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刘邦那帮狐朋狗友,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为啥都是军事大才?

菩萨我想对你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道废,有仁义”,衷心报国不得志,看透扶不起阿斗的“代汉者,当涂高”的造反夺天下的领袖人物“闯王”,在造反起义初期,利用混迹在街头流浪失所的地痞流氓来痞子造反,天下大乱!


盖天宣夜说


刘邦手下的将军樊哙是杀狗的,夏侯婴是赶车的,曹参是狱中小吏、周勃是吹丧的,但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将军。这四个人之所以能成长为将军,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刘邦给了他们平台;其二、韩信教了他们兵法;其三,实战给了他们经验和资历。

平台很重要,没有平台一个人就无法展示他的才能。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那么就不会有秦末战争,就算有也成不了气候。刘邦善于寻找机会与平台,他投靠了当时最强的反秦义军项家军,借助这个平台,刘邦迅速成为一路诸侯。刘邦成了诸侯,跟他混的兄弟自然都成了领兵将领。没吃过猪肉,总是看见过猪儿跑的,樊哙、夏侯婴、曹参、周勃四人在楚营里呆了几个月,自然参与过项家军的操练,这就是他们军事知识的来源。

很显然樊哙、夏侯婴、曹参、周勃会带兵,但是他们天赋不高,操练军队可以,冲锋陷阵可以,但指挥军队打仗他们还是差了一些。韩信的到来提高了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长期跟着一个兵仙混,多多少少都会学一些本事。这就好比你跟着一个优秀的领导做事,他的思维方式,工作技能你都会多少学一些。樊哙是一个十分高傲的人,项羽他都敢怼,但是他十分尊重韩信,这充分说明韩信教了他很多东西。多年后樊哙见了韩信,还是自称属下,下拜说臣参见大王,那时韩信已经不是大王了,而只是一个侯爵!

常年在战场上作战,又得到兵仙指点,那么成为军事大才并非难事。樊哙在刘邦投项羽之前,就作战英勇,曾击败了不少秦军地方守备部队,也打败过其他义军。楚汉战争中,樊哙追随韩信击败了三秦王,攻破了西魏国。在对楚作战时,樊哙在外黄击破王武及程处军,攻取邹、鲁、瑕丘、薛等地;后来又攻取阳夏,虏获楚将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汉朝建立后,平定异姓诸侯王,樊哙都成为了一方主将,他的军事能力已经属于佼佼者。

有人总结了樊哙的战绩:跟随刘邦作战时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还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在实战中成长的樊哙终成一代名将,但他自知无法跟韩信相比,故十分尊重韩信。


大秦铁鹰剑士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问的好!话说这樊哙就是一拿着刀把捅狗脖子杀狗的破落户,夏侯婴也就是个挥马鞭欺负马匹赶车搞运输的,曹参这手狠点拿着一大串钥匙看栅栏门看监狱的,周勃这更惨就是个鼓着腮帮子吹唢呐给人家办个丧事凑热闹的,都是为了生活混口饭吃的主。

就他们这些谋生的手段,还真进不了一些个眼珠子长脑瓜顶上的人那大眼珠子里,可恰恰就是这帮人却建立了堂堂大汉朝,个顶个的从所谓的啥也不是的青铜愣是混成了牛哄哄的王者,冲这您就得给这帮老爷们竖根大拇指——高,实在是高!这是啥,这就是励志的典范。

咱说宰相家里出个银匠这叫丢人,但银匠家里跑出个宰相,这叫光宗耀祖,这是坟头上冒青烟的大喜事。

所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可不是啥没脑子的瞎话,这就是实例!

那么为嘛他们会成功呢?

咱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这帮人跟对了人,一大帮子人呼呼啦啦的跟着刘邦起事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说了:“你就别给刘邦贴金子了,这就是个当着读书人面往人家帽子里撒鸟的主,还不是因为这帮人有能力?”

有能力?你快拉倒吧!啥能力不能力的,打开头的时候您要说他们有能力吗?这肯定有,但绝对有限,大部分情况还是全凭着脑瓜顶子够硬,闯出来的!

