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治維新前夕的思想解放,日本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如何產生的?

若回顧世界史,有一件事情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這就是“文藝復興”,所謂“文藝復興”,它指的是大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發源於意大利,後擴張到全歐洲的文化運動,總體的思潮是源於羅馬人文主義的概念和對普羅塔哥拉斯等古典希臘哲學的重新發現,的思想基礎是其人文浪漫主義。

明治維新前夕的思想解放,日本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如何產生的?

文藝的改革,背後體現的是社會思想的進步

如果簡單的對此理解為復古的話,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文藝復興”運動會在世界史上有這麼重要的地位,其實,“文藝復興”的本質不是復古,而是打破中世紀以來,教會對人思想的鉗制,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但是,你打破現在的思想僵局,總要有另外的文化思想補充進來吧,新創一個思想非常難,大眾也很難接受,那就找老祖宗的;這個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社會阻力,求得社會認同,畢竟誰都不敢說自家“老祖宗”的方式不好是吧。

可是,難道古代的思想比現在的思想更進步嗎?這個其實是這麼個道理,古代的思想實際相對是比較基礎的,本源的,後面的一些思想、意識形態等都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來的,所以,對於古代思想,後人可以“適當發揮”,就拿儒家思想來說,能發揮成“忠君報國”,也能發揮成“民為貴,君為輕”。

明治維新前夕的思想解放,日本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如何產生的?

結合儒家思想,才能最大程度減少社會阻力,所謂“託古改制”就是這麼個道理

1898年戊戌變法,當時的“維新派”也是打著復興儒學、孔孟之道的旗號,以求減少社會阻力,當然後來因為維新派實力過弱,這次變法沒搞成功,所以我國後來的思想解放運動要到大概“五四運動”前夕的新文化運動,可是“新文化運動”打的旗號卻相反,是“砸爛孔家店”,和“復古”完全相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此時中國相對於西方已經是經濟文化全方面落後,文化界的主流意見是“學習現成先進”,而不是從古典主義中創新。

明治維新前夕的思想解放,日本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如何產生的?

世界上現在所有的相對開放的國家,事實上都有過一種類似的“思想解放”運動,世界歷史大致的走向是:先進的工業文明先誕生在西歐,後來擴張到了歐洲邊緣地區的俄國等東歐地區,再通過歐洲移民轉移到了北美等地,而最先趕上這波浪潮的非白人國家,就是我們的領國日本。

那麼日本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如果發生的呢?可能大家的通常會認為,日本作為後進國家,應該是全面學習西方,通過明治維新後的“脫亞入歐”“文明開化”等運動,思想才解放的;這其實可以說是個誤解,“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是有一定社會基礎的,明治維新之前的江戶時代,日本的城市化率,識字率(日本18世紀初期的識字率絕對是個BUG一樣的 數據,竟然達到全球第一),工商業發展程度都遠遠高於中國(清朝)、朝鮮王朝等國,甚至比西歐都高;這後面的社會基礎是:大量的中級工商業階級、農場主、中下層知識分子(中下級武士)。

明治維新前夕的思想解放,日本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如何產生的?

在明治維新學習西方之前,日本自己國內的文化就已經開放了

這種社會階級分佈情況,不可能會等到明治維新之後才搞思想解放,事實上,在學界有一種觀點:日本也曾有過一場日本版的文藝復興。日本政治家福本和夫把元祿前後的190年(1661年-1850年)規定為日本的“文藝復興”時代。

那這個時期日本是文化思想界所謂的“元祿文化”是什麼情況呢?

元祿文化,指的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元祿時代(1688年 - 1707年),主要以京都・大坂(大阪)等關西地區為中心發展的文化,最主要的特色是庶民色彩濃厚。

這一時期,日本文化展現出以下類似文藝復興的特點,比如對於古典文化的重視(主張直接學習孔孟經典、追溯先秦儒學,恢復被後續者歪曲了的古代精神)、提倡人文精神(庶民文化大量出現,“人形淨琉璃”(木偶說唱戲)、 “歌舞伎”(舞蹈戲劇)、工藝美術(浮世繪,木版畫)等,甚至《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日本永代藏》、《世間胸算用》等大膽描繪人們對物慾和性慾的追求的平民小說大量出現)、自然科學發展(古醫學、算學以及從荷蘭引進的西洋科學興盛)、自然哲學(無神論,重商主義)等,這種社會風氣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非常相似。

明治維新前夕的思想解放,日本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如何產生的?

這一時期日本最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作品就是浮世繪

這種文化現象和顯然是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的,追求文化繁榮、追求古典文明,這事實上就反映出早期資產階級(工商業者)對於封建主的鬥爭,這種文化的出現,實際上和日本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元祿文化最興盛的時期,也就是元祿時期(1688年 - 1707年),正是德川幕府鼎盛時期,經濟極為繁榮,江戶、大阪、京都等巨型城市和一系列小的工商業城市均發展起來,市民階級(町人階級)興起,成為這些文化出現的後臺。

明治維新前夕的思想解放,日本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如何產生的?

18世紀初期,是德川幕府鼎盛時期,江戶是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

但是,日本的文藝復興顯然沒成氣候,遠沒有歐洲那麼朝氣蓬勃,而只是處於一種“萌芽”狀態。事實上,這和日本市民階級的實力有限有關,日本的工商業階級遠沒有西歐資產階級那樣強大,遠到不了讓封建制度解體的程度,這些工商業階級並不是反封建力量,更多地是依附於幕藩體制而存在。

不過,相對於封建主,他們還是有一種進步性,也為自己爭取了一些社會地位,所以,江戶時代的日本,雖然沒有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的波瀾壯闊,也不至於像中國清朝時期一樣死氣沉沉,江戶時代,日本很多學問,比如文學、史學、哲學等都達到或接近突破封建時代的水平。

而這種社會底蘊,最終才孕育出了明治維新。而元祿時期的文化繁榮成為日本民族深刻的民族記憶,二戰後,日本經濟快速復興的昭和時代中期的繁榮,也讓日本人聯想到了這一時期,故有“昭和元祿”(しょうわげんろく)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