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追風箏的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是關於心靈的救贖

文|三斤情感說

《追風箏的人》是根據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2003年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我們通常認為文學改編而來的電影其實難度係數是比依據原創劇本拍的電影要高的,尤其是對於原著就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作品而言更是如此。因為當大家都對於原著比較熟悉,在看電影之前就會對整個故事內容有自己的先入為主的想象,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想象與電影內容相比較。

但因為這部電影的編劇是由原著作者親自操刀,還比較符合我看小說時的想象,大體還原了小說情節,對於原著沒有特別大的改動。所以我的觀影建議是此片比較適合不太喜歡看文字的東西,而更愛看影視類作品的觀眾,因為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故事。

影片是以生在阿富汗的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曆程為主線,不過是以插敘的方式,講述了阿米爾與小時候的玩伴同時也是家裡傭人的兒子哈桑之間幾十年的羈絆。

劇情中阿米爾出的第一本書是獻給一直鼓勵自己寫作的叔叔拉辛汗,追風箏的人具象化是指哈桑,不論阿米爾怎麼對哈桑,哈桑總是真誠對待阿米爾,這種溫情帶給我們感動;抽象化就是哈桑教會我們要保持善良,心懷美好。但不論是哈桑、阿米爾還是爸爸,其實代表了我們在不同的人眼中的狀態。

因此,本文我將從現實困境、表面美好、萬般憧憬等三個角度,分析影片透過細節想要傳達的主人公的情感表達以及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追風箏的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是關於心靈的救贖

01、現實困境的我:或許懦弱,或許勇敢,每一次的掙扎都是成長的印記

影片的前半段,你會發現阿米爾很明顯的特徵就是懦弱,膽小怕事,且沒有完全獨立的價值態度特別是跟哈桑比較起來。

比如別人推搡他,他不還手,默默受氣;熱愛寫作,不自信,覺得自己寫得不好;最嚴重的的就是在風箏大賽上,阿米爾和哈桑獲勝後,哈桑幫阿米爾去撿風箏,結果被胡塞夫等人圍毆強暴,這一切都被阿米爾看在眼裡卻沒有去救哈桑,而是自己默默走開。

以致到後來,在別人的閒言碎語中,對哈桑的友誼產生懷疑,一方面可能嫉妒爸爸更喜歡哈桑而不是自己的自卑心作祟,一方面可能對於哈桑遭遇強暴自己的不作為而後悔愧疚,複雜的情感交織,沒有想辦法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是逃避,不惜再次以更惡劣的行為趕走哈桑。

阿米爾真正變得勇敢是從坦然向爸爸承認自己的寫作夢開始的,到後來冒著犧牲的危險不顧一切救出哈桑的兒子,特別是再次遇到小時候的施暴者阿塞夫不再逃避而是勇敢迎戰的對比。

在我看來,阿米爾前後階段的變化非常明顯,導演以第一視角,把他變化的整個心路歷程都展現出來,就像是我們自己眼中的自己,猶疑、掙扎、鼓起勇氣、選擇原諒,每一種複雜的思緒都能真切感受 。

《追風箏的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是關於心靈的救贖

02、表面美好的我:看似完美,其實別人只是看到了我想給別人看到的樣子

剛開始,爸爸除了很嚴肅外,是一個富有理想,富有愛心,幾乎是一個接近完美的人。特別是在他們逃難的過程中,面對俄兵要強暴同行婦女的無理要求,不畏槍彈,挺身而出。

但隨著後來叔叔告訴哈米爾真相:爸爸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譽,隱瞞了哈桑是自己兒子的事實。而爸爸之前還教導阿米爾 “ 所有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偷竊,其他罪行都是偷竊的變種。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就偷走了一條命,你偷走了他妻子為人婦,他孩子為人子的權利;當你說謊,你偷走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沒有比偷竊更十惡不赦了”,真是有些諷刺。

在我看來,在對待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時,幾乎是沒有可能完全展現真實的我自己的,或有意,或無意,或陰暗,或難以啟齒,有些東西只有我們自己能知道,心裡總有一塊地方是僅自己可見的。

《追風箏的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是關於心靈的救贖


03、萬般憧憬的我:不論經歷什麼,依然保持善良面對人生

哈桑幾乎就是完美的化身,可能會有人覺得他這屬於奴性。但也不全然,我覺得哈桑更多的是對阿米爾的友愛,真情實意的“為你,千千萬萬遍!” 他沒有對阿米爾盲目地順從,更多的是陪伴與愛護。

包括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爸爸好像對哈桑更好,剛開始覺得可能是因為好像家長對別人的孩子更慈愛,而對自己的孩子更嚴格。其中哈桑更多地繼承了爸爸展露在外的美好的一面,而阿米爾則更多的繼承了爸爸內隱的陰鬱的一面,爸爸更喜歡哈桑,更多的是因為喜歡自己身上的向陽面。

在我看來,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那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但理想之所以稱之為理想,就是因為難以實現,但它的存在又很重要,是人們精神的烏托邦。人生在世,總得追求點什麼,總得信點什麼。

《追風箏的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是關於心靈的救贖

04、基於《追風箏的人》的故事內容,我將結合現實,談談該片對人生的啟迪:

①人無完人,我們都帶著生活留給我們的疤。

就像片中的爸爸,一時衝動,與女傭發生關係做了自己所不齒的事情,阿米爾搞砸了與哈桑的關係,父子倆因為國內政治局勢背井離鄉,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經歷與故事。

不論是誰眼中的我,永遠不變的就是那個最真實的我。有時膽小怕事、有時惡毒刻薄、有時又正義凜然、義憤填膺。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挫折,在人性的善與惡之間鬥爭。沒有誰從開始就知道什麼最重要,什麼才是真正想要的,在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走些彎路,但這都是歲月留個我們的痕跡。

《追風箏的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是關於心靈的救贖

②人生就是一場自我的修行。

經歷多了,阿米爾發現不擇手段得到父親的認可,為了得到群體認同而默許種族歧視者無情傷害自己的朋友,這些之前很看重的東西都變得不再重要。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會越來越能看破錶面的浮華。就像剛工作時,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錢,面對花花世界以及消費主義盛行的氛圍烘托,什麼都想買,什麼都想要,但漸漸會發現有很多東西並不是自己真正所必需的。

俗話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同時還有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受不同情境的影響,我們的認知也有很大不同。

人生本就是在不斷的修行,學會眼朝前看,腳向前走,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真諦所在。

《追風箏的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是關於心靈的救贖

③或許有必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阿米爾長大後,學會直面自己的懦弱,勇敢地承認並堅持自己的寫作夢,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愧疚並以帶給阿桑兒子更好生活的方式去彌補過錯,勇敢地面對岳父的不理解告訴他事實和自己的立場。

世間沒有後悔藥,人生不能推倒重來。有歌詞唱到“好的壞的都是風景”。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我的所有,好的,壞的,缺其一都不再是完整的我。

人生就是經歷,重要的不是在悔恨中患得患失,而是永遠不忘理想中的我,依然相信並保持善良。

《追風箏的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是關於心靈的救贖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追風箏的人》非常適合一個人安靜地觀看,心無雜念,抽離自己的生活,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去用心感受。因此,本文我從主人公的各個階段來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或許你可以從別人的故事裡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共鳴。又或者,悲傷別人的悲傷,喜悅別人的喜悅,體味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