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 觀點摘要: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異常活躍,特點也十分鮮明,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空戰面貌,深刻地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和結果,併為機械化空戰向信息化空戰過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結束後,被法國繳獲的Ta152戰鬥機,資料圖

一、二戰結束航空兵創新活動主要特點

二戰結束至20世紀80年代,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加上兩極格局態勢下的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頻繁爆發,致使各國紛紛在軍事領域內不斷改革創新以求進人軍事強國之列。這一時期的航空兵創新活動也因此異常活躍,特點鮮明。

  • 一是高技術航空武器裝備成為戰後航空兵創新活動的物質基礎

二戰後,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頻發的局部戰爭的不斷推動,航空武器裝備得到了全面的創新發展。從飛機平臺的發展看,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偵察機、電子戰飛機、無人機等機型都有了重大發展,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等新機種也不斷出現和發展。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中的B-17轟炸機群,資料圖

從機載武器裝備來看,航空炸彈、航空火箭彈、空空導彈、空地導彈以及機載火控系統都有了重大突破。從航空保障裝備看,機載通信、機載導航和機載雷達等設備的保障水平不斷躍升。與二戰時相比,二戰後航空武器裝備的創新發展具有明顯的跨越性。

噴氣式飛機全面取代活塞式飛機並不斷升級換代,精確制導武器超越普通航空彈藥成為空戰主要打擊手段,計算機智能綜合操作系統逐漸淘汰舊式裝備成為主要發展趨勢,自動化指揮系統替代了人工指揮方式成為現代空戰體系的神經中樞,等等。如果說以往空中作戰一切打擊力的擴大和機動力的提高是科學技術對人的體力的延伸,那麼,二戰後智能型航空武器裝備則開創了科學技術對人腦加以延伸的進程。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 二是空戰樣式和戰術創新越來越依賴於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變革

二戰後,由於飛機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以及高技術航空武器裝備的迅速發展,空中力量的打擊能力明顯增強,空戰樣式和戰法的創新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航空武器裝備不斷實現專業化,由此出現了多兵種、多機種的空中合同作戰;在高技術條件下,飛機載彈量大、航程遠,又可進行空中加油,因此,遠程奔襲逐漸演化成一種重要的作戰方式;隨著武器裝備電子化趨勢的發展,電磁戰場的爭奪愈加激烈,電子戰已經開闢了獨立的戰場,成為與陸、海、空戰場相併列的第四維戰場。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先進紅外、電子偵察、導航系統以及先進夜視技術的發展,使飛機可以在夜間安全起降和飛行,使人的視力在夜間如同白晝,因此,暗夜空襲逐漸成為突施空中進攻作戰的重要方式;隨著中、遠距空空導彈和機載光電探測設備的發展,超視距空戰成為一種全新作戰樣式;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和不斷完善,使得"外科手術"式作戰樣式登上空戰舞臺。二戰後一系列嶄新的空戰樣式和空戰戰法,無不依賴於先進科學技術和先進武器裝備的出現。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中的Me410戰鬥機,資料圖

  • 三是航空兵體制編制創新隨著空戰條件的變化日益頻繁

二戰後,隨著新式航空武器裝備的不斷出現和數量、質量的迅速提高,世界各軍事強國在航空兵編制體制方面進行了積極而又廣泛的探索和創新。美國的空軍兵力結構包括戰略轟炸機部隊、戰術空軍部隊、洲際彈道導彈部隊、運輸機部隊、國民警衛隊和國土防空部隊等兵種和部隊。蘇聯空軍則由遠程航空兵、前線航空兵和運輸航空兵三大部分構成。

由此可見,空軍作為一個獨立軍種不僅得到普遍承認,而且空中力量的兵種構成也比二戰前有了很大的發展。此外,戰後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頻發的局部戰爭,決定了航空兵編制體制的創新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必須對其不斷調整和變革才能真正適應空戰條件的變化,進而贏得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非洲軍團的Bf110戰鬥機,資料圖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美國空軍自1947年組建以來,先後多次對體制編制進行了大的調整改革。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空軍幾乎每參加過一次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幾乎每更新一批新型武器裝備,都要進行相應的體制編制調整改革。即使沒有參加戰爭、沒有更換新型武器裝備,也要根據作戰對手的變化及時進行體制編制的調整改革。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中的Bf110戰鬥機編隊,資料圖

  • 四是空戰理論創新與高技術作戰樣式和戰法相互牽引

二戰結束後,飛機各項性能不斷躍升,航空武器裝備日新月異,空中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空中力量的使用範圍、突擊威力和作戰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空戰樣式、方法和手段不斷髮展。戰後多種空戰實踐因素的綜合作用使空戰理論得到了系統性的創新。

同時,空戰理論的創新也不斷推動空戰樣式和戰術戰法的深刻變革。美蘇戰略核轟炸理論和核反擊理論、美軍"空地一體作戰"理論、蘇軍"戰區戰略性戰役"理論以及美軍"五環目標"理論的提出,都對高技術條件下的空中作戰樣式和戰術戰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中正在加油的Bf110戰鬥機,資料圖

