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自成攻下北京後手中有幾十萬明朝降軍,為什麼擋不住滿清的進攻?

第一軍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李自成只是流寇,其實不具備對抗滿清的實力。

原則上,只要不是明朝處於內憂外患的末年,李自成這些流寇早就被剿滅了。

大家注意李自成的模式,是所謂的流寇。

流寇要分開看,第一個字是流,第二個字是寇。

流,就是不斷的流動,沒有穩定的根據地。

寇,就是所到之處四處搶劫。

其實,李自成是明末的必然現象。

在當年,由於北方大饑荒的出現,朝廷無力救災。

覺得橫豎是死的農民就上山為匪,由此出現幾百萬兵員。

那麼,這麼多匪必然要有個領頭的,會推選一個能力超群的作為領袖,也就是李自成、高迎祥之類出現的原因。

李自成其實並不是被明朝政府打了一頓,憤然起義的。

實際上,他是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只能上山為匪。

李自成的作戰方法是不斷遊走,沒有建設穩定的根據地。

為什麼?

因為他只能這麼做。

李自成的部隊眾多,哪怕被打的只剩下十幾個人,也能迅速組織幾萬人的隊伍。

要知道,當時大明朝廷把所有財政收入拿出來,也只能拼湊幾萬官兵對付李自成。

那麼問題來了,大明政府有穩定的收入,尚且沒錢養兵。李自成如何養活數十萬的軍隊?

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的遊走搶劫。

他們每到一處,就將有錢人搶劫一空,將糧食和金銀作為軍費。

但這樣搶劫一次,就將當地幾十年積累的財富掠奪一空,只能在轉移到別處,留在原地只能餓死。

這種打法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根據地。

根據地是什麼?就是穩定提供軍費和兵員的來源。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當年中央紅軍佔據江西一角,還是很貧窮的地區,建立了中央蘇區。

就是憑藉這個貧窮的蘇區,中央紅軍打敗了國軍4次大規模圍剿,堅持了很多年。

第一次圍剿是,紅軍只有4萬人。第5次圍剿,紅軍就有12萬規模,越打越強。

但紅軍放棄中央蘇區進行長征以後,僅僅1年時間就從出發時的8萬6000人,銳減到到陝北蘇區的7000多人。

可見,沒有根據地流動作戰是非常危險的。

道理也是一樣,李自成這種打法,只能打順風戰,不能打敗仗。

尤其不能打那種主力遭遇毀滅性殲滅的大敗仗,同時不能應付敵人的連續進攻。

明軍自己實力太弱,沒有能力打這種戰鬥,但滿清不同。

滿清養精蓄銳,在一片石首先重創李自成主力,消滅了一半以上。

李自成潰敗以後,清軍立即尾追,根本不給李自成喘息的時間。

結果就是,李自成沒有根據地,不能彌補自己的損失,恢復元氣。

同時,因為自己佔領地盤的老百姓並不支持自己,李自成也無法進行人民戰爭,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進行持久戰。

甚至,當地人民因為李自成部隊的搶掠和姦淫,反而痛恨他。

在清軍不斷進攻和追擊下,李自成基本站不住腳,被從北京一路追到湖北九宮山,最終送了命。


薩沙


有網友問:李自成攻下北京後手中有幾十萬明朝降軍,為什麼擋不住滿清的進攻? 那麼,都有什麼明軍投降了李自成呢?

首先是在1642年,明軍督師丁啟睿、總督楊文嶽及總兵左良玉等率師約20萬、炮車萬輛馳援開封。在朱仙鎮與李自成大軍決戰,最後明軍慘敗,數萬明軍向李自成投降。這是,李自成第一次受降了那麼多明軍的火車營部隊。

李自成打敗了孫傳庭之後,陳永福、左光先、牛成虎、董學禮等人投降。隨後是,大總兵姜瓖,居庸關總兵唐通,潼關總兵白廣恩……….要知道,山西、宣府、大同這些地方都是重兵集結地,因此,李自成大軍光是山西就收了十幾萬明朝降兵。 再加上在河南,陝西,河北,還有在北京收降的明軍,李自成部隊卻有大量的前明軍隊。而且很多還是精銳的火器部隊,邊軍部隊。但是,為什麼擋不住滿清的進攻呢?