估计就这么一句,一大帮人就不乐意了:“就你有能力,那脸蛋子够大的,剁吧剁吧能当肉馅了!跑这磕碜人了!滚!恶心!”

别介啊!您这说的有点子严重了。

他们这能力其实大部分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培养这能力的平台确实是刘邦实打实的给他们提供的。

请大家记住平台决定一个人能力的上限,这话很重要。

举俩例子

咱举个例子,你小明天天跟着俺混,俺就是放嘴炮的,得咧!你这混到底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个放嘴炮的,对吧!这没跑,俺教不了你别的。

但你小明感觉跟着俺没啥大出息,决定跟着樊哙混,得咧!这最次您也是军队里一膀大腰圆的武官不是?千军万马不敢说,但几十上百个大头兵听你号令,这还是有的。当然前提是你得活下来才成!毕竟平台不同,他冒的风险也就不同,风险越高的平台他的收益率当然也就越大。

所以您这站的平台不同,最终的结果他也就不同。

咱再举个现实点的例子,曹无伤这三字估计大家伙没咋留意,这人他也是刘邦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当年刘邦起事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玩命干,最后官至左司马。

咱就不得不说刘邦这平台好,可后来这货想换个平台,瞅着项羽那平台比刘邦这够大够气派,这就和项羽勾勾搭搭的。

结果后来就有了鸿门宴这事,当刘邦从项羽的嘴巴里得知是曹无伤出卖了他,回头他就把曹无伤给剁了。这也造就了咱对这人没啥太大的印象。

所以平台很重要,一个适合你的,能够让你发挥出足够才能的平台很重要,这平台选的不对,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平台很重要学习也不能落

咱就一直在说,樊哙是个军事人才,那是大帅级别的材料。可您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打开头的时候,樊哙充其量就是一个屠狗的。

您让这个时间点上的樊哙操练军队去,您也只能说凑活,能看下眼去就不错了。拿着大刀片子砍人头,这他在行,至于说是指挥军队打仗?拉倒吧!您这纯属难为人!自己个往死里作!

可为嘛后来樊哙就成了大帅了呢?

这就不得不说刘邦这平台,他不仅能让你发挥出自己个的才能,还能招贤纳士为你的才能得到提升,得到升华。

咱瞅瞅樊哙的战绩,就能窥视一二。

樊哙跟着刘邦,拿大刀片子和敌人对砍,斩首一百七十六个脑瓜子,收获的俘虏就达到了二百八十八人。单看这武力值,那没得说,杠杠的,要没这武力值他也活不到最后不是。

但放开樊哙,让他自己个玩,脑瓜一不愣,这就整趴下七支军队,干下五个城市,撸平了六个郡,五十二个县的兵事,捎带还整到手一个丞相,十二个将军,外加十一个将官。就这能力直接就晋级成了王者,这就是一军事家的节奏,运筹帷幄的大帅啊!

咱分析一下,樊哙跟着刘邦的打仗的时候,膀大腰圆的就凭着一把子死力气拿下的战绩。

后来刘邦经营好了,这队伍扩大了,兵仙韩信加入了队伍当中。这是刘邦这平台招贤纳士的本事。后来这樊哙跟着韩信学习兵法……

估计有人就说了:“韩信还给樊哙当过老师?”

别!咱不胡咧咧成吗?这学习和学习是俩嘛事?樊哙这学习充其量也就是没吃过猪,但见过猪跑的节奏,耳濡目染的结果,熏陶之下成的事。

再有刘邦给他机会实践,从实战中总结经验,为我所有,这才有了后面的成绩。

所以说平台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上限这没跑,但这个人的是不是在学习,这决定了这个人提高能力的高度。

樊哙如果不学习,他充其量就一直是刘邦贴身的护卫长而已,搁现在也就是保安大队长而已,也成不了大帅!

