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科舉第二級:會試

科舉第二級:會試

相比於秀才,舉人的身份大大提高,中舉的考生名字會被納入候補官員名單,具備為官從政的資格。但官有品級的高低,舉人能夠做的大多都是都是一些中下級官吏,比如負責地方教育的學官,或者輔佐地方知縣的縣丞、主薄之類的副職。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被授予去擔任小地方知縣正職。而想要有機會出將入相,成為更高級的官員,舉人們還需要繼續考試。

鄉試結束的第二年春天,舉人們從各自所在省份出發,去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第二級——會試。

會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中央考試。所謂“會試”,就是會集天下人才在一起進行考試。因考試時間一般安排的在三月份,所以也稱“春闈”,又由禮部主持,也稱“禮闈”。會試主考官則由皇帝親自任命,稱為“總裁”。地點則在京城東南方向的貢院中。

明清兩代以北京為首都,從各個省份出發的舉人要在春闈之前趕到北京。在古代,路途不通,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只有車馬行船,而有些家庭貧困的舉人甚至只能徒步進京,速度極慢。因此舉人們耗費在進京趕考路程上的時間經常以月為單位。有些偏遠地區如廣西雲南四川等,距離北京數千公里,道路崎嶇,所用的時間就更長了。比如清光緒年間就有一位四川舉人丁治棠,他從家鄉合川出發到北京參加會試,這一路上就花了47天的時間。

科舉第二級:會試

路途遙遠,加上還要提前趕到北京適應水土、複習備考等,應屆的舉人們幾乎是在鄉試中榜之後,就開始著手準備進京趕考了。一路上,舉人們雖能夠享受沿途官方驛站提供的食宿方便,但也要帶足盤纏,躲避沿途的危險以及保證自身身體健康。所以,儘管能夠進京趕考是一件令人羨慕事情,但其中也有千難萬險,十分不易。

和鄉試的程序一樣,會試也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三月初九,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考生提前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而三場所考試科目——《四書》文和五言八韻詩、《五經》文、策問等也都和鄉試一樣。

會試錄取結果會在考後的四月中旬發佈,錄取榜單張貼在北京貢院的門口。此時正值杏花盛開,所以中試榜單也稱杏榜。榜上有名者稱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則稱“會元”。和鄉試錄取名額相對固定不同,會試錄取名額一般沒有定數,清朝會試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當年錄取了406名貢士;最少的一次則在乾隆五十四年,只錄取了96名。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全國數萬人參加鄉試,數千人進入會試,而這隻有寥寥百十人能夠成為貢士,所以能夠到走到這一步的考生,真可謂是萬里挑一。

錄取名額的稀少意味著科舉落榜大有人在。由於此前已經通過了鄉試,成為舉人,這些會試不中的考生仍是舉人身份,只要他們有心繼續科舉,可以等待三年,再一次進京會試。考生們就這三年復三年的等待中,進行著準備考試和考試的程序。科舉制度是不限年齡的,只要有意願就可以一直參加科舉考試,所以父子同時出現在一個考場的現象很常見。相傳,清代著名的史學家王鳴盛當年就曾和自己的父親一起參加鄉試趕考。王鳴盛考試一路暢通,33歲時赴京趕考,高中進士,做了大官。而他的父親這時卻仍沒能通過鄉試,到了年老需要拄拐的時候,仍堅持參加鄉試。這還不算稀奇,根據記載,在乾隆六十年的會試中,各省上報參加會試的舉人中有122個已經是70歲以上了,而其中80歲、90歲以上,並考完了會試三場的考生就有92個。

在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是實在在的好處。古代以“士、農、工、商”將人們劃分為從上到下四個階層,其中的“士”就是官員。不論自己的家庭原來屬於哪一個階層,只要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成為官員,成為社會階層中地位最高的一種人,這種吸引力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抗拒的。在科舉層級中,成為秀才就已經具有功名,舉人則可以享受官員待遇,到了萬中無一貢士這一階段更是可能直接在朝廷任職,前程似錦。這和我們今天想通過高考、研究生考試而改變人生,獲得成功的想法是一樣的。由此,古人孜孜以求科舉功名就不難理解了。

科舉第二級:會試

科舉吸引了古代無數學子為之努力奮鬥,榜上有名自然是欣喜若狂,榜上無名難免黯然神傷。古代“獨佔鰲頭”指的是科舉的狀元。鰲指的是皇宮殿門前臺階上的鰲魚浮雕。每一次科舉結束後,榜上有名者會由皇帝親自在召見,而狀元站立的位置正好就在鰲魚浮雕的頭部。我們今天也常用“獨佔鰲頭”指考試的第一名。至於考試失利的人,我們則會用“名落孫山”來形容。

這是一則典故,記載在南宋文人范公偁的《過庭錄》中。說的是宋代,有一個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幽默,很善於說笑話,所以有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進京趕考。等放榜的時候發現,孫山的名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鄉的兒子,卻無緣榜單,只能失意而回。不久,孫山先一步回到家鄉,同鄉便趕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唸出兩句詩來:“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解名,就是錄取榜單的名次,詩句的意思是“錄取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於是“名落孫山”從此就成為考試失利的一種委婉說法。

科舉第二級:會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