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天下沒有遠方——文成公主給唐朝、吐蕃和她本人,帶來了什麼?

神秘的青藏高原,遠離城市喧囂,除了湛藍妖冶的天空,還有一個穿越千年的印記。無論是進藏沿途的日月山、青海湖,還是在西藏的大小寺廟,都可見到她的印記。她就是文成公主。在《文成公主》實景劇裡,兩句歌詞頗具代表性,一句是開場的“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一句則是最後一幕的“人間都是故鄉,相愛就是天堂”。兩句詞似乎把故事的悲歡離合訴說得頗為浪漫唯美。然而,這一曲華美史詩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歷史,真如後代所傳那般美滿團圓嗎?當年的漢藏和親究竟緣何,

文成公主的到來給唐朝、吐蕃和她本人,帶來了什麼?

天下沒有遠方——文成公主給唐朝、吐蕃和她本人,帶來了什麼?

一、關於和親的傳說

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即吐蕃王朝的國王)松贊干布派遣大相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為民族團結、漢藏友好,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詔令護送文成公主入蕃,並攜帶大量陪嫁品。松贊干布在邏些(今拉薩)迎娶文成公主後,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布達拉宮。

和親後,大唐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文成公主帶來的佛像、珍寶、飾物、食物、錦緞、書籍、種子等陪嫁物,給藏地帶來了先進文明,幫助西藏快速發展。松贊干布也十分傾慕中原文化,在藏地大興漢風,與文成公主恩愛有加、和睦融融。

天下沒有遠方——文成公主給唐朝、吐蕃和她本人,帶來了什麼?

這便是關於和親的傳說,為了給這個故事增加神秘感和祥和色彩,還有很多衍生的傳說。譬如,松贊干布派遣祿東贊向大唐請婚,唐太宗為考驗婚使智慧,出了六道題,也就是俗稱的“六試婚使”。最有名的一道題就是從300名蒙面女子中辨認公主,喜劇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最後的橋段就和這個頗為相似。又譬如,文成公主在進藏途中,思念家鄉,便拿出唐太宗給的日月寶鏡。據說她看到了久違的家鄉長安美景,淚如泉湧,她的眼淚匯成了倒淌河。忽然間,公主想起了自己肩負的使命,便毅然決然將日月寶鏡扔出手去,沒想到那寶鏡落地時閃出一道金光,變成了現今的青海湖,落地摔碎的鏡片就變成了現今的日月山。

但是拋開這些唯美的神話故事,真實的歷史究竟如何?

二、和親背後的政治博弈

唐貞觀年間,當時的亞歐大陸同時崛起了三大王朝:唐朝、吐蕃和大食。公元634年(唐貞觀8年),松贊干布剷除舊貴族,統一青藏高原,遷都拉薩建立吐蕃王朝,而當時大唐已經橫掃漠北,成為所謂“天可汗”。兩大新興王朝同時崛起,又在河隴和西域兩處相接壤,激烈的利益衝突在所難免。考慮到彼此還不瞭解,634年,松贊干布開始遣使請婚,希望能和平共處。可是唐太宗除了厚待使者,並沒有其他表示,而在此期間,唐朝軍隊正討伐兩國緩衝中心吐谷渾,並扶持該地親唐勢力。

眼看唐朝並不理睬,還佔領了自己垂涎已久的地域,松贊干布終於憋不住了。628年,松贊干布發兵席捲吐谷渾、党項、白蘭諸地,之後二十萬大軍兵臨松州(今四川松潘)城下,距成都僅200多公里。唐朝邊境的部落酋長紛紛倒戈叛變,唐本土闊州、諾州的刺史舉州投降。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個時候唐朝西南邊防面臨嚴峻挑戰,處於極其不利的局面。消息傳到長安,唐太宗嚴詞拒絕了魏徵苟和的建議,怒斥“既然爾翻臉在前,休怪我動武在後”,“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以擊之”。勝敗很快分出,“進達先鋒自松州夜襲其營,斬千餘級。”在唐朝主力還沒趕到的時候,唐朝先鋒牛進達來了一次夜襲,以不到一萬的兵力擊潰了松贊干布二十萬大軍。史稱“松州之戰”。

天下沒有遠方——文成公主給唐朝、吐蕃和她本人,帶來了什麼?