二、二戰結束至20世紀80年代航空兵創新活動作用和意義

二戰後的航空兵創新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空戰面貌,深刻地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和結果,併為機械化空戰向信息化空戰過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一)戰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極大改變空戰面貌

一是作戰空間空前擴大。從航空武器裝備的機動能力看,單位時間機動的距離越來越大,受天氣、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這就導致原有作戰空間在相對縮小,高山、大洋、黑夜的阻隔作用在急劇減弱;從航空武器裝備所控制的範圍看,戰場急劇擴大,空中作戰行動沿長、寬、高三個方向拓展。從橫向上看,遠程奔襲日益突出。

由於飛機氣動外形和大功率發動機的改進,飛機作戰半徑大幅度提高,加上航天技術和空中加油技術的倍增作用,空中作戰行動能夠跨越國界和洲界,遍及交戰國的全部疆土。從縱向上看,"兩極"爭奪空前加劇。以往的空中作戰大多數在1000至7000米的高空進行。隨著地空導彈的出現,航空兵活動高度發生了顯著變化,逐漸向兩端延伸,搶佔空間"制高點"或低空突防和空襲成為空戰的新樣式。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中的Fw190戰鬥機多視圖,資料圖

  • 二是空戰節奏急劇加快。現代空戰突然、激烈,速戰速決,發動者通常經過精心策劃和嚴密偽裝,不宣而戰,實施突然襲擊,企圖一舉掌握制空權。應戰者如果不能在極短時間內粉碎對方的企圖,就會遭受巨大損失,陷人被動地位。這表明,空中戰場的突變性正隨空中力量突擊效能的提高而增長。作戰行動在時間尺度上已被大大地壓縮,過去往往需要經過持久交戰才能決定勝負,現在只要幾小時甚至幾分鐘結局便可見分曉。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中的Me410戰鬥機的部分塗裝,資料圖

  • 三是作戰效能更加依賴空中力量整體性。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導致了航空武器在類型上的大分化與作戰運用上的大綜合,也使空戰活動逐漸向多目標、多因素、多變量構成的縱橫交錯、相互制約的動態結構體系過渡。一方面航空武器裝備的種類型號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空戰力量構成的綜合性特徵也越來越明顯,無論是空襲還是反空襲鬥爭,都越來越依靠多兵種、多機種、多手段共同發揮作用。無論單獨依靠哪一個軍種、哪一個機種或哪一種手段,取得空間作戰最後勝利的幾率都變得越來越小。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時期德國空軍的Fw190和Bf109戰鬥機,資料圖

  • (二)航空兵創新活動成為影響戰爭結果的決定性因素

航空兵創新活動能夠成為影響戰爭結果的決定性因素,是與二戰後空中力量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密不可分的。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局部戰爭中,空中力量都被首先使用,承擔了大量的空中打擊任務。美軍航空彈藥投擲量在朝鮮戰爭中佔各種彈藥總投擲量的2/3,在越南戰爭中佔1/2,越軍傷亡人數的70%都是被航空火力殺傷的。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方損失坦克的50%是被以色列空中火力擊毀的。在英阿馬島戰爭中,雙方損失艦船的90%是被對方空中火力擊中的。空中力量還多次單獨使用,承擔起"精確點穴"的"外科手術"式空中作戰行動,直接達成有限的戰略目的。

顯然,空中力量成為主導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已經毋庸置疑。在這種條件下,航空兵創新活動對於戰爭結果的影響就變得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都要重要和明顯。誰能夠不斷佔領航空武器裝備的"制高點",及時準確地把握空戰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創新運用空戰戰術,誰就有可能在戰爭舞臺上佔得先機。

二戰結束後,航空兵創新活動活躍,深刻地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果

二戰中德國空軍的Fw190戰鬥機編隊,資料圖

  • (三)航空兵創新活動推動機械化空戰向信息化空戰過渡

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計算機技術帶動自動控制技術、光電子技術、通信和雷達技術在機載設備中廣泛應用,為航空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基礎;高技術作戰飛機和空空、空地導彈等"智能"武器彈藥相繼研製成功,在空戰中顯示出獨特的優越性。

在越南戰爭中,從1965年至1972年的7年中,美空軍對清化橋突擊了數十次,投下了成千上萬噸炸彈,損失了幾十架飛機和十多名飛行員,耗資10億美元以上,但始終未能將其炸燬。而在1972年5月,美空軍改用激光制導炸彈進行突擊,2天投下32枚炸彈就徹底摧毀了目標。1982年6月,以色列空軍在黎巴嫩貝卡谷地兩天的空戰中,大量使用電子戰飛機、無人偵察機、預警機等高技術作戰手段,取得了驚人的作戰效果,共摧毀薩姆-6導彈陣地23個、薩姆-8導彈陣地3個,擊落飛機51架,自己無一損失。

之後爆發的美國空襲敘利亞和入侵巴拿馬等高技術局部戰爭中,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信息化空戰的個別特徵和端倪。可見,正是航空兵創新活動的一系列成果推動了機械化空戰向信息化空戰的過渡。這些戰爭也都可以看作信息化空戰發展的"前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