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追风筝的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背后,是关于心灵的救赎

文|三斤情感说

《追风筝的人》是根据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200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我们通常认为文学改编而来的电影其实难度系数是比依据原创剧本拍的电影要高的,尤其是对于原著就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品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当大家都对于原著比较熟悉,在看电影之前就会对整个故事内容有自己的先入为主的想象,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想象与电影内容相比较。

但因为这部电影的编剧是由原著作者亲自操刀,还比较符合我看小说时的想象,大体还原了小说情节,对于原著没有特别大的改动。所以我的观影建议是此片比较适合不太喜欢看文字的东西,而更爱看影视类作品的观众,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影片是以生在阿富汗的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不过是以插叙的方式,讲述了阿米尔与小时候的玩伴同时也是家里佣人的儿子哈桑之间几十年的羁绊。

剧情中阿米尔出的第一本书是献给一直鼓励自己写作的叔叔拉辛汗,追风筝的人具象化是指哈桑,不论阿米尔怎么对哈桑,哈桑总是真诚对待阿米尔,这种温情带给我们感动;抽象化就是哈桑教会我们要保持善良,心怀美好。但不论是哈桑、阿米尔还是爸爸,其实代表了我们在不同的人眼中的状态。

因此,本文我将从现实困境、表面美好、万般憧憬等三个角度,分析影片透过细节想要传达的主人公的情感表达以及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追风筝的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背后,是关于心灵的救赎

01、现实困境的我:或许懦弱,或许勇敢,每一次的挣扎都是成长的印记

影片的前半段,你会发现阿米尔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懦弱,胆小怕事,且没有完全独立的价值态度特别是跟哈桑比较起来。

比如别人推搡他,他不还手,默默受气;热爱写作,不自信,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最严重的的就是在风筝大赛上,阿米尔和哈桑获胜后,哈桑帮阿米尔去捡风筝,结果被胡塞夫等人围殴强暴,这一切都被阿米尔看在眼里却没有去救哈桑,而是自己默默走开。

以致到后来,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对哈桑的友谊产生怀疑,一方面可能嫉妒爸爸更喜欢哈桑而不是自己的自卑心作祟,一方面可能对于哈桑遭遇强暴自己的不作为而后悔愧疚,复杂的情感交织,没有想办法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是逃避,不惜再次以更恶劣的行为赶走哈桑。

阿米尔真正变得勇敢是从坦然向爸爸承认自己的写作梦开始的,到后来冒着牺牲的危险不顾一切救出哈桑的儿子,特别是再次遇到小时候的施暴者阿塞夫不再逃避而是勇敢迎战的对比。

在我看来,阿米尔前后阶段的变化非常明显,导演以第一视角,把他变化的整个心路历程都展现出来,就像是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犹疑、挣扎、鼓起勇气、选择原谅,每一种复杂的思绪都能真切感受 。

《追风筝的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背后,是关于心灵的救赎

02、表面美好的我:看似完美,其实别人只是看到了我想给别人看到的样子

刚开始,爸爸除了很严肃外,是一个富有理想,富有爱心,几乎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特别是在他们逃难的过程中,面对俄兵要强暴同行妇女的无理要求,不畏枪弹,挺身而出。

但随着后来叔叔告诉哈米尔真相:爸爸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隐瞒了哈桑是自己儿子的事实。而爸爸之前还教导阿米尔 “ 所有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偷窃,其他罪行都是偷窃的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就偷走了一条命,你偷走了他妻子为人妇,他孩子为人子的权利;当你说谎,你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没有比偷窃更十恶不赦了”,真是有些讽刺。

在我看来,在对待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时,几乎是没有可能完全展现真实的我自己的,或有意,或无意,或阴暗,或难以启齿,有些东西只有我们自己能知道,心里总有一块地方是仅自己可见的。

《追风筝的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背后,是关于心灵的救赎


03、万般憧憬的我:不论经历什么,依然保持善良面对人生

哈桑几乎就是完美的化身,可能会有人觉得他这属于奴性。但也不全然,我觉得哈桑更多的是对阿米尔的友爱,真情实意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他没有对阿米尔盲目地顺从,更多的是陪伴与爱护。

包括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爸爸好像对哈桑更好,刚开始觉得可能是因为好像家长对别人的孩子更慈爱,而对自己的孩子更严格。其中哈桑更多地继承了爸爸展露在外的美好的一面,而阿米尔则更多的继承了爸爸内隐的阴郁的一面,爸爸更喜欢哈桑,更多的是因为喜欢自己身上的向阳面。

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但理想之所以称之为理想,就是因为难以实现,但它的存在又很重要,是人们精神的乌托邦。人生在世,总得追求点什么,总得信点什么。

《追风筝的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背后,是关于心灵的救赎

04、基于《追风筝的人》的故事内容,我将结合现实,谈谈该片对人生的启迪:

①人无完人,我们都带着生活留给我们的疤。

就像片中的爸爸,一时冲动,与女佣发生关系做了自己所不齿的事情,阿米尔搞砸了与哈桑的关系,父子俩因为国内政治局势背井离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故事。

不论是谁眼中的我,永远不变的就是那个最真实的我。有时胆小怕事、有时恶毒刻薄、有时又正义凛然、义愤填膺。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在人性的善与恶之间斗争。没有谁从开始就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走些弯路,但这都是岁月留个我们的痕迹。

《追风筝的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背后,是关于心灵的救赎

②人生就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经历多了,阿米尔发现不择手段得到父亲的认可,为了得到群体认同而默许种族歧视者无情伤害自己的朋友,这些之前很看重的东西都变得不再重要。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能看破表面的浮华。就像刚工作时,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钱,面对花花世界以及消费主义盛行的氛围烘托,什么都想买,什么都想要,但渐渐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正所必需的。

俗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同时还有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受不同情境的影响,我们的认知也有很大不同。

人生本就是在不断的修行,学会眼朝前看,脚向前走,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真谛所在。

《追风筝的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背后,是关于心灵的救赎

③或许有必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阿米尔长大后,学会直面自己的懦弱,勇敢地承认并坚持自己的写作梦,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愧疚并以带给阿桑儿子更好生活的方式去弥补过错,勇敢地面对岳父的不理解告诉他事实和自己的立场。

世间没有后悔药,人生不能推倒重来。有歌词唱到“好的坏的都是风景”。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的所有,好的,坏的,缺其一都不再是完整的我。

人生就是经历,重要的不是在悔恨中患得患失,而是永远不忘理想中的我,依然相信并保持善良。

《追风筝的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背后,是关于心灵的救赎

总结一下:

在我看来,《追风筝的人》非常适合一个人安静地观看,心无杂念,抽离自己的生活,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用心感受。因此,本文我从主人公的各个阶段来解读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或许你可以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又或者,悲伤别人的悲伤,喜悦别人的喜悦,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