首先,李自成如果想把,帶頭的明軍將領殺死,吞併他的部隊,進行整編,之後別指望有人投降了,所有人都會和你死磕。所以,這些投降的明軍,還是由他們自己的將領率領,李自成實際上管理不了這些人。

另外,李自成也沒有白銀當軍餉發給這些明朝降軍,過去李自成靠沒收明朝藩王家產來解決數量日增的軍隊和政權經費的需要。但是現在,明朝藩王們已經沒錢了,就只能向官紳士民徵派部分賦役。

李自成大範圍地以追贓助餉打擊官紳階層。在追贓過程中官紳們巧取豪奪所得的家貲難以保住,而且往往遭到刑拷,官紳體面掃地以盡,官紳們懾於大順政權的兵威,一般不敢公開反抗,但已經暗中“人人飲恨,未及發也”。再加上李自成的老部下對於這些投降的明軍官員將領,比較頤氣指使。

其實投降李自成的明軍將領都恨透了李自成,因此,李自成大軍北上山海關的時候,居庸關士兵轉眼投降吳三桂,然後變成清軍又打回來了。隨後,所有投降李自成的明軍,除了太原的陳永福,其他投降的明軍基本上都是一夜之間,全部投降清軍,並且作為先鋒,殺向李自成。

清軍一進城就宣佈,“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為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 宣佈凡被起義農民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甚至連“前朝勳戚賜田、己業,俱備照舊”。

同時規定各地徵收田賦一律按萬曆年間冊籍,停徵崇禎時期加徵的遼餉、剿餉和練餉。這一切都導致,已經投降李自成的明軍,又都瞬間投降了清軍,成為 打擊李自成的急先鋒。


深度軍事


李自成的農民軍絕對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非常弱,經常被明軍打得抱頭鼠竄。但是為什麼後來李自成就牛逼了呢?是因為他抓住了一個好的時機,崇禎壓根也沒拿他當回事兒,把能打的將領全都派去了遼東。

但是,這一次豪賭卻是明朝輸了個精光,名將和戰鬥力強大的明軍都賠在了遼東,剩下的精銳明軍崇禎不敢動,全部佈置在了山海關一線。所以,才讓李自成鑽了空子。

當然,李自成能一路打到北京,還因為,中國當時的明軍根本沒有多少兵力部署,由於多年的內耗,再加上朝廷腐敗,吃空額嚴重,所以明軍的實際數量和名義上的數量差別很大。

在明朝嘉靖年間,當時北京周邊的軍隊名義上有30多萬,實際上不過幾萬人。當時倭寇來了,南京城下70多個日本倭寇就敢來挑戰,那是因為當時南京周圍的總兵力,還不到兩萬人,其實當時南京軍區的兵力編制有12萬之多。

在張居正去世以後,萬曆皇帝在位時期,明朝軍隊的實際數字一直保持在120多萬,但是別忘了,萬曆時代有三大徵,還出去在朝鮮打了一趟豐臣秀吉,這些兵力損失已經非常大了,再加上中國這麼大,不能有效集中兵力,自然搞不過打游擊的李自成。

所以孫傳庭部全軍覆滅以後,明朝也已經無力對付農民軍,當時北京守軍只有2萬多,根本擋不住李自成的農民,所以腐敗是影響明朝軍隊戰鬥力和數量的最大原因。

而當時女真後金的戰力在洪承疇和祖大壽等明軍高級將領投降後,已經從最原始的騎兵猛攻的戰術,演變成了各種戰術類型,而且八旗的編制非常有效率,而且他們也有了大炮,火銃等重型武器,這些都是李自成不曾有的,所以李自成在吳三桂反水丟了山海關後,悲劇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大鬍子說史


