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屠呦呦之后,这些中国科学家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摘得诺贝尔奖。

屠呦呦之后,这些中国科学家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青蒿素具有抗疟性是在1971年发现的,上世纪80年代青蒿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当时青蒿素在抗疟的第一线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可屠呦呦的名字及事迹在当时并不为多少人所知。直到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的拉斯克奖,不少人才开始意识到屠呦呦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曾经是中国人的一个痛,国内经常讨论谁谁谁的研究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至于中国目前有没有做出能够拿诺贝尔奖的成就,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有些就像90年代的青蒿素那样,虽然还没有让太多的人认识到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但在将来可能会被更多的人认识到其价值。另外,有一些成就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魅力,能够让很多人看到在将来拿下诺贝尔奖的希望。其中希望比较大的有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卢煜明的无创产前检测、王贻芳的发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屠呦呦之后,这些中国科学家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卢煜明发明了无创产前检测,用这一技术只需采取孕妇静脉中大约10毫升的血液,即可通过分析胎儿游离出的DNA检验出胎儿将来的部分性状。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并且费用也在大幅降低。在此之前医生们只能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的遗传信息,这会导致其中大约1%的孕妇发生流产。卢煜明的发明将流产的概率几乎降低到0,故可以挽救不计其数的胎儿甚至孕妇的生命。

屠呦呦之后,这些中国科学家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清华大学的薛其坤最早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刚问世即被杨振宁评价为“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史上与霍尔效应相关的研究开拓出大量的技术应用,并且已经有几项针对霍尔效应的研究被授予诺贝尔奖,薛其坤获奖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屠呦呦之后,这些中国科学家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王贻芳目前因要建造超大型对撞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方式。中微子有振荡就意味着它的静止质量不为零,这是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发现。关于中微子的研究可谓是当今粒子物理研究的一个重大热点,并且已经有多项重要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王贻芳的发现如若被授予诺贝尔奖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