《步輦圖》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吐蕃使者

松贊干布在瞭解到唐朝的實力後,終於又回到了“和親的談判桌”上。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提出和親。史載:“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太宗許之。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餘寶玩數百事。”打不過就服軟,這是人之常情,而唐朝也瞭解到吐蕃的力量不是一般的“夷狄”可比,周圍還有高句麗和西突厥等強敵,能懷柔棄戰自然也好。於是,唐太宗答應讓宗室女文成公主出使和親。此時是公元641年,也就是文成公主遠嫁之年。古代和親,中原王朝很少有皇帝願意把親生女兒嫁出去的,往往都是旁族外支中選幾個,給個封號就是公主。文成公主自然也不是太宗骨肉,據說是江夏王李道宗所生,主要依據是當時護送的時候太宗點名讓他去,父女一場,似乎也合乎情理。

三、和親後的“王后”生活

關於和親後,文成公主遠嫁西域,她的婚後生活如何,說法不一,但基本上都認為不是很幸福。根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文成公主入藏後的幾年,松贊干布忙於作戰,

他與文成公主僅一起生活了3年,沒有子女。松贊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9年後去世,而文成公主還活了31年,也就是守了31年的活寡,其中的辛酸和難言苦衷可想而知。

前文說到,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但翻開史書對一下時間,公元631年,松贊干布正式遷都拉薩,動工建造布達拉宮,9年後才提出和親,這種說法很難讓人信服。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布達拉宮是為尺尊公主(尼泊爾公主,松贊干布的另一個妃子)而建,證據是松贊干布迎娶尺尊公主的時間比文成公主早,但其時也已經到了公元634年。由此看來,作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松贊干布單純為女人建造宮殿的說法並不可信,至於文成公主所起的作用,就更沒有歷史依據了。

天下沒有遠方——文成公主給唐朝、吐蕃和她本人,帶來了什麼?

布達拉宮

當然,不管怎麼說,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最有力的證據是,在她去世後,很多藏人認為她是藏傳佛教裡的綠度母菩薩(即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其雕像被供在寺院中廣受尊敬。

四、後世影響

和親到底給唐朝和吐蕃帶來了什麼?傳統說法是文成公主給吐蕃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和親保證了唐蕃間的和平友誼。但是認真看一下歷史,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是吐蕃生產力提升問題。雖然文成公主的確從中原帶去了很多工匠和技術,對促進西域的發展具有助推作用,但不能過高估其價值。事實上,即使沒有和親,吐蕃也能從中亞、南亞等地引入工匠和先進的技術。而且和親之後,吐蕃雖然從唐朝得到了一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又從中亞、南亞等地學到了一些工藝技巧,但是吐蕃在晚唐時期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

其次是唐蕃間的和平問題。和親對松贊干布時期的唐蕃關係是有重大裨益的,唐太宗後來能騰出手對高句麗和西突厥實行征討,離不開吐蕃這個安定的後方。但是,這種和平建立在雙方互相忌憚的基礎上,雙方在河隴和西域的矛盾無法根除,一旦情況有變,這層看似溫情脈脈的“親家”關係隨時都會撕掉。果然,松贊干布去世後,吐蕃大權掌握在祿東贊手中,他就是之前向唐太宗覲見和親的使臣,吐蕃隨之擺脫了臣屬關係,但仍然是唐朝的“外甥之國”。等到唐太宗去世後,慘烈的百年唐蕃戰爭正式開始了。

史載太宗去世7年後,公元656年,也就是文成公主還在世的時候(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才去世),吐蕃開始向北出擊,663年,雙方的緩衝中心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吐蕃邊境又與唐朝接壤,威脅著唐朝的河隴、西域。唐朝為恢復戰略緩衝地帶,於咸亨元年發動了大非川(青海)之役,唐高宗派薜仁貴、阿史那道真等率軍5萬出擊吐蕃,被吐蕃欽陵(祿東贊之子)率40萬軍擊敗,唐軍全軍覆滅。之後約一百多年,唐蕃雙方圍繞河隴和西域打打停停,互有勝負,既有八次會盟的和平時刻,也有安史之亂後吐蕃軍攻克長安的經典戰史。直到公元9世紀後期,吐蕃陷於起義內亂,逐漸衰亡,唐帝國同樣在黃巢起義中走向了西山,這對“相愛相殺”的難兄難弟終於為兩百多年的唐蕃紛爭畫上了句號。

天下沒有遠方——文成公主給唐朝、吐蕃和她本人,帶來了什麼?

從文成公主的傳說中我們看到,從和親起因到和親結局,唐蕃雙方的政治博弈和軍事衝突始終存在。以大局而言,和親的“和平效應”的確存在,但只有不到30年;以個人而言,守31年活寡且無子嗣的文成公主無論如何是命運的犧牲品。

千年之後,回首這段往事,我們不得不感嘆,正是因為國家分裂、王朝對立,才造成民族間的仇恨和戰爭。我們必須銘記,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來說,是保持和平發展最珍貴的歷史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