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难忘沂蒙那岁月(一)

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位于沂蒙山区马站炮团任职,是无奈之举,却又是必然选项。做这个选择既与我考学前师指挥连老指导员霍德明有关,也与我听到的有关马站和炮团的几个传说让我心动有关。


难忘沂蒙那岁月(一)

老指导员霍德明,是江苏六合人,在我考学前就对我多有关照。四年军校学习,专业是炮兵指挥,到炮团去正好专业对口。而霍德明指导员已是马站炮团的干部股长。得知我毕业回部队,高兴之情溢于言表,立马表态,到炮团来,我给你安排到全团最好的连队任职。

最让我动心的还是有关马站的几个传说。

一是马站是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所谓马站,顾名思义是驿站,也就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马站位于八百里沂蒙的北端,地处三市(临沂、潍坊、淄博)五县(沂水、沂源、临朐、诸城、安丘)中心,确实是交通要道。最搞笑的传说是一位官差往京城传递文书,紧赶慢赶到了马站,累得直不起腰,无奈在驿站睡了一觉,结果耽误了大事,被上司责骂得抬不起头,辩解说“我以为到了马站就到了北京的”。于是这句话就成了后来的马站镇上大小店家招揽生意的招牌用词。

二是有关马站营房的传说似乎很搞笑。马站营房选址在离马站镇区3公里多的一处山坡上。传说当时山坡上坟墓比较多,但总体走势比较平坦。当时军区一位首长带着相关人士来到此处,正好内急,下车方便后抬头一看,眼前一片山坡正中下怀。就这样,一泡尿决定了炮团营房。还听说了更邪乎的,说的是营房建起来后,有一次一位连队干部家属临时来队,晚上久旱逢甘露,在床上动静大了些,结果连人带床塌陷下去了,吓得家属第二天就回老家了,仔细一瞧原来床下正是一处空坟。

三是老区的老百姓很淳朴。亦有传说为证。说的是炮团的靶场建在北大门,靶档有十多米高。靶档后就是老百姓的山坡地。山坡地上一般老百姓种的不是地瓜就是烟叶。话说有一次炮团组织打靶,一位新战士控制力不强,枪口向上跳跃,子弹越过靶档,正好射中了一位在山坡上弯腰栽苗的村民大嫂,子弹从其档部穿过,侥幸没有伤人,但大嫂的裤子被穿透了个大洞。这位大嫂大吃一惊之余拿着裤子到部队要个说法,所谓的说法,也只是让部队赔她一条裤子而已。

反正不管是老领导的召唤,还是上不了正史的传说,都让我这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学员排长对马站和炮团有了一丝朦胧的好感和向往。

我的报到,享受的待遇很高,是在1992年七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坐着团长刘升平的专车到马站炮团报到的。所谓团长专车,当时也不过是一辆北京212吉普;所谓报到待遇,也仅是当时刘团长恰好在师里开会,顺便把我捎回团里而已。指导员霍德明没有食言,我到炮团后,把我安排到当时全团乃至全师都很有名气的先进连队六连指挥排任职,时任连长张德波、指导员夏彬。从此起步,我开始了在沂蒙山区马站炮团的任职生涯。在山青水秀的沂蒙山区一共度过了六年六个月的青春时光,带兵既靠勤奋,也靠悟性。从排长、副连长一直到担任连长,失去了很多,得到了也很多;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人生有几个6年6个月?沂蒙老区的山山水水给了我带兵的灵感、做人的实诚、做事的果断;老区人民的淳朴与军营绿交相辉映,催生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军人茁壮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