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這座城市兩次武裝反清,孫中山把它定為南方第二大港

這座城市兩次武裝反清,孫中山把它定為南方第二大港

在北部灣中心城市欽州市的仙島公園裡,一匹蔥綠的小山上,矗立著一尊10多米高的銅像。銅像是30多歲時的孫中山形象。在距銅像不遠的山灣下,就是碧波萬頃的欽州港。

早在100年前,在孫中山的規劃中,欽州就是中國南方第二大港。眾所周知,1918年,護法戰爭失敗後,孫中山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過去即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他從理論上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了總結,同時也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這些宏偉計劃中,交通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孫中山提出,要在全國建設七個大型港口。頭等港三個,即位於天津附近的北方大港和位於上海的東方大港,以及位於廣州的南方大港。三個頭等港之外,還有四個二等港,即營口、海州(今連雲港)、福州和欽州。

也就是說,地處北部灣的廣西欽州,將是孫中山計劃中要建設的南方第二大港所在地。他在書中指出:“欽州位於東京灣(東京灣即北部灣,引者注)之頂,中國海岸之最南端。此城在廣州即南方大港之西四百英里。凡在欽州以西之地,將擇此港以出於海,則比經廣州可減四百英里。通常皆知海運比之鐵路運價廉二十倍,然則節省四百英里者,在四川、貴州、雲南及廣西之一部言之,其經濟上受益為不小矣。雖其北亦有南寧以為內河商埠,比之欽州更近腹地,然不能有海港之用。所以直接輸出入貿易,仍以欽州為最省儉之積載地也。”

這座城市兩次武裝反清,孫中山把它定為南方第二大港

漫長曲折的南方海岸線上,除了廣州這個千年大港和明清海禁時也未關閉的粵海關外,還有不少城市擁有天然良港。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孫中山獨獨相中欽州港?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國父對這座城市情有獨鍾?

首先是地理位置。欽州地處北部灣中部,背靠大西南,是整個大西南出海的最快捷之地。並且,欽州與越南近在咫尺,通過越南,可以進入中南半島,其輻射便更為廣闊,從而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乃至亞太地區溝通的重要紐帶。

其次,欽州港本身作為港口的優越條件。欽州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水域寬闊,來沙量小,岸灘穩定。此外,由於它位於北部灣中心,來自太平洋的颱風在抵達欽州之前,必須掠過海南島和雷州半島。經過海南島和雷州半島的阻擋,再大的颱風到了欽州港也不會帶來大的災害。

第三,更和孫中山對欽州的特殊感情密不可分。

1895年,孫中山領導了第一次武裝反清起義:廣州起義。從那以後,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同盟會(之前為興中會)在華南各地組織了十餘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起義。其中,竟然有兩次起義都發生在欽州境內;並且,還有兩次雖不是發生在欽州境內,卻也和欽州有密切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欽州可謂同盟會武裝起義的策源地。

這座城市兩次武裝反清,孫中山把它定為南方第二大港

一是1907年9月的王崗山起義。王崗山位於欽州市欽北區的大直鎮,是十萬大山的一部分,山高林深,易於隱蔽。王崗山起義軍揮師南下,攻佔了防城縣城(因而史書上又稱為防城起義),並間道北上靈山。由於圍攻靈山不下,起義軍又撤回欽州化整為零。

二是1908年3月的欽廉上思起義。該次起義由黃興指揮,在欽州發動,並轉戰於欽州、廉州和上思一帶。

至於不在欽州境內卻與欽州密切相關的兩次起義,一次是雲南河口起義。河口與欽州雖然相距數百公里,但同在中越邊境。欽廉上思起義爆發後,義軍在轉戰欽州及周邊地區的同時,孫中山派黃明堂率領從鎮南關撤出的軍隊開赴雲南邊境,發動了河口起義,一舉攻佔了河口縣城。

另一次則是鎮南關起義。鎮南關起義也是孫中山親自參加戰鬥的一次起義。他不僅在前線包紮傷員,還親手開炮,並興奮地對黃興和胡漢民等人說:“反對清政府二十餘年,此日始得親發炮擊清軍耳!”鎮南關雖不在欽州,但作為總指揮的黃明堂,卻是地地道道的欽州人。

這座城市兩次武裝反清,孫中山把它定為南方第二大港

所以,對孫中山來講,欽州這個地方是他多次發動起義的根據地,是他的革命老區。當他日後對中國進行規劃時,欽州不能不在他心中佔據重要地位。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孫中山早就立下了要將欽州港建成中國南方第二大港的宏願,但國勢艱危,時局板蕩,多年來,欽州港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港。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借鄧小平南巡講話之東風,欽州港的大力開發才算提上日程。

如今的欽州港,不僅是大西南通往東南亞的重要中轉站,它還成立了我國第六個保稅港區,同時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惟一的保稅港區。

漫步欽州港,集裝箱堆壘如山,遠洋貨輪井然有序。通過填海造陸修建出的廠區和園區,讓人難以想象,在不久之前,這裡還是魚蝦的領地。

仙島公園高處的孫中山銅像,默默地注視著腳下的這座城市。時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魔術師。它已變了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