1644年是改變中國,也是改變世界歷史的一年,東西方從此分道揚鑣。李自成、朱由檢、吳三桂、多爾袞四人的命運在這短短的數月發生劇變。原本一路高歌猛進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將朱由檢踢出局,而吳三桂先降後叛,借清兵剿寇,一波流擊潰。



關於李自成幾十萬大軍為何在滿清面前一敗塗地,有幾點需要說明。

1.明朝沒有幾十萬降軍



先以庚戌之變為例,俺答汗擄掠京郊,兵部清點京城守軍,竟然不足五萬人,而這還都是些老弱病殘。按照明朝軍力衰亡的規律,後來的京營規模不會超過這個數,這點在己巳之變中可以印證。而在1644年,崇禎已失去了他為數不多的救命主力孫傳庭,無奈派出內閣大學士李建昌赴山西督師,還給了他一千五百名京營士兵,畢竟李建昌是“代朕親征”,這部分京營應該代表了北京守軍的相當一部分,此時京城守軍應當在三萬至四萬間。

而在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時,崇禎只等來了唐通的八千人馬,當然很快就隨北京守軍投降了。當時的京營戰鬥力就不提了(曾操炮擊傷滿桂),加上大同、宣府各路降軍,李自成收降的明軍不超過十萬,而且戰鬥力極其低下,不可能靠得住,因此在山海關大戰中,只有唐通、白廣恩部有隨軍作戰記錄,不過都一觸即潰,不值一提。

2.李自成攻明的軍隊也不多



李自成由西安起兵,率二十萬大軍攻明,沿途留守部隊佔據州縣,還在寧武關損失了七萬人馬,因此大順軍到達北京時應當在12萬至13萬左右。

據《明史》記載“流賊率兵二十萬”應該是不可靠的,而《罪惟錄》《明清之際山海關戰役的真相考察》等私人史料,大順軍東征部隊不超過六萬,這個數字較為保守,考慮到山海關戰後李自成僅剩3萬餘人逃回來,在戰爭中部隊傷亡超過30%即基本失去戰鬥力,因此李自成參與山海關大戰的部隊不超過9萬人,這是比較實在的。

3.大順、吳三桂彼此消耗,滿清坐收漁翁之利



吳三桂手裡有三萬關寧軍,全部經驗豐富,知曉清軍的厲害。而多爾袞日夜兼程,從錦州方向趕來,不願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滿蒙漢八旗傾巢而出,而機動性最強的六萬八旗騎兵首先抵達山海關外。

李自成完全忽視了潛在的敵人,同時他也完全沒有與清軍作戰的經驗,犯了兵法上的大忌。而滿清在戰術上選擇等候,作為一個精明的捕食者,他需要等到獵物精疲力盡之際才突然出擊。吳三桂此時已經沒有退路,他背叛了李自成,在夾縫中他只能選擇滿清才有一線生機,因此他並沒有和多爾袞談條件的籌碼。



於是在李自成大軍使用簡陋攻城器具攻城數日不破後,傷亡慘重的他選擇在一片石孤注一擲,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吳三桂兵敗之際徹底投降清軍,阿濟格、多鐸各率四萬大軍從背後突入,直接擊潰李自成的疊陣,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趁勢反擊,這對以步兵為主的李自成大軍來說,是一場屠殺。



試想,擁兵幾十萬的李自成,在寧武關面對只有區區數千人的周遇吉,居然付出了七萬人的傷亡才勉強拿下,這樣的戰鬥力,又如何與滿血滿裝備的清軍對抗呢?

實際上李自成由河南二度起義,明軍主力已在松錦大戰中全軍覆沒,李自成自建立大順政權始,仍然是流寇作戰,離正規軍還有相當距離,一群疲憊烏合之眾面對滿清所向披靡數十年的八旗鐵騎,能有幾成勝算呢?


