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一部《轻纺城》,本地作家朱建平写出了柯桥变迁

近日,由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届高研班学员,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朱建平撰写,2017年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长篇小说《轻纺城》正式出版。

从小培养的兴趣爱好成长为“参天大树”

近日,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位柯桥本土作家。

朱建平,笔名朱皮,出版长篇小说《望江南》《轻纺城》,中短篇小说集《火车向着北京跑》《天亮了》《你向前我向左》,散文集《留下,留不下》等。

见到朱建平时,桌上放着《边城》等各类书籍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朱建平坦然说道,他的兴趣爱好,除了写小说创作,就是看书。

“我喜欢看书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很喜欢看书,经常会去借书或者买书回来看。慢慢地,我也受父亲的影响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朱建平笑着说道。《说岳全传》《杨家将》这些传统文学成为了朱建平小时候的精神食粮,也为朱建平将来迈入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第一次写小说是2005年,当时朱建平在绍兴市著名作家谢方儿的建议和支持下,开始进入小说创作领域。曾经从事文字工作的朱建平以为创作并不是一件难事,更何况有一定基础的他觉得写小说应该妙笔生花。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创作却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刚开始我写的那些文章,谢方儿老师说一看就是表扬稿,一点都不像文学作品。”虽然入门很难,但朱建平在谢方儿的帮助和支持下,一点一点地学会了如何创作,学会了如何去写。“谢老师一直很支持我,他常常像老师改学生的作文一样,帮助、修改我的作品。”

就这样4年时间过去了,朱建平也转型成功。2009年1月,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八尺板》在《野草》杂志上发表。“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基层派出所民警在台风天接到群众求助,出警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和警情无关的报警求助,表达了民警对一些无效报警求助而必须处理的无奈。这是我的处女作,也是我第一次把警察的工作真实地反映出来,当时感觉写的还不错。”之后,朱建平写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基层小人物来反映社会的变迁,而这次新出版的《轻纺城》同样是透过基层小人物来看柯桥变迁。

从小人物身上看到柯桥的变迁

采访中,朱建平告诉记者,《轻纺城》是从几个小人物入手,讲述了1988年到2008年柯桥轻纺城的变迁以及成长过程。当问起为什么通过小人物来展示而不是通过全局面上进行创作时,朱建平说:“其实从全局的面上来写这个小说确实也是一种办法,而我只是一个基层工作人员,对于一些政策的解读、政府工作等并不是特别了解,这些小人物的故事都是我自己经历过,或者是我和朋友在聊天过程中知道的一些事。越是小人物的故事就越能够体现柯桥的变迁,因为小人物肯定是跟着柯桥的变化进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柯桥这几年的发展史。”朱建平表示,像小说开头描述的大量乡镇纺织厂因为产能过剩,导致工人工资只能使用布匹代替,这些都是朱建平曾经接触过的经历或听到过的故事。

《轻纺城》出版了,但是这本小说的诞生却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朱建平说,刚开始创作这部小说时,为了找一个切入点,他整天苦思冥想,就连单位疗休养,其他同事都出门游玩去了,而他却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泡上方便面,边吃边寻找思路。“找切入点这件事情确实让我头疼,一开始我想从第三人称写,但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后来,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写,通过亲历者听到、看到的东西来表现轻纺城的成长和变化。”思路一打开,朱建平文思泉涌。

“我一直以为,我和轻纺城,就像鱼和水。”朱建平就以此为开头,只用了4天时间完成了近5万多字的创作。2018年9月份,朱建平完成了小说的初稿。

朱建平还告诉记者:“我这次小说只写到了2008年,当时电商还没有火爆,所以小说基本上可以说是《轻纺城(上)》。接下来,我打算把2008年到2018年之间的10年历程也写出来,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轻纺城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