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長城,是個防禦工程嗎?

傳統觀念總是說,秦始皇修長城,就是為了防禦北方的匈奴。

長城,是個防禦工程嗎?

長城

可是到了在今天,再細看秦始皇的萬里長城時,就會萌生兩個疑問,第一個疑問,是秦直道修得很奇怪,一條寬闊的大道,直挺挺的,就連接在長城後面,還一直延伸到帝國的首都咸陽。雖然秦軍自己用起來方便,可如果匈奴的騎兵,一旦突破了長城防線後,匈奴人完全可以沿著秦直道,很方便的衝到到秦國的首都城下,秦國人又不傻,可為什麼會把秦直道給修成這樣?

這第二個疑問,就是秦長城的長度。如果要防禦匈奴的騎兵,那隻要在平原地區,或者是山區的通道位置,修建些必須的城牆就可以了。可秦始皇為什麼要讓長城綿延不絕,就連在大山大嶺的地區,秦始皇也一定要修上長城,這不是浪費嗎?

要弄明白這兩件事情,還先得從匈奴說起。

在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匈奴人的生活,一直都過得很滋潤。

在當時,中原所有的大國,都沒有把匈奴人,視為真正的敵人或是對手。就是那些北靠匈奴,屢遭到匈奴入侵的燕、趙等國家,也還把軍事和外交的重點,放在同族的中原國家上。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和匈奴人作戰,目的只是保護糧食和財物,可是中原的同族國家作戰,打的卻是國家的生死存亡。

所以,當燕國人在修長城時,率先修築的,就是南邊的長城。等國家的安全形勢改善了,再騰出手來的,修築的北面,抵禦匈奴的長城。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迫於秦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當時的中原諸國,眼睜睜的看著大半個富裕的河套地區,都逐步淪入匈奴人手中。於是,匈奴人活得更加幸福了。

接下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原,匈奴人的生存環境,立即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此時的秦始皇,開始有計劃的,逐個肅清帝國邊境上的隱患。

秦帝國的西相對安全,秦國是解決了西面的隱患後,才開始橫掃六國的。秦帝國的東面是大海,秦始皇派了一個姓徐的,鬼鬼祟祟的道士,帶著一般小孩,去幫自己求仙,然後,就悄無消息了。而秦帝國的南邊是南越,秦始皇派了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去平定嶺南,戰局對秦國很有利。

剩下的,就是北方的匈奴了。

此時,在北方的匈奴,還不能構成對秦帝國的真正威脅,把遊牧民族的軍事行動,說成是對帝國的騷擾,可能更確切一些。

來自北方的匈奴,要對中原王朝形成的真正威脅,還要等到秦始皇死後十年以後,到了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才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

面對匈奴不停的騷擾,秦始皇深感憤怒,作為一個準備千秋萬載,永統帝國的君 王, 在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上去迎擊匈奴。

長城,是個防禦工程嗎?

秦始皇

這三十萬精銳的秦國部隊,可不是吃素的,秦軍的戰況,在初期成效明顯,大軍渡過了黃河,佔據了陽山,還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接下來,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到陰山地區,在大軍新佔領的土地上,秦國一共設置了三十四新的郡縣。為充實這些郡縣的人口,秦帝國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

接然後,居然就沒有然後了。在隨後的時光裡,蒙恬和他率領的三十萬大軍,竟然陷入了碌碌無為的境地。後世的史書中,對這段無聊的過往,只留下一句記述:暴師於野十餘載。翻譯成現代的大白話,是說此後,蒙恬的大軍在漠北大地,勤奮的晃盪了十多年,可就是徒勞無功。

真是沒辦法,匈奴人以騎兵為主,奉行的戰法,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可憐的中原步兵(騎兵只佔少數),他們可以打贏對匈奴的每一次會戰,可就是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殲敵。

這也怪不得蒙恬,此時的中原人,還需要再等等,要等到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天才將領橫空出世以後,才能實現對遊牧民族的完美打擊。此時無計可施的蒙恬,就只能帶著大軍,繼續“暴師於野”。

這也是前面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修秦直道時,根本不考慮匈奴騎兵的反擊,因為秦軍根本看不起匈奴軍,在秦始皇眼中,匈奴兵龜縮得像陰溝裡的老鼠一樣,按照無論秦直道怎麼修,就是把大路直接給鋪到草原上,匈奴人也不敢“南下牧馬”。

二、

牛叉歸牛叉,而嚴酷的事實,是秦帝國單純依靠軍事,無法取得對匈奴的徹底勝利。難道,事情就只能這樣算了?

當然不是,因為秦帝國還遠不止這點本身,經過調查和分析後,秦人終於發現:即使是遊牧民族,尤其是強大的匈奴騎兵,也要依靠農業的供養。

這是因為,在夏、秋季節的時候,遊牧民族的確可以依靠畜牧業,靠擠牛奶、吃公羊,活得很瀟灑。但是,在冬、春之季,如果沒有農業的糧食補充,遊牧生活就會變得異常艱難,完全靠宰殺羸弱的動物度日。若再不湊巧,遇到了嚴酷的冬天,當牲畜大量死亡以後,對畜牧業來說,此時若還沒有農業的支持,那就是滅頂之災了。

農業,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可若畜牧業的發展,很難脫離農業。若真的脫離的農業的支持,在同樣面積的草場,可維持的遊牧人口數量,會大幅減少。

明白這個道理後,秦始皇開始修長城了。

長城,是個防禦工程嗎?

秦長城

此時秦帝國的新長城,和原先的燕趙長城相比,模樣雖然差不多,但長度卻大為延伸,無論高山,還是深谷,統統都被長城連為一體。連綿不絕的長城,徹底斷絕了,匈奴和秦國間的任何交流。

秦長城不僅是一條連續、完整的軍事分界線,而且這條分界線,還徹底隔斷了農業和遊牧的民間商業和走私。此時的秦長城,已經不是燕趙長城時,單純的軍事防禦功和警報功能。

秦長城建成以後,所以農業區域生產的糧食,只要沒有秦帝國的官方許可,一粒糧食,也不會流落到遊牧地區。

既然在軍事上,解決不了匈奴問題,那就通過經濟限制,來加以實現。

三、

很多人只看到了長城的防禦作用,認為長城代表的,是一種消極防守,但是,只要切換到經濟的視角,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在長城的背面,還隱藏著一個強大的經濟攻勢。

長城的真實含義是替代,通過糧食來替代戰爭。秦始皇在陷入僵持,軍事上無法勝利的時候,轉為通過經濟手段,對遊牧民族加以打擊和限制。

長城不僅是個軍事設施,同時也是經濟施壓的推手,戰爭的延續和替代,而這個替代原理,也重新定義了,秦長城的作用和意義。

秦始皇的長城,本身就是進攻的武器,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秦始皇,居然還是個懂經濟的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