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客都颂丰收》之茗茶飘香:大山出好茶 品质甲天下

【导读】

从梅江区清凉山、梅县区阴那山到大埔县西岩山、五华县登云嶂再到丰顺县韩山……漫山连片的茶园里云雾环绕,不时飘过的炒茶香沁人心脾,成为了世界客都梅州青山绿水间的一道独特风景。

如今,客都梅州敞开山门迎天下客。走进梅州这座山城,一路茶香氤氲,茶韵悠远,一片片小小的绿芽儿扮靓了这座好客的山城,更是托起了山区人民的“致富梦”“产业梦”。

近年来,梅州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富硒和长寿两大优势资源,通过建基地、扶龙头、树品牌、拓市场,打好生态牌,做活茶文章,全力促进农民耕山致富。

《客都颂丰收》之茗茶飘香:大山出好茶 品质甲天下

在产业化发展的带动下,全市茶叶种植面积24.96万亩,总产1.97万吨,是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有4个茶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44个茶产品荣获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10个茶产品入选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之“广东名茶”农产品名单。

“龙头”带动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远望一片林,近看是茶园。在阳光的照耀下,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万亩茶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在茶园内,从灌溉到施肥到采摘,处处可见现代化管理细节。

“马图村至今有300多年的种茶史,村民家家有茶园,世代都种茶。但在2007年以前,村民们种茶以小作坊、家庭式为主,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无标准、无产量、无品牌,经济效益不高。”马图村党支部书记何运新告诉记者。

2007年,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由该村外出经商的乡贤饶富强投资成立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村委会参股,村民自由入股。“公司成立后,我们迅速将村里3000亩零散茶园集约起来,实现规模化种植,并采取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茶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打造马山茶叶品牌。” 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饶富强说,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占地4000多平方米、日消化50000斤茶青的标准制茶厂房,引进广东省首条现代化茶叶标准化加工生产线,推动形成“一村一品”和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

马图村的发展之路,是梅州市不断做大茶叶产业基地,扶持龙头茶叶企业带动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嘉应茶”不断“走出去”,享誉省内外、热销闽粤赣的缩影。

《客都颂丰收》之茗茶飘香:大山出好茶 品质甲天下

丰顺县马图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发展茶叶产业,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产业路、致富路。

如今,沐浴在茶叶产业园政策的东风下,包括马图村在内的梅州“茶区”“茶村”“茶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全市以“嘉应茶”为主导产品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4个,分别为丰顺县茶叶产业园、五华县茶叶产业园、梅江区茶叶产业园、大埔县茶叶产业园。

每年春茶采摘时,韩山茶叶生态产业园内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游客、茶叶爱好者、专家前来赏茶、品茶、试茶。在庆祝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叶精英峰会召开前,更是吸引一批批媒体采风团慕名而来。

《客都颂丰收》之茗茶飘香:大山出好茶 品质甲天下

游客在丰顺韩山茶叶生态产业园体验采茶。

“韩山茶叶生态产业园作为丰顺县茶叶产业园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开垦茶园近4000亩,现已种植约2200亩,确立了‘旅游+农业’和‘文化+农业’的发展模式。”广东天亿实业有限公司是丰顺县茶叶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余强说,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设备已在韩山茶园基地投入使用,全县有24家茶企共计2600亩茶园已落实绿色防控技术,产业园同步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生物位配置技术等,进一步加强生态茶园体系建设。

目前,梅州市茶叶产业园马力全开,丰顺县茶叶产业园正科学规划 “一核”(高山名优茶发展核心区)、“二区”(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古茶树文化旅游融合区)、“一组团”(八村联动茶乡旅游组团)、“八基地”(八个茶旅融合基地)的总体空间布局,打造规模化生态茶园、茶旅融合示范基地;五华县茶叶产业园充分利用“高山云雾出好茶”及富硒、岩韵资源优势,以打造茶叶全产业链为切入点,重点建设“一心三区一园一带”;梅江区茶叶产业园规划“一核两区四组团十基地”的功能布局,重点围绕以西阳镇为中心的有机茶生产核心示范区,助推梅州的乡村振兴发展;大埔县茶叶产业园茶产业已基本形成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营销品牌化、茶旅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