春秋正義



1,清軍入關打著“給崇禎報仇”的旗號接收明軍,這點正史上沒有太多記載。看歷史進程的話,是先有吳三桂開關,後有的清軍入關。那吳三桂這樣的人既然已經投降清朝得了榮華富貴,肯定要幫著清朝絞殺明朝勢力啊,哪有放清軍入關以後還去南明效力的事。南明的永曆皇帝怎麼死的不用說吧?要不是康熙削藩,吳三桂可能一直都當著清朝的平西王吧。同理,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尚可喜之類的人,翻翻《貳臣傳》的目錄,書裡太多人了,還都是乾隆親自批判的。2,李自成的農民軍和當時的明軍比戰鬥力還真不好說,李自成其實很聰明,練兵有方,部隊紀律性高,而明軍當時已經是軍紀散漫,甚至於殺良冒功,吃空餉,嘉靖年間打倭寇都打不過,還得靠戚繼光親自練兵,何況崇禎年間,孫傳庭,盧象升寧願自己招兵都不用明朝士兵,明軍戰鬥力可見一斑。所以說不要說看到農民起義就覺得他們的戰鬥力差,明朝太祖朱元璋也是農民軍,可他的部隊戰鬥力比起元朝那些成吉思汗後裔照樣高啊。

笑搞


李自成之所以擋不住清軍,是因為內部出現了滿清的內應漢奸。這個內應就是吳三桂,大家都知道,吳三桂本來是大明的臣子。

但是,到了李自成殺來之後,他看大明已經不行了,所以,就投降了李自成。

本來吳三桂以為,他投降了李自成後,李自成會用最高的禮節來對待他的,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李自成竟然把他的家人給抓了。

最令吳三桂氣憤的是李自成的手下,竟然霸佔了他的女人陳圓圓。

因此,吳三桂一氣之下,和滿清多爾袞暗通了起來。

多爾袞說服吳三桂,只要放他們滿清入關中原,他們為明朝的皇帝報仇之後就回去。當然了這是騙鬼的話了。

不過,因為吳三桂對李自成恨之入骨,靠自己的力量又幹不掉李自成。最後,不得已他只能求助於滿清了。

因此,吳三桂打開了入駐中原的門戶山海關,放了滿清入駐中原。

最終,李自成失敗,滿清成為了中原的主人,建立了大清帝國的。

清朝的天下,確實是從李自成手裡奪過來的。直接把崇禎皇帝逼死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李自成。

所以,並不是清朝直接推翻的明朝。明朝是亡在了內亂之中。

當然了吳三桂這個明朝的叛徒,同時也是李自成的叛徒,就成為了滿清的有功之臣。因此,吳三桂也被滿清封為了王的。

所以,這就是李自成抵擋不不住滿清入駐中原的原因。

不過叛徒吳三桂的命運也沒有好到那裡去。到了清朝在中原立足腳跟之後,康熙年間的時候,他就開始削藩了。

吳三桂、尚可喜、耿忠明這三個大明的叛徒,就成了康熙皇帝的心頭大患。當康熙對他們下手的時候,他們開始起來反抗了。

但是,那時候為時已經已晚了。他們對抗康熙執掌的大清,就如同以卵擊石一般。最終,他們也只能以失敗告終了。

所以說背叛歷史的人,終將會被歷史所背叛,這一點在吳三桂的身上就表現的是淋漓盡致。


不才講史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首先,李自成手中沒有幾十萬的明朝降軍,即使算上闖軍全部作戰人員也不會超過20萬,百戰老兵就更加得少了,有10萬就算頂破天了,而真正有戰鬥力的大概在三到四萬之間,這其中還包括騎兵。所謂的幾十萬上下,上百萬軍隊等各種記載都有吹噓的水分,就算把軍屬和後勤兵算上也不夠。

