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讓國人覺醒的不是鴉片戰爭,而是跟這個小國家的殊死決鬥

1840年是中國的轉折點,那一年由於中英兩國的貿易逆差,英國人一直尋找發動戰爭的導火線,重新找到掠奪中國資源的新道路,剛好就發生了林則徐虎門硝煙事件。雖然在我們的教科書上說,鴉片戰爭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可是在當時百姓眼中的鴉片戰爭,只是中國被一個陌生的國家打了兩三下罷了,國人並沒有多大的疼痛感。

讓國人覺醒的不是鴉片戰爭,而是跟這個小國家的殊死決鬥

​讓中國人真正覺醒的是時隔五十年後的甲午中日戰爭,事實上中國的變化也正式開始了,我們被一個“小島國”打敗了,被一個一直向我們學習的“後生晚輩”打敗了,這是多麼恥辱的一個事情,也是多麼的悲哀一件事情。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我們也產生了三種派別,影響了中國的走向,改良的、改革的,他們的出發點都是救中國。

第一種派別是比較保守的北洋派,也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北洋軍閥,它的結局是比較悲慘的。第二種派別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後來的辛亥革命等等。第三種是實業家張謇、逃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在1906年宣佈“預備立憲”,可是還是以失敗告終,可見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比這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都要深遠。

讓國人覺醒的不是鴉片戰爭,而是跟這個小國家的殊死決鬥

​鴉片戰爭結束標誌著中國近代史揭開了序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破壞力比第一次鴉片戰爭大的多,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一夜間化為烏有。兩次戰爭的失敗,我們賠款割地,失去完全的獨立性,同時也帶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帽子,可惜的是這兩次鴉片戰爭都沒有讓中國人覺醒。

國人壓根就不瞭解他們是誰?他們來自哪裡?國人能看到的僅僅是最後的賠款割地,他們沒有領土意識,更何況在當時香港在國人眼中就是寸草不生的地方,無人心疼也情有可原。

讓國人覺醒的不是鴉片戰爭,而是跟這個小國家的殊死決鬥

​國人的無知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當時的政治體制太腐敗,我們一直把自己作為天下的中心,天朝上國,從未有過民族和國家的概念。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的五十年期間,該讀書的人讀書,該種地的人種地,該考取科舉的考科舉,該當官的當官。一切都是安寧的,沒有一絲絲的變化。

甲午中日戰爭對於國人而言是不一樣的戰爭,戰勝國日本在我們的眼中呈現出這樣的特徵:小島國、人口少、自然資源缺乏,文化落後等等。我們在唐朝的時候就認識了日本,那時日本人大量的派遣使者,學習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一個曾經向我們學習的小島國怎麼可能打敗天朝大國呢?在國人看來可所謂是荒謬,國人們帶著疑問和荒謬,沉思中反思。

讓國人覺醒的不是鴉片戰爭,而是跟這個小國家的殊死決鬥

​有人提出來,他們打敗的不是我們強大的北洋艦隊,因為我們的北洋艦隊的實力比日本的海軍要強,而是打敗了我們的政治體制。國人意識到了政治體制的腐敗,我們當時的政治體制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而日本建立起了一個近代化的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兩種制度幾千年的差距,怎麼有可比性呢?

由此,國人開始真正正視自己,也開始審慎反思,一個大國落敗於彈丸小國,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