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公元前652年冬,宋桓公已經臥床不起。眼見父親將不久於人世,太子茲父來到病榻前,強烈請求另立太子:“目夷年長,而且為人仁義,請國君立他為太子!”公子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長子,也是太子茲父庶兄。茲父自覺才能不如公子目夷,因此請求讓賢。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宋桓公聽了後,大為欣慰,馬上把公子目夷叫到跟前,想立他為太子。可公子目夷也堅決推辭了:“能以國相讓,哪還有仁義還比這更大?下臣不如他,況且又不符合宗法制。”說完,目夷就退走了。

無奈之下,宋桓公還是讓茲父做了太子。太子茲父得以繼承國君之位,是為宋襄公。因為敬重目夷,宋襄公將庶兄任命為左師,成為宋國六卿之一。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突然著了魔,妄圖稱霸東周,這讓宋國遭遇了不少的挫折。

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在盂地(今河南睢縣東南)舉行盟會,想借機讓諸侯承認自己的霸主之位。不想在盟會時,楚成王卻動用武力劫持了宋襄公。其後楚成王挾裹宋襄公作人質,前往攻打宋國。

在此危難之時,公子目夷搶先逃回宋國,然後自立為君,率領國人進行了堅決的抵抗。楚成王無法威脅宋人,又無能攻破商丘,只得悻悻而退了。這年冬,見扣押著宋襄公已沒有任何益處,楚成王不得不將他釋放了。

得知目夷已自立為君,宋襄公不敢回國,只能逃到了衛國。公子目夷知道後,急忙派人前去迎接:“宋國原本就是我替您代守的,您怎麼還不回來呢?”

在公子目夷鼎力支持下,宋襄公又重新坐上了國君之位。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不過,遭受挫折後,宋襄公的爭霸之心依然不死。看出這點,目夷失望地說:“看來宋國的禍患還沒結束,這次挫敗還不足以懲戒國君!”

公元前638年11月,在泓水之戰中宋軍慘敗於楚軍,試圖爭霸的宋襄公也深受重傷。第二年,宋襄公就因傷重不治而亡!

儘管目夷未能制止宋襄公的亂政,但他兩次讓國,又在危難之時拯救了宋國,堪稱一代賢人。公子目夷的字為子魚,其後裔以其字為氏,稱為魚氏。因為公子目夷的巨大功勞,魚氏世代都擔任左師之位。


宋襄公之後,宋人徹底斷絕了稱霸東周的念頭,老老實實地退居二線,給東周諸位霸主當起了跟班。可對外失去進取之心後,內部的矛盾衝突也就多了起來。

宋成公去世之後,宋國六卿有三位是宋桓公之族,兩位是宋戴公之族,剩下的一位是宋莊公之族。桓氏一族佔據了六卿的半壁江山,已經成為宋國最強大的公族。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但六卿之位都由公族所佔,這讓繼位的宋昭公極為忌憚,就計劃清除那些桀驁不馴的公族。不用說,宋昭公這一計劃遭到了公族的強烈反對。因此,公室與公族之間爆發了多次衝突。

在這場長達十年的內亂中,桓氏家族並非宋昭公的重點清除對象,所受到的衝擊並不大。但身為公族一份子,桓氏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反對宋昭公的內亂,卻對宋昭公清除公族的做法頗有腹誹。

這一點,從公孫壽的態度就可看出。

公孫壽是公子蕩的兒子,為宋桓公之孫。宋昭公繼位之初,公子蕩也是六卿之一,擔任司城。公子蕩死後,原本是公孫壽繼任司城,可他卻不上任而讓兒子蕩意諸接任。後來,公孫壽私下裡向人解釋自己的做法:“國君無道,司城之位卻與他接近,難免受到牽連。可如果不出仕,族人又無以為生。兒子,就是我的代表,就讓他來緩解一下當前的危機吧。即便是兒子死了,家族也不至於滅亡!”

桓氏在這次內亂中的態度,與戴氏形成了鮮明對比。戴氏家族始終都反對宋昭公驅逐公族,甚至還積極參與到反對宋昭公的內亂之中。公元前611年,宋昭公被宋襄公夫人攻殺;蕩意諸堅持盡忠於昭公,也一同被殺。其後,宋文公得以繼位。

因為戴氏積極參與反宋昭公之亂,家族地位得以上升。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宋文公繼位後,六卿格局已發生了重大變化:華元出任右師,公孫友任左師,蕩虺任司馬,鱗矔為司徒,宋文公的同母弟公子須為司城,公子朝為司寇。表面上看,宋戴公一族只有華元一位卿士,公孫友、蕩虺、鱗矔三人都屬桓氏,桓氏佔盡上風。但實際上,華元才是執政卿,這是戴氏一族執掌國政的起始。


宋昭公十年內亂期間,桓氏雖然大多置身事外,但其忠於公室而不愚忠的態度,仍然得到了宋人讚許和理解。所以內亂結束後,桓氏仍然佔據三個卿士之位,保持強盛態勢。但最為重要的執政卿一職,卻落入了戴氏之手,這為宋國下一次內亂埋下了禍根。

自從宋襄公時代迅速崛起之後,讓宋國公室和其他公族都不得不面對桓氏的巨大威脅,

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剛去世,司馬蕩澤就突然殺死了太子公子肥!蕩澤此舉,迅速讓宋國進入了另一場內亂的邊緣。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此時,華元還是執政卿,魚石為左師,蕩澤為司馬,華喜為司徒,司城為公孫師,向為人為大司寇,鱗朱為少司寇,向帶為太宰,魚府為少宰。這些官員中,華元、華喜是戴氏一族,公孫師是宋莊公之後;其餘的魚石、蕩澤、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等等,都是桓氏一族。桓氏佔據了大多數要職,即便華元是執政卿,也不敢動盪澤一根汗毛!