所以平台很重要,但学习更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说来有人可能不信,刘邦培养这些军事人才的制度跟秦朝军功爵制有关。


当时的社会里多依靠血统才能封爵赐官,但秦朝变革后给予了很多底层人士晋升的渠道。商鞅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因此激发秦军作战的积极性,士兵有了积极性自当奋勇作战,在长久的战斗中脱颖而出,成为出色的军官。


刘邦的部队正延续着秦朝的军功爵制度,翻开樊哙、周勃、灌婴、夏侯婴等人的列传,很显然就是一本记功录。打下邑的时候周勃先登入城,被赐为五大夫爵位。樊哙连斩十五个首级,被赐为国大夫爵位。灌婴英勇退敌,被赐七大夫爵位。

为什么刘邦能挖掘这么多人才?一来周勃、灌婴等人本身就有天赋,二则正是在军功爵制度下一步一步从基层提升上来。秦军除了显赫的王氏、蒙氏将门子弟外,很多中下层军官都是如此被提拔上去。这决定了刘邦能够通过制度有效挖掘人才,倘若赏罚制度不明,功次晋升不合理,有才干的人也不肯卖力表现,自然而然会被埋没。


就拿对面的项羽来说,韩信分析项羽的缺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项羽赏罚不公,项羽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项羽平时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给他添衣加食。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就好比有的领导平时很关心员工冷暖,但从来不提升职加薪的事情。刘邦虽然经常把部下骂得狗血淋头,可是部下有战功该赏则赏。刘邦也不可能没有偏向性封赏,正好秦军已定好的军功爵制让他封赏更为合理一些。



《汉书》记载汉承秦制,其中一点就是指汉朝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秦朝的军事制度,军功爵制曾影响了秦汉武德高度,比如刘邦靠军功爵制建立起军队,随着汉文帝刘恒时期减少战争,这个制度就开始衰败,可是到了汉武帝刘彻要跟匈奴开战,军功爵制度重新受到重视,将领根据战功大小被赐授相应爵位人才,使汉朝又重新爆出大批军事人才。


由底层提拔的将领特点是执行能力强,他们不如韩信、张良、陈平那样擅长军事谋略,却很懂得如何去完成任务。刘邦临死前遗命陈平、周勃做丞相,陈平擅长策划而不擅长行动,周勃正好弥补陈平的缺项,两人后来合作成为铲除吕氏的大功臣。


还有一点就是刘邦集团的精神气质,这是一支从低阶层起步的队伍,原来地位最高的萧何、曹参等人也不过是地方小吏。这样的队伍决定了他们可以突破阶层固有观念,大胆任用出身低微的人才,而不是以贵族为核心的政权那样往往使用某位血统高贵的人物掌握重权。


一边是战国旧时代的观念,一种是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的新时代观念,在顺应历史潮流的情况下,刘邦从中得到大批出身卑微的人才所支持,这是必然的道理。


苏沉船


陈胜说的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别说刘邦他手下了,就是刘邦本人,他也就是一个村长,四十岁了还没讨老婆。

刘邦的丰沛集团一大帮子人都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刘邦本人也是,当年若不是押送徭役时逃亡过多,他也不会上芒砀山,造反之初刘邦混得也是很惨的,雍齿背叛,老家被偷,三番五次打不下一座小小的城池,不得不投奔项梁。

西进路上也是多亏了张良郦食其等人,更应该谢谢项羽吸引了大部分秦军主力。

等到和项羽决战时,多次被项羽打得一败涂地。

但是就是这样一败再败的人,却在称帝后诛韩信、杀陈豨、灭英布。是皇帝buff加成?

