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朱棣造反,3位大臣密談時局,酒館老闆:他們三個只有一個忠臣

明朝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解縉、楊慎、徐渭。他們三個人出生的年代不同,其中,只有解縉見過朱元璋。而且,朱元璋對解縉曾十分欣賞,還誇解縉是“大賢大才”。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舉辦明朝的第三場科舉會試,江西大才子解縉雖然聲名在外,但卻只考中了三甲第十名,讓人頗為意外。但巧合的是,這一年一共錄取了95名進士,解縉一家就佔了3個,分別是解縉,以及解縉的哥哥解綸、解縉的妹夫黃金華。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關係,讓朱元璋對這3人特別感興趣,因此更加了解解縉。

朱棣造反,3位大臣密談時局,酒館老闆:他們三個只有一個忠臣

自古以來,凡是才華橫溢之人,在性格上都有特殊之處。解縉因為性格耿直,多次勸諫朱元璋,朱元璋認為解縉在政治方面還不成熟,因此把解縉貶回老家,讓他再修煉十年。沒曾想,僅僅過了7年,朱元璋便駕崩了。解縉最後被朱棣重用,並且成為內閣首輔,幫助他編成了《永樂大典》,做出十分宏偉的歷史貢獻。實際上,在解縉投奔朱棣的過程中,有一個十分滑稽的插曲。

朱棣造反,3位大臣密談時局,酒館老闆:他們三個只有一個忠臣

解縉在洪武二十四年,被朱元璋貶回江西老家,7年後,朱元璋病逝,解縉覺得自己復出的機會來了,他千方百計找關係,但只能在外圍擔任小官。直到建文四年,經過禮部尚書董倫推薦,解縉才被朱允炆召回京城,在翰林院任職。此時,燕王朱棣已經謀反了3年,靖難之役已經到了最後階段,燕王打到了南京浦口城外,南京危矣。

朱棣造反,3位大臣密談時局,酒館老闆:他們三個只有一個忠臣

翰林院本是閒散職位,這天晚上,解縉約了另外兩個老鄉到一個酒館喝酒,密談時局。解縉的這兩位老鄉分別叫胡廣和王艮。這兩人是建文二年的狀元和榜眼。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來王艮是一甲第一名,但因為王艮相貌醜陋,建文帝覺得有失國體,便把狀元給了第二名的胡廣,因此王艮成了榜眼。這三人都是才華橫溢之人,平時關係較好,來到酒館後,菜都沒上,開始談論時局。(下圖為王艮之墓)

朱棣造反,3位大臣密談時局,酒館老闆:他們三個只有一個忠臣

解縉當晚最為激動,他慷慨陳詞,認為當下朝廷雖然處於劣勢,但最終必能贏下燕王。若是燕王真的進城,他必然自殺殉國。胡廣被他的話語所感染,喝了一大碗酒,站起來發誓,表示他一定會忠於朝廷,忠於建文帝。唯有坐在最外面的王艮一言不發,只是不斷地用袖子擦拭自己的眼淚。《明史》雲:

燕兵薄京城,解縉與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縉陳說大義,靖亦奮激慷慨,艮獨流涕不言。

朱棣造反,3位大臣密談時局,酒館老闆:他們三個只有一個忠臣

​酒館老闆姓吳,是個見多識廣之人,他的兒子被解縉和胡廣所感動,哭了起來。吳老闆搖頭對兒子說:“這三人中,前面兩個講話最多的人是奸臣,將來必會叛逃,唯獨那個不說話直流淚的人,才是真正有操守之人。”兒子不解,吳老闆告訴他:“在國破家亡之際,靠豪言壯志來抒懷的,都是心虛之人,唯獨流下眼淚的男人,才是忠誠之士。”

朱棣造反,3位大臣密談時局,酒館老闆:他們三個只有一個忠臣

史書記載這位酒館老闆名叫吳溥,也有人說吳溥不是酒館老闆,是解縉等人的同僚。但不管怎麼說,吳溥對三人的判斷極其準確。在兩天之後,南京城門還沒被攻破,解縉就收拾行囊,偷偷逃出去投奔燕王朱棣,在投奔的路上,他遇到了胡廣,朱棣早聽聞二人的名字,十分歡迎。而朱棣攻破南京後,王艮卻寧死不降,全家被髮配邊疆。

朱棣造反,3位大臣密談時局,酒館老闆:他們三個只有一個忠臣

明朝的靖難之役,是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叔侄之爭,但也是藩王挑戰正統皇權。後來人評價說這是皇室自己人的爭鬥,大臣不應該選邊站。實際上,在傳統的忠孝觀念下,如方孝孺、景清等人還是紛紛選擇了忠於建文帝。解縉雖然是罕見的大才子,在國破家亡時慷慨陳詞,轉眼卻變節,說明其才華和操守並不十分匹配。然而,在那個時代,如解縉者,何止他一人?他們的對錯該如何評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