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凡是對天津著名文化了解的恐怕大概沒有不知道“楊柳青年畫”的。這個位於天津郊區,以年畫而聞名的楊柳青古鎮也一直是記者想探尋的所在之一。2011年6月26日,記者在天津參加中國機械工業審計學會的年會,會議結束後會務組專程組織了一次楊柳青古鎮遊活動,於是記者欣然前往。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前往古鎮(攝影:馮贛勇)

從天津市區乘車前往大約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即順利抵達坐落於天津市千年古鎮楊柳青鎮南、光明路以西的楊柳青古鎮風情街。這裡東臨氣勢巍峨的文昌閣,西接“津西第一宅”石家大院,南靠古老的南運河。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楊柳青牌坊(攝影:馮贛勇)

楊柳青風情街是一組青磚灰瓦,磨磚對縫的仿清代商貿建築群,採用長街和葫蘆罐式相結合的建築模式,以兩層為主,局部有一層或三層。街上建有仿古青石牌樓一座,是中國是石牌坊之最和穿街戲樓及各式具有清代古風的店鋪。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古鎮停車場(攝影:馮贛勇)

也許是旅遊淡季,漫步古鎮感到這裡人氣不是很旺但卻有一番難得的清淨。楊柳青風情街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想當年這裡楊柳十萬株,歷代繁衍到如今。歷代騷人對此無不濃墨重彩以詩歌而賦。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走進風情街(攝影:馮贛勇)

白翁放歌《隋堤柳》,千里綠影至淮東;吳子賦詩蓮花白,津鼓開帆幾長亭。康乾盛世開漕運,酒肆林立百業興。家家漁牧增喜訊,戶戶丹青畫吉祥。楊柳依然時代遷,今朝古鎮更好看。君不見,運河清波映楊柳,石家大院名神州;柳葉島上忙垂釣,柳口綠帶落彩虹。明清古街景色新,西青廣場佔鰲頭。工農商貿齊發展,小區規劃竟風流。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古鎮街巷(攝影:馮贛勇)

如今,到楊柳青觀光,風情街也是參觀各個景點的必經之路,這裡也成為津門集古文化、旅遊、商貿、影視為一體的金街,成為精英文化用品、工藝品、民間藝術的專營市場,重現古鎮楊柳青清代商貿繁榮街景的盛況。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年畫經銷店(攝影:馮贛勇)

作為楊柳青年畫,其全稱為“楊柳青木板年畫”,屬木版印繪製品,是中國著名民間木版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記者在楊柳青(攝影:孫明和)

楊柳青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裡的繪畫藝術得到了極大發展。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古鎮南運河(攝影:馮贛勇)

楊柳青年畫已知最早的畫店為戴蓮增、齊健隆兩家,他們最初可能都是畫工,以人名代店名。戴蓮增畫店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明代崇禎年間,後來,戴、齊兩家又分為很多畫店,重要者為"蓮增、美麗、蓮增麗;健隆、惠隆、健惠隆"。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楊柳青年畫選(資料)

清代光緒以前是楊柳青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天津楊柳青鎮及其附近村莊,大都從事年畫作坊生產,可謂是"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年畫因以產地得名。康乾時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嘉慶、道光年間,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漸趨活潑,畫面熱鬧、色彩豐富,背景也各式各樣。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文化街上的畫店(攝影:馮贛勇)

鼎盛時期,楊柳青年畫發展到以楊柳青鎮為中心,包括周遭的南鄉三十二村莊(楊柳青、周家莊、李家莊、趙家莊、古佛寺、炒米店、木廠、馮高莊、郭家莊、大杜莊、小杜莊、宣家院、畢家村、小甸子村、宮家莊、閻家莊、康莊、房家莊、東西流城村、老君堂、岳家開、王家村、大沙窩、小沙窩、辛口村、鄭家莊)都在印製年畫。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年畫創作(資料)

解放後,楊柳青年畫重見天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到楊柳青畫社視察,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解放後曾多次舉辦楊柳青年畫評選活動,湧現出許多的優秀作品。隨著政府對年畫的扶持和民間藝人對鄉土藝術感情之深,楊柳青年畫發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楊柳青的年畫作坊蓬勃發展起來。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娃娃雕像(攝影:馮贛勇)

楊柳青年畫題材範圍極廣,包括風俗、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及神碼等,尤以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長。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值得一提的是在楊柳青古鎮上,記者看見一尊金黃色娃娃,具有濃厚楊柳青年畫典型形象的雕像分外醒目,體現了楊柳青年畫在此的重要地位。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運河之畔(攝影:馮贛勇)