其次,由於山海關一片石激戰,導致李自成精銳兵馬喪失大半,這也是滿清入關前為什麼不考慮正面攻打山海關的原因,因為這種損失對於漁獵民族來說傷亡太大了,無法承擔。也就是說,直到1644年,滿清軍隊都沒有實力和足夠的迫切性拿下山海關問鼎中原,他們都是以搶劫為主要目的。直到闖軍攻打吳三桂,這讓滿清軍隊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在中國內亂的情況下發了大財。

第三,一片石的失敗,是由於闖軍輕敵自大,對滿清軍隊估計不足。雖然失敗了,仍然能在吳三桂和滿清雙方夾擊之下逃回北京,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可見當時的闖軍戰鬥力是可以的,至少要比明朝軍隊強很多。

滿清軍隊入關後,天下已經亂的太久,隨著形勢的發展,國內幾乎沒有可堪一戰的部隊了,而比闖軍戰鬥力更強的滿清軍隊讓很多沒有戰鬥力的明朝軍隊紛紛倒戈投降。如果滿清軍隊晚到山海關兩天的話,闖軍完全能夠解決吳三桂進而控制這個關口,自然就不會存在滿清入主中原的事情了,但歷史不能假設,這一切都源於李自成對時局的把握不準,對各方軍事集團的判斷失誤。(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李自成在和明朝的對抗中,完全就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即使身邊沒有一個人,也馬上可以拉出十幾萬的兵馬去騷擾明朝,最終將大明朝拖垮,逼得崇禎皇帝上了煤山,但可惜的是,手中有幾十萬兵馬的李自成還是沒有擋住清軍,最後被地主武裝抹了脖子。

當時的李自成到底是“農民武裝”對付入關的滿清也一直用的對付明朝的那一套,打不過就走。

李自成對付明朝時候的打不過就走是很不錯的一個戰術,可以讓剿匪的明軍疲於奔命,有效保存自身實力,最後的李自成也成功的將明朝磨死。

但佔據了北京城的李自成這樣打不過就跑簡直是在“自掘墳墓”

當時的北京城是天下第一城市,牆高河深,憑藉著當時的滿清如果要啃這座城市,免不了要實力大損,還不一定可以拿下來

但李自成做了什麼呢?他直接跑了,跑了,跑了,丟下了北京這個國家政治中心,接連放棄了北京,西安讓大順朝的統治基礎丟了個乾淨。

當李自成在吳三桂和清軍的夾擊在一片石戰場戰敗放棄了北京之後,那些先前投降了李自成的原明朝勢力也見風使舵的將“大順”官員斬殺,並在滿清投降者官升一級的誘惑下乾脆投降了滿清。

這時候的滿清是壓上了自己一個族的命運,在滿清內部,只要可以拿得起兵器就必須要上戰場,反觀李自成,只有那一點老營兵馬,而且還在不斷的流失

李自成在之前被明軍打敗的時候,總是會有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來收攏殘兵和招募起義軍,但滿清對於李自成也是步步緊逼,絲毫不給李自成休息的機會。

同時,因為李自成是農民起義軍出身,也沒有自己的一個基本盤,基本上走到哪裡都是靠那一套“闖王來了不納糧”招募軍隊。

當這一招不好使的時候,放棄了北京城的李自成也被自動忽略了成為“大統”的可能性,只能一路逃亡。

其實,李自成也有許多可以翻盤的機會,如果不放棄北京城,如果不孤軍冒進,如果恰當處理好與北京城內勳貴的關係,那麼清軍入關也只是一個笑話,等待李自成整頓好內部了之後,滿清也只是一個跳蚤。

但很可惜,李自成從頭到尾都是“農民軍”思維抱著那種打不過就走的心態,沒有給“大順”朝文武信心,對於那些投降於李自成的軍將們來說,投降誰不是投呢?