不是的,经历了数年的斗争,虽然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刘邦也从这些失败中积累了大量的斗争经验,他和他的手下们是在战争中成长的,晚年的刘邦军事水平已经非常高了。

只要站在风口,就是一只猪也能被吹起来,刘邦就是一只赶上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猪,被起义的大流推着往前走,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强化自己,浴火重生,等风平浪静,刘邦已经化为一只巨龙。任谁也无法奈何的了他。



守仁读仁


刘邦是中国第二个统一的大帝国,大汉帝国的开国始祖,但是系数刘邦的出身却会发现,刘邦其实就是一市井无赖,而陪他打天下的,很多都是他在沛县时候的狐朋狗友。

但是就是刘邦这个无赖和他的狐朋狗友们,却在秦末乱世中,创下了一份数百年的基业。

仔细数一下,刘邦团队中,张良出身可能是最好的,是一个落魄贵族;陈平是一个游士,但说白了就是一个有点才能的无业游民;萧何是一县之中的小吏,还算是个公务员;樊哙是个杀狗卖狗肉的屠夫;灌婴是一个布匹贩子;娄敬是个车夫,也就是个大车司机;彭越干脆是个强盗;周勃是个吹鼓手;韩信是个无业的待业青年。就这样一群人打下了大汉帝国的天下。

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邦深知这些人的个性和才能,能够将他的这个小团队中的人,人尽其用。刘邦知人善任,他任用萧何帮助自己治理财政用张良和陈平帮助自己出谋划策,用韩信领兵帮助自己打天下,所有人的优点都被刘邦挖掘出来并且放到最大化。

同时作为一个领导,刘邦和项羽不同的是,他对很多人都给予充分的信任。他对待下属推心置腹,坦诚相待,比如陈平,即使是从项羽那儿投奔而来,刘邦也没有怀疑过产品是不是,自己阵容中卧底,反而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以至于让很多一开始就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人”感到不满。

还有就是刘邦对于自己这个下属是有功,必定要论功行赏。就像这4个字,论功行赏,凭借功劳来获得赏赐,刘邦不会在论功行赏之中参杂自己的好恶。比如在刘邦夺得天下之后,他不仅封神了,他的亲信萧何韩信,张良等人,而且还加封了一个他最不喜欢的人,一个曾经在他最困难时候,离他而去投靠项羽的人——雍齿。

所以即使是这样一群人在刘邦这样一个领导的带领之下,也可以创造出一番事业。


一盘拉条子


为何?只因,时势造英雄。

英雄未必生而高贵,有才能的人未必一定会发光。

想他刘邦,早年也不过是个泗水亭厅长,整日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处混吃混喝,最后也能落得个汉高祖的名号。

刘邦之下,几位大将军,也都是出身草莽。

想当年,樊哙如何?樊哙只是一个提着菜刀卖狗肉的屠夫。夏侯婴呢?刘邦被项羽追着跑的时候,还是夏侯婴将刘邦的子女拉上了车,夏侯婴最开始,也不过是个赶车的。萧规曹随的曹参,功劳虽然不小,但也是个狱卒,周勃两度成为宰相,挽救了刘氏江山,而在以前,周勃也不过是个丧礼上吹唢呐的。萧何,别看他为汉军管理后勤,还曾经月下追韩信,最初也不过是个县丞。

由此可见,刘邦出身草莽,刘邦身边的许多大将军同样出身草莽。难道普通人都能成为大将军吗?当然可以,任何人,想要成为王者,需要的是什么?是才能吗?才能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活着。

汉高祖刘邦出侯入相的时候,同样起义的多少人已经不在了?

秦末最初的那一批起义军,陈胜吴广,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因为他们已经战死沙场。

有才能的人,举个或许不恰当的例子,楚霸王项羽,项羽的能力没有人能质疑,但项羽却是没有笑到最后。


成王败寇,胜者为王,只有能笑到最后的,才能成为王者,刘邦手下这几位也是一样。樊哙难道一开始就有陷阵杀敌之志,力敌千钧之勇?当然不,樊哙活了下来,经历了万遍沙场活了下来,另外几位也一样,或许初入沙场,他们可以懵懂无知,甚至不敢冲锋陷阵,但上战场的次数多了,他们自然也不可能永远躲在后面,他们活了下来,并且用几十年的时间磨砺了一身本领,这才有了后来的一个个大将军。

经验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纸上谈兵的赵括难道不是人才吗?但他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意味着他无法挥指数十万大军。


