,215門火炮及13500名士兵,而一個裝甲師的標準編制內則有330輛戰車,255輛戰鬥步兵車/裝甲運兵車,165門火炮及11000名士兵。

在實戰中最能體現蘇聯鋼鐵洪流”威力的就是1981年9月4日進行的西方-81演習,這是蘇聯軍隊鼎盛時期的一次真實寫照,當時演習全按著實戰來,沒有劇本沒有設定好的結果,真刀真槍打到參演雙方分出勝負為止。

西方-81演習規模在今天來說也是空前的,蘇聯兵力超過五十萬人,坦克、步兵戰車、摩托化步兵、火箭炮、炮兵、戰術導彈、戰略導彈、舟橋部隊、防空軍、前線航空兵、海軍、海軍陸戰隊等部隊傾巢出動,這是一場海陸空天全方位的打擊演習,被西方稱為“七小時核戰爭”。

在這次演習中蘇聯單單是坦克就動用了上萬輛(這個數量比當時整個中國的坦克都多,和美國數量平齊)。在為期8天的軍演中,蘇軍主要演練了導彈遠程精確打擊,裝甲集群突擊,空降兵的傘降和機降,海軍陸戰隊的人員/重裝備突擊上陸等科目,場面讓人歎為觀止。


當狗容易做人難


如果在冷戰時期,說這話還是很有道理。面對蘇聯近十萬輛坦克洪流,沒有一個歐州國家是不害怕的,歐州地勢特別適合坦克作戰。看看二戰初期德國閃電戰,幾個月滅波蘭,……,幾個月滅法國,坦克威力不容置疑,蘇聯當時如沒有廣闊的縱深地帶,哪怕再多的英美援助也無濟於事,幾個月戰爭就結束。所以,反過來,前蘇聯擁有的巨大鋼鐵洪流對歐洲來說都是滅國神器。不過,隨著科技發展,精確制導武器發展,飛機打坦克,那真是一打一個準。首先,把你兩頭的坦克群,用激光制導導彈擊毀,剩下的坦克就動彈不得,成了甕中捉鱉,用精確制導的集束炸彈成片轟炸,再多做坦克也不需要一天時間,基本全部消滅。看一看海灣戰爭,薩達姆的幾千輛坦克,二小時不到,基本報銷了。所以,現在戰爭,制空權是最重要的,取得制空權,基本上勝利在望,失去制空權,再多的坦克也是活靶。那麼我們說,冷戰時期歐洲國家是否真正畏懼蘇聯鋼鐵洪流,也不是。當時,有華約,北約兩個軍事組織,跟蘇聯的歐州國家參加的是華約組織,.跟美國的歐州國家叫北約國家,北約國家有三個國家擁核,美,英,法。如果,蘇聯當時對北約國家揮舞起鋼鐵洪流,核武就不得不擺上檯面,最終是兩敗俱傷,人類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