所以,這些原本就是稀爛的明軍都只是一些牆頭草罷了,根本發揮不出原本的作用,後來也大多投降了滿清,開始了清朝長達三百年的統治時期。


娛樂吃瓜主


得民心者得天下——歷代王朝的建立,沒有一個是不得民心的,哪怕是靠大刀快馬得天下的蒙古族,也是在大量的漢化制度下,才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元朝

所以說,無論你是誰、你代表了哪個階層的利益,都要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而且要得到社會中流砥柱階層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很不幸,李自成先得民心後失民心,且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導致士紳階層倒戈,最終山海關一戰一敗塗地


打天下容易,平天下難——天時地利人和,讓李自成佔了個遍

要說李自成能直搗京城,很大程度上是帶有運氣成分的。雖然當年被孫傳庭打的只剩十八個馬仔,但是重新出山的李自成一揮手便招來了幾十萬起義軍,雖然戰鬥力參差不齊,但至少人數上是能唬人的

此時的明朝岌岌可危,手握重兵的邊將總兵,都願意待價而沽,時刻準備改換門頭不跟著崇禎混了,所以一路上李自成的大軍並未受到有效的抵抗,基本上明軍都是聞風而降,十幾萬降軍在各自統帥的帶領下,歸降大順

一路殺到京城下,李自成還饒有興致的給崇禎寫信,要求封自己為西北王並承諾幫著崇禎一起幹滿清,憤怒的崇禎拒絕了這個要求,於是李自成入京。要說明亡的是有點憋屈,邊關尚有精銳、左良玉等人也手握雄兵,可就是無人來馳援,最終崇禎的心腹太監打開了城門,魏德藻為首的文官集團集體出迎闖王,也是讓人嘆息此時的大明朝廷,已經爛到什麼地步了!

要說李自成的部隊,戰鬥力是相當弱的。一路上大部分守將都選擇了投降,僅有榆林等地選擇抗爭到底,孫承宗率領老弱病殘八百餘人,在榆林這個彈丸之地抵禦李自成幾十萬部隊,整整死磕了八天,後來李自成惱羞成怒,下令後隊殺前隊,堅決不後退,最終以屍首鋪路才得以攻下榆林,所以說李自成能打到京城,是天時地利人和“作祟”

天下尚未安定,階級鬥爭也沒結束——流寇起義的特點便暴露無遺

要說李自成初期,真的是得民心的,否則他不會一路順風順水直搗京畿,然而在他入京的一刻開始,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心,都開始失去了。首先是天時,要說崇禎已死,明朝宣告滅亡,他應該快速對手下將領進行激勵和調整,安排心腹人員前往各要塞駐守,趁滿清尚未組織好進攻,便做好防守,只是他沒有這樣做

其次是地利,佔據京畿附近不代表一統天下,為了入京,他調走大部分精銳部隊,留守在其稱帝根據地西安的部隊,相對薄弱,所以他不具備攻守優勢,滿清如果發動戰略進攻,他將無險可守,只能正面硬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人和。由於農民軍起義的性質,李自成並沒有太多積蓄和資源儲備,所以他只能搶,大規模的討餉運動,基本將京畿附近的官員富戶士紳一網打盡,這嚴重損害了中國古代封建統治核心階層的利益,所以無論是官商兩界,都對李自成產生怨恨,而且這批掠奪來的鉅額財富,也沒有進行合理的使用,大部分高層將領據為己有的表現,也讓很多底層士兵不滿,除了李自成的嫡系部隊,幾十萬大軍貌合神離,而十幾萬降軍也都各懷鬼胎

沒把自己當外人,也沒把自己當主人——李自成註定只是個巨寇而已

不自知、不自醒、一心做春秋大夢——覆滅只是時間而已

在京城折騰了一陣,錢也撈的差不多了,女人也撈的差不多了,該琢磨琢磨以後的日子了,還不容李自成自己考慮,滿清就幫他想好了,先打一架再說!