同样的,跟对了刘邦,也是他们出侯入相的重要原因。

相对而言,刘邦不算是一个能干的主公,刘邦一不能领兵,二不能管理国家大事。

刘邦不能统兵,自然有人替他执掌兵权,刘邦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自然有人替他分忧。

楚霸王项羽,手下难道没有能人吗?当然不,项羽手下的能人绝对不比刘邦少,但项羽手下的能人却都是被打压下去的,项羽自身就很有才华,自然看不上手下人的微末才能,就连韩信,也是在楚霸王军中混不下去了才被迫逃向汉军的。


若是跟了项羽,这群人势必没有出侯入相的机会。

跟了刘邦,让樊哙等人有了统兵的机会,而数十年的沙场经验,让他们经历了铁血的洗礼,就算是牙牙学语的幼儿都能在不断的战争中成为一代名将,更何况能过多次从战场上幸存的这些老兵呢?


魏青衣


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不要小看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他们在关键的时候,都能顶雷,打仗的时候不怕死。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才能够跟着刘邦干成一番事业。说白了这种人很好相处,没有花花肠子,恰恰是这种人,对领导的话言听计从。他们相信自己跟随的领导的能力,所以,从来都不会背叛他。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始终会团结起来,应对一切强大的敌人。

我们都知道,杀狗的是樊哙。

樊哙可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他最大特点就是对刘邦衷心,且英勇不比,必要的时候,他甚至会拿出自己的性命来,来捍卫刘邦的性命。

我们都知道鸿门宴上樊哙那可是救过刘邦性命的。当时,范增让项庄舞剑,刘邦的性命很是担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张良就把樊哙给叫进来了。樊哙进来之后,就直接说项羽不够意思,而且项羽给他吃的东西,都是生的,他拿起刀来就直接吃掉了。连项羽都夸他是一名勇士。

你看刘邦拥有这样的好兄弟,项羽也不敢看轻他了吧。事实上也是如此,樊哙这一来,再把项羽给讽刺一下,项羽就真的不在好意思揪着刘邦不放了。也不至于要了刘邦的性命了,所以,刘邦死里逃生了。

在樊哙誓死护卫刘邦和项羽据理力争的时候,谁能想到他樊哙是一个杀狗的呢?这明明就是一个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大将呀。

赶车的是夏侯婴,也就是刘邦的司机。

这个人十分的重要,因为刘邦用他当司机,就是把自己的性命都托付给他了,毕竟,司机是专门带着刘邦逃命的人。刘邦对于这样的人,绝对要做到十分的信任。而且任何时候,他都会像刘邦的影子一样,跟随在刘邦的左右。

因此,夏侯婴对刘邦来说,也就更加的重要了。

其实在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他就认识夏侯婴了,两个人的关系很铁,有一次,刘邦和夏侯婴喝酒,他们舞剑弄刀,刘邦把夏侯婴给伤到了,他们竟然被多事的百姓告到了官府。

那时候任何人都是不能玩刀剑的,因为秦朝的法律很苛刻,更何况刘邦和夏侯婴都是公务员,若你真相查明,刘邦伤了夏侯婴,刘邦肯定是会把官职给丢掉的。

尽管狱卒对他们用尽了各种刑法,但是,夏侯婴始终不说自己是被刘邦弄伤的,他一口咬死,说自己是不小心划伤的。

后来狱卒没有办法,就把刘邦给放了,夏侯婴被关押,坐了几年的牢狱。

这就是赶车的夏侯婴,这样的夏侯婴当然值得刘邦信任了。后来我们都知道,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夏侯婴有几次救刘邦死里逃生的经历。

所以,没有夏侯婴的几次临时救驾,刘邦早就被项羽杀了好几回了。

还有一个吹葬的周勃,周勃很厉害,可以说是智勇双全的一名将军,他还当过大汉的宰相,不过那是汉文帝时期了。在刘邦建立大汉分封诸侯的时候,周勃的食邑比萧何都多,仅次于曹参,可见,其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有多大。

