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房顫伴預激前傳,我們該怎麼辦?|識“圖”尋蹤

由於胺碘酮“跌落神壇”,不再是幾乎任何時候都能夠使用的“神藥”,遇到一些複雜的、棘手的情況,我們會變得手足無措,房顫伴有預激前傳,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房顫伴預激前傳,該怎麼辦?

房顫伴有預激前傳時,

用藥有何特殊之處?

顯性預激時,房室之間有兩條傳導通路:一為房室結,一為旁道(圖1)。房室結具有遞減傳導的特性,表現為心房率快時,比如房顫,會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心房波不能下傳心室,從而使得心室率不至於過快,起到了“保護”心室的作用。而旁道則不然,多數的旁道不應期很短,不具有遞減傳導的特性,當心房率很快時,近乎全部的心房波均能沿著旁道下傳心室,造成心室率很快,甚至誘發室顫,非常危險。

房颤伴预激前传,我们该怎么办?|识“图”寻踪

圖1 顯性預激時,房室之間除了房室結外,還有房室旁道(AP)

很多抗心律失常的藥物,表現為房室結抑制作用,而對旁道抑制作用很弱,甚至沒有任何的抑制作用,如β受體阻斷劑、地高辛、鈣拮抗劑等。如房顫伴有預激前傳,使用這些藥物後,房室結的傳導被進一步抑制,這樣,更多的心房波被推向了“旁道”,造成大量的心房波沿旁道下傳,使得心室率更快,容易造成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和室顫(圖2),嚴重者導致患者死亡。所以這些抑制房室結,而對旁道幾乎沒有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在房顫伴預激前傳時,均不能使用。

房颤伴预激前传,我们该怎么办?|识“图”寻踪

圖2 房顫伴有預激前傳,可見RR間期絕對不齊

在房顫伴有預激時,

胺碘酮為何不再適用?

最初,我們認為房顫伴預激前傳時,胺碘酮是可以使用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胺碘酮為廣譜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其對房室結和旁道均有抑制作用,甚至對旁道的抑制作用更大,從而能夠減慢旁道傳導,減慢房顫伴預激前傳時的心室率;

(2)胺碘酮能夠轉復房顫,如患者恢復竇律,則無需擔心心室率過快的問題了;

(3)胺碘酮能夠提高室顫的閾值。

但近來的研究,越來越不支持胺碘酮在房顫伴預激前傳患者中的應用。首先,出現了數例房顫伴預激應用胺碘酮死亡的個案報道;其次,臨床中觀察到房顫伴預激前傳應用胺碘酮後,心室率變得更快,而不是減慢;最後,實驗中發現,胺碘酮可使相當部分旁道的不應期縮短,這意味著其會使得旁道傳導能力更強,心室率更快,為臨床死亡病例提供了機制上的解釋。

鑑於此,2019年ESC的室上速管理指南中,把房顫伴預激前傳時應用胺碘酮列為III類指徵。至少在這個小的範圍,胺碘酮從神壇“重重跌落”。

房顫伴預激前傳時,

我們還能怎麼辦?

這個小標題,用的是房顫伴預激前傳,我們該怎麼辦,而不是該用哪些藥。這說明,只用藥物,不能解決這部分患者的全部問題,還需要藉助其他的非藥物治療方法。

第一個要提到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就是電覆律。當房顫伴預激前傳時,如合併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應及時電覆律。這一原則,適合任何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除了竇速;尤其在緊急情況下,心律失常的性質我們還沒有搞清楚,及時的電覆律,恢復竇性心律,既為後續治療創造條件,也為診斷提供更多的線索。電覆律看起來“嚇人”,其實它比很多的藥物要更加安全,因為它的“半衰期”相當短,該電就電,莫要猶豫!

血流動力學穩定時,可考慮應用伊布利特和普魯卡因胺(IIa),或者氟卡尼和普羅帕酮(IIb),但如果藥物治療無效,還是要回到電覆律這條路上來(圖3)。

房颤伴预激前传,我们该怎么办?|识“图”寻踪

圖3 房顫伴預激前傳時,血流動力學不穩定首選電覆律,血流動力學穩定者可嘗試藥物治療

當房顫伴預激前傳的急性期處理結束後,就要考慮長期治療的問題了,此時不要非得把精力都放在藥物治療上,因為即便普羅帕酮等IC類藥物還可以使用,但一是效果欠佳,二是長期應用藥物的副作用,因而並不推薦。

此時最合適的治療方法是進行射頻消融,很多房顫伴預期前傳的年輕患者,只需進行旁道的消融,而無需進行房顫的消融,就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2019年的室上速指南中,對於無症狀性預激患者,都

建議進行電生理檢查,已經伴有房顫伴預激前傳者,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

參考文獻:

[1] Josep Brugada, Demosthenes G Katritsis, Elena Arbelo, et al.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1 August 2019.

[2] Etheridge SP, Escudero CA, Blaufox AD, et al. Life-threatening event risk in children with 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a multicenter international study.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18; 4: 433-444.

[3] Gemma LW, Steinberg LA, Prystowsky EN, et al. Development of rapid preexcited ventricular response to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patient with intermit- tent preexcitation.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13; 24: 347-350.

[4] Boriani G, Biffi M, Frabetti L, et al.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fter intravenous amiodarone in 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m Heart J, 1996; 131: 1214-1216.

[5] Schu ̈tzenberger W, Leisch F, Gmeiner R. Enhanced accessory pathway conduction following intravenous amiodaron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 case report. Int J Cardiol, 1987; 16: 93-95.

[6] Simonian SM, Lotfipour S, Wall C, Langdorf MI. Challenging the superiority of amiodarone for rate control in Wolff-Parkinson-Whit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ntern Emerg Med, 2010; 5: 421-426.

[7] Pappone C, Vicedomini G, Manguso F, et al. 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in the era of catheter ablation: insights from a registry study of 2169 patients. Circulation, 2014; 130: 811-8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