於是,李自成帶著自己的百萬熊軍直奔山海關,吳三桂降清?不怕!八旗精銳能打?不怕!“老子當年幾十萬大軍打沒了再整,整完了再打,明朝不也是扛不住的麼?人海戰術,累死你!”李自成按照以往的套路,試圖以人多勢眾完成這一波對抗,只是一開戰他就傻眼了。由於滿清洞悉了李自成現在的局勢和內部分裂的情況,所以大量懷柔優待政策早就宣貫給了這投降李自成的十幾萬降軍,所以在開打的時候,充當先鋒軍的不是別人,正是李自成收納的這些降軍!

據統計,除了一個總兵沒有背叛李自成外,其餘明朝部隊全部調轉槍頭,對準了李自成。山海關這場仗,基本確定了李自成的失敗,但是仗著人多,實力尚未收到毀滅性打擊,直至採石磯一戰李自成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徹底宣告大順已經不再順了

狼狽逃竄回了北京,李自成匆匆稱帝,很快便又撤出了北京,攜帶著搜刮來的金銀財寶,李自成上路了,此時要對付他的不僅是滿清及前明殘餘勢力,一些地方武裝也都紛紛對其痛下殺手。直至九宮山,缺兵少將的李自成被當地武裝殺死,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十幾萬明朝降軍,戰鬥力很強,但是不會和李自成一條心,就像他們曾經也不和崇禎一條心一樣。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說的透徹一點——沒有永恆的忠誠,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利益驅使下,國家都可以被顛覆和取代,滿清的攝政王多爾袞就看的很透徹,所以他根本就不怕李自成號稱百萬的雄兵

當然,識時務的還有吳三桂,手握重兵的他不管有沒有怒髮衝冠為紅顏的軼事,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倒向會直接決定哪方勢力會取得勝利,而後來他所引導的三藩之亂就是例子,如若不是他年事已高,戰略決策出現失誤,或許滿清早就收拾收拾東西退回關外了!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李自成的起義軍,自始至終、自上到下,都沒有解決一個根本思想問題:流寇主義。

這也是古代農民起義軍的通病。解決了的,就成事了。沒解決的,就曇花一現。

其實,當初漢高祖劉邦也是存在這個問題的。他打進咸陽城後,也是先迫不及待體驗秦宮的女人嘛。

但是劉邦手下有一個蕭何。蕭何的遠見卓識,迅速糾正了劉邦的錯誤。於是才有後來的約法三章,解決了流寇主義的問題。

什麼是流寇主義?說白了就是佔了便宜就跑,從沒想過堂堂正正的做主子。

李自成進北京後,從李自成開始,到下面的將領、士兵,都有一種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的感覺。於是,流寇主義思想迅速佔領了他們的大腦:孃的,先享受一下再說。

李自成便陷在皇宮裡出不來了。據史書記載,只要是沒死的妃嬪、宮女,李自成皆不放過。

可是,此時的形勢如何呢?

北邊山海關有吳三桂的4萬精銳,山海關外,還有多爾袞的十萬鐵騎。至於南方的明朝軍隊,更是多達幾十萬。

李自成在皇宮裡怎麼能睡著覺呢?真是個廢柴。

就是這樣一堆廢柴,面對多爾袞的虎狼之師,豈有不敗之理?雖然多爾袞只有區區十萬兵馬。

要是安頓好吳三桂,讓他把著山海關,多爾袞要想長驅直入,還真就不容易。可偏偏又把吳三桂逼急了,讓他投了多爾袞。

如此一來,清軍就如虎添翼。

至於投降李自成的那些明軍,本就是迫不得已。如今看到李自成要完蛋,誰會為他賣命。

李自成依靠的,還是他那幫烏合之眾的農民起義軍。可是這幫廢柴經歷了京城一夢,心理已經發生了變化,原本的那點蠻勁也沒了。

於是乎,潼關被破,李自成連最後的一點落腳地也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