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解析制造业金融“补血”机制存在的问题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经济和金融安全及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而金融支持问题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如何提升金融对制造业支持力度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制造业对金融需求存在哪些瓶颈因素?

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主要面临三方面难题: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包括人力、环境、土地和融资等成本,特别是融资成本;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和产品竞争力偏弱。

尽管多年来我国社会融资、银行新增贷款的规模很大,但制造企业特别是新兴高科技制造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部分企业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统计显示,在现有近4000家A股上市公司中,按照证监会一级行业分类标准有2000家左右企业属于广义 “制造业”,可以说制造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但我国制造业大多还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中长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与短期困难和问题相互交织。尤其是制造业构成,中小企业占比较高,高耗能、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等掣肘因素亟待扭转,研发端和消费端的竞争力亟待提升。随着全球经济进入震荡周期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我国在核心技术研发等领域的落后、在国际大宗原材料商品市场缺乏话语权与定价权,都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问题,就金融支持而言也是如此。

一是金融服务制造业尚存短板。制造业属于经济周期比较强的企业,且多数制造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上游受制于能源、电力、有色金属的生产规模和原料供应,下游受制于房地产、汽车、铁路、公路、用电企业以及终端消费市场的承载能力,制造企业自身的议价能力有所下降。一些制造企业的跟单生产业务较多,对于金融需求除原有流动资金贷款外,信用证、保理、承兑等更符合其需求。同时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以及新产品开发中,对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融资租赁产品、并购融资等业务需求增多,对产业基金、非标、企业债等投资银行类产品的需求开始加大。

二是金融服务制造业的需求差异明显。中小制造企业的抵押担保能力较弱,对抵质押物的便利性、贷款的快捷性要求较高,但对资金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小型制造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变慢,中长期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大型或产业链核心企业抵押担保能力较强,更关注资金价格和融资来源的多样性,更倾向于合理搭配融资期限以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金融服务制造业的国际化业务明显滞后。在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本外币结算、汇兑、跨境现金管理、衍生品、并购等方面的金融需求进一步提高,对金融机构在与产能合作的投资项目、技术研发、重大装备国产化、兼并重组等方面的金融支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四是制造企业自身创新不足也制约了金融机制作用的发挥。我国制造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偏低等特点,对国外技术存在较强依赖性,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同时,地方企业存在 “小而全”、研发投入不足、重复建设、重复研发、覆盖范围窄等问题,这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对制造企业的扶持。

制造业的金融 “补血”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容量、运行规则、监管制度等都有提升空间,先进制造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数量极为有限,而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债券品种少,因此直接融资困难较大,很难成为先进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是制造企业的融资结构和体系仍有一定局限性。目前制造企业的直接融资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且直接融资在融资规模的占比持续偏小,未能有效实现对全部制造业的支持。金融结构合理了,才能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最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二是金融避险工具比较欠缺,制造业区域风险防控措施不足。我国制造企业的技术力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大部分产品出口市场为买方市场,签订出口合同时难以要求买方加入浮动汇率的条款,需要运用金融避险工具锁定汇率风险,而银行缺乏有效防范汇率风险的工具,一些可以防范汇率风险的工具 (如远期结售汇、汇率掉期)尚未付诸实质性操作,汇率损失只能由企业承担。完善的信用制度有利于建立银企之间的信任机制,银行能够方便、低成本地获取企业信息,但目前很多制造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还缺少健全的信用机制。

三是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力度有待加强。我国制造业门类众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风险差异,使企业的融资需求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不同资金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存在异质性效应,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发展融合程度不高。规模较大、处于成熟期的先进制造企业或者向智能化转型的优秀传统企业数量有限,银行信贷面临着较大的同行竞争压力;同时,规模较小、处于起步阶段的先进制造企业盈利能力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等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银行的审慎经营不匹配。银行缺乏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先进技术的评估,也无形中增加了信贷风险。(

安起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