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唐朝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包容的朝代之一了,開國名將幾乎都得以善終,而且也並沒有像北宋那樣“杯酒釋兵權”;這裡面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存在,比如開國皇帝李淵本身幾乎是沒有嫡系的,我們所熟知的幾乎都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將軍,而李世民相對手下的將軍來說,絕對算是年輕的,熬壽命也能熬死他們,在李治登基的時候,李氏已經坐穩了天下。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在初唐時期,在這些名將的奮鬥下,唐朝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版圖急劇擴大,成為巨無霸一般的存在。但是在唐朝,仍然有三位名將仍然沒有得到善終,除了一人是咎由自取以外,另外兩人都應該算是被陷害,來看看都有誰:

TOP、3 李光弼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名將,出身“柳城李氏”,乃是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之後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當時李光弼的上司王忠嗣對其頗為賞識,並說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不久後,李光弼襲封父爵薊郡公。後因擊敗吐蕃、吐谷渾的功勞,進號雲麾將軍。

在“安史之亂”時,經郭子儀推薦而任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亂;在其他唐軍對史思明的軍隊進犯屢戰屢敗的時候,李光弼這顆將星冉冉升起,不僅屢戰屢勝,而且還戰果非常輝煌,在數年後就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762年,李光弼命軍鎮壓浙東袁晁起義,進封臨淮郡王。763年,安史之亂平定後,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

但也因為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勞蓋世,所以遭到了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李光弼也知道有人想要陷害他,所以對唐代宗的詔書屢屢拒絕,李光弼的內心是壓抑的,最終在李光弼因恥辱、慚愧,致使憂鬱成疾,後病逝。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或許很多將領的病逝算是善終,但是對於李光弼這麼一員千古名將來說,絕對不算是善終;其實他也想出兵吐蕃,挽救大唐,但是他不敢,他知道只要一去洛陽,等待他的是什麼。

TOP、2 王忠嗣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王忠嗣曾是李光弼的上司,一手挖掘了李光弼,其本人也是一代名將。王忠嗣本是豐安軍使王海賓之子,後來他的父親王海賓戰死於武階之戰中;唐玄宗感念王海賓之功,將王忠嗣接入宮中撫養,並收為假子。

王忠嗣24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兵馬使了,並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後接替王晊擔任隴右節度使。738年,北伐契丹,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關,於桑乾河三戰三捷,奚和契丹聯軍全軍覆沒。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後又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吐蕃死傷數萬人,兩王子陣亡,使吐谷渾降唐。官至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封清源縣公。

對於安祿山造反,王忠嗣早有預見,並數次上書奏言安祿山將會作亂。宰相李林甫對王忠嗣嫉恨,誣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為帝。唐玄宗對王忠嗣審訊,打算處以極刑,但在哥舒翰苦求下,將其貶為漢陽太守,一年後抑鬱以終,年僅四十五歲。

TOP、1 侯君集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侯君集早年人比較浮誇,學弓箭學不會,還號稱自己有勇武。後來加入秦王府,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軍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得以參與各項事務的謀劃。被封為左虞侯、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

在“玄武門之變”中,侯君集作為李世民的主要推手和得力干將,在李世民登基為帝后,封為左衛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後又封為右衛大將軍。唐統一後,侯君集官位越來越高,開始學習,參與選拔人才等。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曾隨李靖學習兵法,卻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貞觀年間,隨李靖討平突厥,後又領大軍滅高昌國。功勳卓著,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

而後李承乾事情敗露被廢,賀蘭楚石又將侯君集與李承乾一起謀劃的事告訴李世民。李世民覺得侯君集有安定國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進諫說侯君集的罪天地難容。李世民非常難過,將侯君集處死。

盤點唐朝未能善終的三大名將,有一人慾謀反被唐太宗所殺

臨死前侯君集請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好為自己守喪。李世民同意後將其妻子兒子遷至嶺南。當時的嶺南是什麼地方?那就是流放罪行極重,但又不好判死刑之人,環境極其惡劣,能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