無奈之下,華元只能以退為進,不顧一切地逃往晉國去了。

目夷之後魚石深感局勢不妙,便立刻召集族人,商討召回華元。魚府聽了,馬上就表示反對:“右師回來,必將討伐桓氏,那樣桓氏恐怕就會滅族了!”魚石冷靜地分析道:“右師回來後,即便我們同意他討伐有罪之人,他也不敢滅桓氏之族。右師長期執政,且有大功。如果我們不主動將他勸返,恐怕將來桓氏在宋國就真要絕祀了。即使右師討伐桓氏,還有向戌在,桓氏肯定不會滅族!”

與族人達成一致後,魚石馬上趕到黃河邊,勸阻了華元。在魚石允諾華元討伐有罪之人後,華元答應回國繼續執政。一回到商丘,華元就立即派華喜、公孫師攻殺了蕩澤。魚石、魚府、向為人、向帶、鱗朱等人害怕被波及,先行逃到了睢水邊,觀望著局勢。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對於這些出逃之人,華元勉強做出了些挽留姿態,隨後就正式將這五人驅逐出了宋國。之後,華元對六卿進行了大幅調整:向戌任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其中,老佐、樂裔都是宋戴公一族——除了向戌外,桓氏一族全面被戴氏所取代。

蕩澤之亂,讓桓氏遭受了第一次巨大打擊。除向氏之外,其他各族都已被驅逐出了宋國。


《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宋桓公第四子名子肸(xī),字“向父”;向氏應為子肸之後,也是桓氏的一支。

蕩澤之亂後,桓氏族人大多被驅逐,向氏成了獨苗,在宋國顯得極為勢單力薄。雖然如此,可被桓氏族人寄予厚望的向戌,早就賢名在外。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公元前563年,晉悼公在柤(zhā,今江蘇邳州北偏西)舉行諸侯盟會。盟會過程中,晉國中軍佐士匄與上軍主將荀偃強烈請求攻伐偪陽,用以分封宋國左師向戌!在諸侯聯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攻下偪陽城後,向戌卻竭力推辭了。晉悼公沒法,只得把偪陽城贈送給了宋平公。

從目夷到蕩意諸,現在又出現了“賢人”向戌,桓氏一族可謂是賢人輩出。可向戌真是位純粹的賢人嗎?

公元前556年,右師華閱去世。其弟司徒華臣想侵佔華閱家產,就在大街上公然殺死了華閱的家宰。向戌在回家路上剛好看到這一幕,卻絲毫不敢聲張。甚至在宋平公想追查兇手之時,向戌還主動幫華臣掩飾罪行。

向戌如此畏首畏尾,倒還算是情有可原:此時戴氏一族實力太過龐大,作為桓氏僅存的一支,向戌怎能不百般小心翼翼!

公元前547年,寺人惠牆伊戾誣陷太子痤作亂,“賢人”向戌力證確有其事,迫使宋平公不得不拘押了太子痤。為防公子佐(即宋元公)前往營救,向戌還千方百計地從中作梗,最終迫使太子痤自殺而亡。由此事可見,賢名在外的向戌已墮落成了上下其手的權臣。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公元前546年,向戌憑藉與晉、楚兩國執政大臣交往深厚的友情,成功促成了東周第二次弭兵之會。此後,向戌名望達到了頂點。志得意滿的向戌不再低調,公然向宋平公請求“免死之邑”。為了嘉獎他,宋平公直接賜予向戌六十座城邑!

就在向戌準備接受時,執政卿樂喜及時勸諫讓向戌清醒過來,深感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最終還是推辭了這些城邑。


雖然“賢人”向戌有些虛偽,可整體上他的功遠大於過。正因為如此,向戌之後桓氏重新在宋國站穩了腳跟。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不過,因為向戌參與了陷害太子痤一事,使得宋元公繼位後對向、華氏二族都產生了猜忌之心。為逃禍患,公元前521年,右師華亥、左師向寧、司徒華定三人共謀,發動了叛亂。華亥先裝病,藉機扣押了大量前來探視的公室大臣,還殺死了六位宋國公子。為解救這批大臣,宋元公不得不與三位卿士互相交換兒子作為人質,達成了臨時妥協。直到公元前520年春,在諸侯大軍的支持下,宋國公室才把參與叛亂的華、向黨徒驅逐到楚國,徹底平息了這次內亂。

