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引蛇出洞:朱棣“老四類我”的品行是這樣煉成的

引蛇出洞:朱棣“老四類我”的品行是這樣煉成的

引蛇出洞:朱棣“老四類我”的品行是這樣煉成的


朱棣的父親朱元璋是純粹的農民出身,小農意識和自然經濟的薰陶,是其思想的主要來源。他主張多妻多子是自然的。他的後宮嬪妃共為他生了二十六個兒子。

論長幼,朱棣排在第四,只有他被朱元璋認為“類我”。儘管如此,按照中華帝國傳嫡傳長的皇家規矩,皇位輪不上朱老四,因為他既不是老大,更不是嫡出。當然,中國的“實錄”,《起居注》都是可以修改的。朱棣一即位,就立馬宣佈馬皇后是自己的親孃,搞這點小動作,是為了矇混個嫡出。歷史學家根據明朝《太常寺志》的記載及明史學家吳晗的考證,朱棣的孃親根本不是那個正宮皇后“馬大腳”,而是一個名叫碽妃的高麗妃子。不過,因為史書上說朱棣不但英武過人,而且還是個英俊的男子。那個老大,皇太子朱標,倒是馬大腳所生,但長得不咋地,是個大頭兒。大頭兒短命,未等到即位那一天就死了。也許正是因為自己的孃親是高麗人,朱棣最寵愛的妃子也是高麗人,出征隨軍的一直是這個高麗妃子。這個高麗妃子先他而逝,他極為悲痛,乃至見到岳父來安葬自己的妃子的時候,還雙目流淚。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二十一歲就藩北平。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北部邊境,因此,北平並不安寧。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平,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平期間,在眾多有作戰經驗的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作戰中,取得重大勝利,軍事實力得到加強,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

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但是,朱棣不願意服從這個年輕的皇上,從建文帝即位開始,便秘密在燕王府中打造兵器,招攬兵勇,等待時機。為了矇蔽朝廷,他還真的豁出來了,裝瘋賣傻,竟然到燕京的大街上搶吃的,還臥於街頭酣睡。大夏天的守著火爐子,披著棉衣。這些舉動確實矇蔽了建文帝,使建文帝開始“削藩”的矛頭並沒有指向他,直到朱棣有一位家人,將他的造反計劃報告了朝廷。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外,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在先後削奪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把矛頭指向得了“失心瘋”的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採取行動,還是裝瘋,將朝廷派來的將官騙進王府殺掉,又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所謂的“靖難”之役。

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戰將已經被朱元璋殺戮殆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宗室親貴掛帥。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一系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搗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朝餘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的文人不願就範,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併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也是明朝宦官專政的禍根。

  朱棣能把軍事政變弄到成功,短短几年內就把侄兒建文皇帝給鬧沒了。還向國內外宣佈:老爹本來是要把位置傳給他的,卻讓建文篡了位。這樣,非正統的就變成了正統!

  朱棣即位,相中名士方孝孺,老方字寫得好,文筆曼妙,朱棣就讓他起草即位詔書,奈何方先生不幹。兩人就較上勁兒了,歷史的記載很精彩。朱棣:“我法周公輔成王耳。”方孝儒:“成王安在?”朱棣:“伊自焚死。”方孝儒:“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國賴長君。”方孝儒:“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此朕家事耳,先生毋過勞苦。”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方孝孺還是不幹,朱棣也就拗上了:“不幹也得幹。”方孝儒:“死也不幹!”朱棣:“我誅你九族。”方孝儒:“誅我十族又奈何?”

朱棣:好,我就成全你,誅你十族,九族之外,加上你老師一族!誰讓你老師教出你這倔種來!

須知,朱棣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得力於智謀和尚姚廣孝的策劃,當朱棣出發攻打南京時,姚廣孝對他別無所求,只要求他別殺方孝孺,說殺了方孝孺,就絕了天下讀書的種子。

到了此時,朱棣才不管你讀書人絕種不絕種呢,立開殺戒,而且朱棣誅十族的時候,還來心理折磨,每逮一個人,都要送老方面前叫他看看:你看看,一人昇天,十族陪葬!

不知道方孝孺拗什麼拗,一肚子才學,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結果,一個又一個的人,慘死刀下。

朱棣即位後,遷都北京。可大明那些倔種大臣們堅決不同意,動不動掂著腦袋上書。朱棣罷了三個倔種,反對的聲浪漸息。可是,遷都後,新建的三座宮殿起了大火,那些對遷都一事耿耿於懷的臣僚借題發揮,把火災與遷都掛起鉤來,私下互相議論。

朱棣想治他們的罪,又沒有證據,遂下詔,讓大家可以隨便發議論,“大鳴大放,”、“言者無罪,決不追究”。一幫讀書讀傻了的人以為遇上明君了,就百鳥齊鳴,人人寫摺子,個個貼大字報。等他們鬧騰夠了,朱棣弄個“謗訕罪”-收網,一群反對派全栽網套裡了:一網打盡,群鳥失聲啊!

朱棣這一招很絕,叫:“引蛇出洞”,說是“大陽謀”,這一“大陽謀”遂成了中國的政治遺產。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