所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就是因为他有一群杀狗的,赶车的,吹葬的朋友。

只有这样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才有迫切的改变命运的想法。若是有人能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牢牢的把它给抓住的。

这就是刘邦为何能够成就一番帝业的原因,还是那一句话说的好,时势造英雄。


史学达人


题主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啊,静止片面地看待问题。

杀狗、赶车、吹丧都是他们曾经的职业,跟他们是军事天才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一日为窃,终身是贼”。

另外,也不能因为他们的职业看似“低贱”,就说成是刘邦的狐朋狗友。什么是狐朋狗友,就是一帮不务正业,只能在酒桌上吃喝胡吹的,而刘邦这帮人,是跟他出世入死,忠诚不二的生死兄弟。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人物年少时的贫苦,以及社会底层生活,基本都做了记录。一方面,从史学角度看,是对史实负责;另一方面,从文学角度看,更可以衬托这些人从出身贫贱,最终成为到影响历史的大人物的伟大。


平凡人读史记


俗话说,“英雄不问题出处”,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职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要看你是不是站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平台,亦或有一个好的带头大哥。

先秦时期,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出身与门阀,贵族就是贵族,贫民就是平民,两者有着清晰的界线,那时基本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两个阶级之间的跃迁是非常难的。譬如,孔子出身于贵族,虽然家境落破,但仍有机会参与一些国家祭祀之类的活动,而平民或奴隶则是根本没有机会的。

在秦之前,虽也有朝代的更替,也有王位的传承,但大多是发生在贵族之间,兄弟亲戚之间,很少有从平民到皇帝的巨大跃迁。

而这一切在陈胜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召下,开始发生了变化。

项羽在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队伍时,曾发生感叹,“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发出了“大丈夫生当如此”声音,在这样的声音之下一群想实现命运改变的人悄悄走到了一起。

这其中,刘邦是一个混混,官职最大就是个亭长,相当于今天的乡镇长。

萧何,为沛县狱吏,相当于监狱长。

樊哙,就是一个屠狗卖肉的。


周勃,出身贫苦,早年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助人料理丧事,今天来说就是吹鼓手。

灌婴,睢阳人,原为商贩。

再看张良,是一个被秦国满世界缉拿的通缉要犯。

韩信出身平民,早年游手好闲,而又无谋手的手段,混的连饭都吃不上。

正是这帮人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起了大汉王朝。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如果单从这些人当时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来看,他们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因为他们没有资源,没有威望,没有人脉,就是一个草台班子。但为什么这些人能凑在一起,为什么引发了时代的巨变呢?

第一,刘邦等人的出身决定了只能是这些人搭班子。刘邦虽为亭长,但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史了,他所能接触到的最大的官也就是县令之类的官员,他的生活圈子只是沛县这些贩夫走卒,所以他的团队里最大的官就是监狱长萧何,层次如此,所以早期的创业团队就是樊哙、周勃、萧何之些人了,到了后来渐渐有了一点实力,张良、韩信也慢慢加入进来。

第二,人需要平台,给点阳光可能就能会灿烂。人的本领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努力,通过学习或实践得来的,刘邦这个团队在乡间时也曾有缉拿盗贼等行为,也有一些小的组织才能,治县域如同治大国是一样的,道理相通,一通百通。另外像樊哙屠狗为生,力气大,勇敢无畏,在起兵以后冲杀在前,杀敌无数,自然就练就了一身军事才能,由此可见才能是干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第三,有好的平台与导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创业时这个团队非常具有凝聚力,刘邦又善于用人,把每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到极致,萧何管理后方,张良出谋划策,韩信冲锋在前,各尽其能,高效的聚合使团队发挥了1+1>2的效果,在这样的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很快的成长与进步,实现了组织与个人的巨大成长。

而后的刘备创业也同样如此,刘关张三个都是草根阶层,但凝聚力很强,虽然不断失败,但从没有放弃追求,这样事业就慢慢做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