可惜楊柳青之行,除了在古鎮風情街上看到一些經銷年畫的店鋪,卻沒有機會能到畫作創作地點觀賞一下。雖說沒有看到年畫的製作,但是參觀瞻仰具有濃郁文化積澱的楊柳青石家大院卻是不虛此行。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文物標誌牌(攝影:馮贛勇)

楊柳青的石家大院始建於1875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故稱楊柳青為千年古鎮。楊柳青不僅僅是聞名世界的年畫發祥地,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家大院的所在地。楊柳青石家,從清朝中葉到民初,其財力號稱津西首富。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有“話劇皇帝”之稱的石揮就是石家的後代。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走進石家大院(攝影:馮贛勇)

來到位於運河之畔的石家大院記者看到大院外的牆上掛著三塊文物標誌牌,除了石家大院,還有天津楊柳青博物館,以及天津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天津歷史風貌牌。足見這座石家大院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在天津的重要地位。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大院花園(攝影:馮贛勇)

進入大門即是一條寬闊的長長的甬路,構成大院的中軸線,甬路上有形式各異、建築精美的5座門樓。從南向北門樓逐漸升高,寓意為“步步高昇”,而每道院門都是3級臺階,寓意為“連升三級”。道路東西兩邊各有五進院落。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長廊(攝影:馮贛勇)

東院為內宅,有內賬房、候客室、書房、鴛鴦廳、內眷住房等,現在陳列著楊柳青年畫、泥塑、木雕、磚雕及天津民俗,細細觀覽,十分有趣。西邊的院落為接待貴賓的大客廳、暖廳、大戲樓、祠堂等,現已基本恢復了原有陳設。與內宅相比,這裡建築用材更為考究,做工更為精細。大客廳院內有高近5米的大天棚,可擋風避雨,當年從鎮外很遠就能看到。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戲樓戲臺(攝影:馮贛勇)

大院內的石府大戲樓寬敞華麗,可供200人聽戲飲宴,是華北民宅中最大的戲樓,京劇名家孫菊仙、譚鑫培等都曾在此獻藝,其中花靈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細刻,極為華貴。西院的西邊還有三進院落,是私塾先生教書及其他的專用房,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戲樓內一角(攝影:馮贛勇)

整座石家大院,60米長的大甬道的兩側共有四合套式12個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佈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從寢室、客廳、花廳、戲樓、佛堂到馬廄,無論是通體格局、建築風格、還是藝術裝飾,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遺存和當時的民俗民風。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院套院(攝影:馮贛勇)

現已開闢為楊柳青博物館的石家大院中收藏大量名聞中外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歷代傑作,有造詣頗深的神品書畫師錢慧安、高桐軒等人的精品;和具有中國古建築特色的天津磚雕陳列,集中了130餘件上乘之作。磚雕俗稱“刻磚”,是古代建築的裝飾藝術,獨具一格,成就很高。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主人臥室(攝影:馮贛勇)

除此之外,院內楊柳青博物館內還有泥人張彩塑、民間剪紙、楊柳青風箏、民間花會道具以及民俗用品等也均有陳列。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堂院一角(攝影:馮贛勇)

堂院坐北朝南,由大、小四進院落組成。東院是三套四合院,為長輩及各房子孫居所;西院建客廳、戲樓和佛堂,是會客、娛樂、祭祀之所。大院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磚雕木刻形式多樣,常用“福壽雙全”、“歲寒三友”、“蓮荷”、“萬福”、“連珠”等喜慶吉祥圖案。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大院東院(攝影:馮贛勇)

據說早在百年前天津就流傳:韓、高、石、劉,穆、黃、楊、益照臨。他們的形成與明清時期天津海運的興旺,糧米鹽業的發展使得早先祖輩從事漕運的船工們,先後發展起來。石家就是一例,祖輩販運糧棉,利潤豐厚,置房買地,重利盤剝,號稱楊柳青首富的石家當時已有萬畝良田了,故此又叫“石萬千”。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大院內賬房(攝影:馮贛勇)

在清朝初期,石家就擁有大片的土地,銀莊,當鋪,布莊,醬菜園。在鎮中街心建起幾萬平米有數百間房屋的建築群。凡高牆大院的人家大都姓“石”。石家當年在天津一度財勢顯赫,聲名遐邇。在楊柳青二百餘年的歷史,反映了石氏家族從落戶、發家、鼎盛、衰微、直至敗落的過程。

天津旅遊:楊柳青古鎮採風行(圖)

大院展廳(攝影:馮贛勇)

石家大院原是天津石萬程四子石元士的宅第。石家遷走後,大院開始衰敗,國民黨時期曾多次在院內駐軍,任意拆改破壞,經過文革浩劫,大院已面目全非。1987年開始修復,歷時6年,投資560萬元,於1992年作為楊柳青博物館對外開放。隨著參觀石家大院的結束,記者此次的楊柳青古鎮之旅也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