向寧是向戌之子,他參與內亂,給桓氏帶來了另一次危機。不過,向戌共有五個兒子,除了向寧外,其餘兒子都忠於公室。因此,這次內亂過後,向氏一族並沒有全軍覆沒。

宋元公死後,其子宋景公被立為國君。

因為向魋(tuí)從小在宮中養大,與宋景公兩人關係極為密切。曾有一次,向魋看上了宋景公庶弟公子地家的四匹白馬。宋景公知道後,二話不說,就把這四匹馬的馬尾、馬鬃之毛染成了紅色,送給了向魋。

因為這件小事,宋景公兄弟徹底決裂了——公元前499年,公子地、公子辰等人竟然佔據簫邑,發起了叛亂。三年後叛軍大敗,公子辰逃往陳國,公子地則逃到了鄭國。公元前495年夏,為支持公子地,鄭人派軍來攻打宋國,並在老丘(今河南開封東南)大敗宋軍。此後,鄭人就把宋、鄭邊界上的一塊“三不管”地帶封給了公子地。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公元前483年,為徹底消除隱患,宋景公派左師向巢前往攻打這一“三不管”地帶,殺死了公子地的兒子。可不久,情勢就急轉直下,向巢大軍被鄭人反包圍,危在旦夕。公元前482年春,宋景公又派出司馬向魋前往營救,結果宋軍被鄭人全殲,唯有向巢、向魋兩兄弟得以逃脫。

為了向魋,宋景公竟然連兄弟之情都不顧了——可見他對向魋有多麼寵愛!可向魋又值得宋景公這麼溺愛嗎?


被宋景公寵幸太久之後,向魋的私慾越來越大。

公元前484年,衛人大叔疾逃到了宋國。為尋求庇護,大叔疾特意進獻了一顆珍珠給向魋。後來宋景公聽說了此事,就當面索要這顆珍珠,可向魋居然拒絕了!

從此,宋景公與向魋之間就產生了隔閡。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數年後兩人矛盾越積越多,到後來向魋居然陰謀要除掉宋景公!宋景公得知向魋的陰謀後,嚇壞了,只得求助於戴氏之族的皇野。皇野建議,要平定向魋之亂,必須要拉攏左師向巢。

宋景公聽從了這一建議,將向巢騙入了宮中。見到向巢後,宋景公一五一十地把向魋的陰謀告訴了他。向巢聽了後,頓時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半天不發一聲。

宋景公見狀,繼續逼向巢表態:“之所以要為難你,是因為上有蒼天,下有先君啊!”到了這種地步,向巢不能不明確態度了:“向魋是宋國之害,怎敢不唯命是從!”

得到了向巢的支持,宋景公立刻派皇野前往攻打向魋。可宋國軍中也有不少向氏族人,很快就有人給向魋通風報信。向魋眾兄弟對是否抗拒國君沒能達成一致,只得逃入了曹邑(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據城而叛。

公元前481年6月,宋景公又派左師向巢去攻打曹邑。可不想,到了前線後,向巢竟然被向魋說服,加入了叛軍!向氏一族,終於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但向氏兄弟明顯不得人心,曹邑之民很快就背叛了他們。

眼見大勢已去,向魋被迫逃往衛國,向巢則逃往了魯國。

此時,宋景公還派人去挽留向巢:“寡人與您有過約定,不可以斷絕向氏之祀!”向巢聽了,殘愧地答道:“下臣罪過實在太大,就算桓氏被滅族,也不為過。如果因先臣之故,讓桓氏有後於宋,這是國君的恩惠。像下臣這樣的人,是不能再入宋國了!”


春秋時期宋國最強大公族:兩次內亂後就徹底失勢,這是為什麼?

在平定了向魋之亂後,宋景公再次對六卿進行了調整:皇緩為右師,靈不緩為左師,皇非我為大司馬,樂茷為司城,樂朱鋤為大司寇。除了靈不緩為宋文公孫外,其餘各位卿士都是戴氏族人。這次內亂之後,桓氏一族已徹底在宋國失勢。


戴氏一族的長盛不衰,是因為戴氏始終忠於宋國公室,與公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戴氏族人雖然也有參與作亂,但家族整體都能長期保持長盛不衰的態勢。

相比較於戴氏,桓氏恰好就是一反面典型。

桓氏一族,公子目夷、蕩意諸、向戌等等,可謂是“賢人”輩出。在危難時,桓氏還曾拯救過宋國,功勞巨大。自宋襄公後,桓氏成為宋國最強大的公族;到宋景公時,卻陡然間失勢——這究竟是為什麼?

桓氏兩次遭遇重大挫折,都源於族人的作亂:蕩澤之亂,使得桓氏中的魚氏、鱗氏、蕩氏被驅逐出宋國;向魋之亂,讓向氏被驅逐出境。兩次內亂過後,桓氏就徹底在宋國失勢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這兩次內亂中,桓氏族人更看重家族私利、卻漠視了公室利益。既無法與公室結成利益共同體、又無能取而代之,即便家族賢人再多,在宋國失勢也就是必然之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