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醫生馬海德:受宋美齡介紹前往延安,一生致力於救治窮苦老百姓


我做了一個夢,在夢裡,還叫喬治·海德姆的美國青年正站在古老的保安城外與好友斯諾告別。

斯諾問他:喬治,你為什麼要留下,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我覺得這支隊伍會有出息,我覺得這裡的人民需要我……

上面這段話,出自周蘇菲文章《我的丈夫馬海德》。


醫生馬海德:受宋美齡介紹前往延安,一生致力於救治窮苦老百姓


01、馬海德是誰?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父母來自中東黎巴嫩。8歲那年,馬海德一家感染了流感。一位好心的醫生來到他們家裡免費為他們為治療。正是從這時起,當一名扶危救困的醫生,成了馬海德的夢想。

23歲,他如願從瑞士日內瓦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就在父母期待他早日回國時,等來卻是兒子的一封信:我暫時不能回家,我要和幾個同學去中國,考察東方熱帶流行病。原來,他們已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他們先是在慈善醫院做兼職醫生,後來又在九江路租房開了一家診所。過了一年多,馬海德的兩個同學都回到了美國,而他也動了回國的心思。就在他猶豫不定時,一個聚會改變了他的命運。

1934年冬,馬海德應邀參加一個小型聚會,一位氣質高雅的女士走過來,對他說:

我知道你是一個很進步的醫生,你能夠為中國的進步做更多事情!

“這位女士是誰?”他帶著滿臉疑惑,小聲地問坐在身邊的朋友。

朋友大笑著回答: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

此後,他又結識了史沫特萊、路易·艾黎等進步人士,在他們的感召下,馬海德決定留在中國,盡心幫助這裡的人。他的私人診也所成為上海地下黨的秘密聯絡點。


醫生馬海德:受宋美齡介紹前往延安,一生致力於救治窮苦老百姓


02、幫助紅軍看病的外國人

1936年,宋慶齡推薦斯諾訪問陝北,又安排馬海德與他同行。在他出診用的皮箱裡,有兩箱藥品,共產國際的文件,還有魯迅捎給毛主席的一根金華火腿。

他們一起走訪邊區各地,一起採訪毛主席,不少珍貴影像資料就是馬海德拍攝的。在這些人的身上,他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

三個月後,斯諾準備離開陝北蘇區,返回北平。但馬海德卻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留在蘇區,並請求斯諾,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入報道中。斯諾答應了他的請求。《西行漫記》中,他果然隻字未提同行的馬海德。

1937年2月10日,這是馬海德永生難忘的一天。這一天,是他入黨的日子。不久以後,這位外國的醫學博士,竟成了衛生部的總顧問。他經常對工作人員說,“醫生不能等病人,要去找病人!”馬海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窯洞中、大樹下、田野裡,到處都有他為老百姓看病的身影。除了看病,馬海德還經常幫人修理鋼筆、眼鏡。他還兼任新華社廣播員。


醫生馬海德:受宋美齡介紹前往延安,一生致力於救治窮苦老百姓


03、在延安,他收穫了愛情

在延安,馬海德還收穫了愛情。1939年冬天的一個深夜,馬海德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原來,一個叫周蘇菲的“魯藝”一個女學生正高燒不止。馬海德背起藥箱,馬上出診。馬海德對她一見鍾情,蘇菲病癒後,馬海德對她展開了熱烈的追求。第二年,他們舉行了婚禮,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每個週六,老鄉們都會看到這對夫妻同騎一匹馬,真的非常浪漫。

1942年起,馬海德調到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工作。經過他的精心籌建,邊區醫療事業有了飛速進步,一個以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為總院,八所中心醫院,二十四所分院的醫療網逐步形成。

馬海德決定留在中國時,曾許下心願,娶中國妻子,成為完完全全的中國人。如今,他有了中國妻子,成為完完全全的中國人就成了他日夜惦念的事。

1949年9月的一個夜晚,馬海德來到總理的辦公室,他急切地說:“周!十年前,你可是答應過我一個請求的!”

總理哈哈大笑,說:“親愛的馬海德醫生,我會履行我的承諾的!”

總理履行了諾言,馬海德從此成為第一個加入新中國國籍的外國人,成為了完完全全的中國人!

開國大典那天,馬海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不禁淚流滿面。

建國後,馬海德被任命為衛生部顧問。當時,衛生部為照顧外國專家,為他們定了一份較高的工資,當通知馬海德前去領取時,他表示:“我是中國人,不是外國專家!” 又拒絕了國家給他分的日式小洋樓,住進了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的小四合院。

解放前的中國,娼妓遍地,性病廣為流行。在他的提議下,1953年中國皮膚性病研究所成立。此後,馬海德每年都要拿出半年以上的時間到邊遠地區治病。許多群眾沒見過抽血,不肯配合醫生,馬海德就擼起袖管,把針頭扎進自己血管中,“表演”抽血。常年的辛苦工作,讓他患上了胃潰瘍。

到六十年代中期,全國性病病例大幅減少,他的胃也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醫生馬海德:受宋美齡介紹前往延安,一生致力於救治窮苦老百姓


04、馬海德救治了很多麻風病人

1962年,馬海德的美國父親在報紙上讀到了一則關於兒子的消息,立即飛往敘利亞,在敘利亞中國大使館,老人激動地說:我要見你們的馬海德,我是他的父親!在大使館的安排下,父子終於相見。這對父子已二十九年不曾見面了。兩年後,馬海德父親離開了人世。

馬海德再次回到中國,繼續開展對麻風病的防治。這是一種傳染病,得了這種病的人,手腳、皮膚會潰爛萎縮,面部會塌陷、五官會扭曲。因為人們的無知和偏見,患了這種病的人,不但不會被救治,還會被人活活燒死,甚至活埋。

當時,全國大約有50餘萬患者遭受著麻風病的折磨。經過大量研究,馬海德斷定麻風病可防可治,他意識到,比麻風病本身更可怕的,是社會對病人的歧視。他竭力向全社會宣傳麻風病並不可怕,並以身作則,在給麻風病人檢查時,用手直接接觸病人皮膚潰爛處,消除病患內心的自卑感。

1982年的大年初一,在河北望都麻風病院裡,馬海德把手伸向一名老漢,老漢哆哆嗦嗦,不肯伸手。旁邊的人說:“馬大夫跟你握手呢,你倒是伸手呀。”

馬海德主動拉起他的手,老漢當場落淚:自從我得了這個病,多少年了,沒有人敢跟我握手,馬大夫是第一個!

1985年,馬海德因為罹患癌症,已動了8次大手術,但在的籌劃下,這一年,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如期在中國召開。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依照他的遺囑,妻子把他的骨灰分成了三份,一部分送回了美國家鄉,一部分灑入延河;一部分安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