选优育种 打造“嘉应茶”品牌冲出围龙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生产和茶学科技创新之本。梅州市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孕育了大量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和独特的地方茶树品种。“要想种植好的茶树,首先要培育出好的茶苗。”梅州市华顺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建旺说,目前该公司正联手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茶叶品种繁育推广基地。

“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通过技术现场指导和培训、试验等,帮助我们引进和选育优良茶树品种,开发茶叶新产品。目前公司拥有 300 亩茶叶育苗基地,建立了茶树种质资源圃来保存茶树优良新品种,年产量有望达到3000 万株,2018年实现产值4300万元。”谢建旺告诉记者,经过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一年多的合作,华顺农林茶叶品种繁育基地已有丹霞8号、丹霞9号和丹妃等四五十个品种,提高了该公司的育苗效率和种苗品质,拓展种苗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外,为加快特色本土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梅州市农科院从梅江区清凉山、平远锅叾和南台山、兴宁官田、丰顺马图等地特有的茶树资源中选出37个品质特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茶树单株作为新品系,建立无性系苗圃和品比示范园,进行新品种的推广和示范。

除了选育推广优良茶树品种,梅州市还积极打造茶叶品牌,将分散生产的茶农和茶企组织起来,统一品牌、统一标准,注册“嘉应茶”商标,提高梅州茶叶的市场竞争力。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提出要重点打造梅州“嘉应茶”区域品牌,扩大公众对“嘉应茶”的品牌认知,让“嘉应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梅州各地还举行了广东·丰顺高山茶文化节产销对接会、平远县第二届“客家炒绿”茶香节等通过多场茶叶推介活动,展现嘉应茶的魅力。据了解,梅州市将在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全市产业发展规划,依据“大埔县做强、丰顺县做优、五华县做大、梅县区做精、其他县做特”的区域布局,挖掘本土特色;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升茶叶品质,不断提升“嘉应茶”的市场竞争力,让梅州好茶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带动一方百姓脱贫 推动一方经济发展

品牌兴茶,茶兴民富。在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效应的推动下,依靠茶叶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茶农”“茶村”“茶区”比比皆是。

蕉岭县新铺镇黄坑村是猪兜窝茶的发源地,全村200多户人家都靠“茶”吃饭,从事与茶叶相关的工作。村民张燕平有40亩茶园,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上有瘫痪老人,下有孩子要读书,负担重。“村里因地制宜,通过请农业专家入户指导,发放有机肥料,使茶叶产量、质量大幅提高,从而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致富。”黄坑村党总支部组织委员张胜说。

《客都颂丰收》之茗茶飘香:大山出好茶 品质甲天下

蕉岭县新铺镇黄坑村茶田。

几年来,张燕平不仅脱了贫,还购置了选梗、杀青、揉捻、烘干等制茶设备。更让他高兴的是,依靠这片小小的“绿叶”,他家中两个孩子大学毕业了。现在各自都买了房子,还娶了儿媳妇,跟村里其他人一样,赶上了小康生活的步伐。“我的茶一般通过合作社、协会或者自销等方式,销售不成问题,每年收入在10万左右。”张燕平。

“我们以传统的种植茶叶项目为主、立足本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农户签订协议,带领茶农入股获享红利。农户也有自己的茶叶基地,我们主要解决农户销路难的问题,方便本村人在家就业,改变了出门务工的生活,增加他们的劳动收入。” 蕉岭县茶叶协会会长张伟山介绍,猪兜窝茶现已建成茶叶基地900多亩,年产毛茶1.8万斤左右,年产值超过260多万元,可带动全村茶农100余户,茶园种植面积1000余亩。引导农民标准种植、规范管理,辐射带动周边茶农增收致富,猪兜窝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化种植,黄坑茶叶种植一步一步实现产业化发展,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叶”,成为梅州茶业发展的缩影。

(来源:梅州日报;撰文/林丽妙、刘野、吴丽伶、林玉莹;摄影:钟小丰 汪敬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