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不知從何時起,炒鞋成為了繼比特幣、區塊鏈之後的另一大“爆炒”話題,網絡上層出不窮的某某95後大學生憑藉著炒鞋實現了經濟獨立,某年輕小夥用父母給的100萬首付款投入到炒鞋圈,經過一年狂賺500萬,為很多年輕人甚至學生營造出了一種盛世一般的球鞋神話。真的是這樣嗎?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首先我們先看一張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下發的《警惕“炒鞋”熱潮防範金融風險》為主題的一份金融簡報,明確提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提醒各機構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其實防範此類風險。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 球鞋暴利引發“牛市盛況”

一雙看似不起眼的運動鞋為何能引起中國人民銀行如此重視,甚至連央視都在開始對此事進行獨家報道,可見如今的球鞋市場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你買我賣的簡單交易了。

有數據顯示,國內目前最大的球鞋交易軟件毒APP,在今年5月份的球鞋交易價格上的漲幅就超過了100%,甚至有各別熱賣鞋款漲幅高達430%。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除此之外,2018年Nike推出了與OFF-WHITE聯名款的Air Jordan 1,一時間經過廠商的營銷以及球鞋販子們的爆炒,使其相較於發售價溢價率高達2110.5%,讓一雙原本售價僅一兩千的球鞋瞬間成為炙手可熱的奢侈品。

綜上所述,球鞋市場能呈現出一種火熱的盛況,無非就是曾經球鞋只是在小部分群體裡流通的小眾產品,即便是品牌方聯合某明顯的聯名限量款也只會在SNEAKER圈子裡流行,並不會出現暴漲或暴跌的情況。而如今品牌為了能擴大影響力並獲得更多的利潤,通過飢餓營銷,私下與鞋販黃牛進行倒賣,由此出現了投機的現象。(你們已經多久沒在官網搶到過鞋了?)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隨著大量資本的介入,球鞋市場逐漸被包裝成一種市場潮品,再通過與各大明星代言,球鞋逐漸成為了一種能夠彰顯潮流、時尚的裝飾品,隨之價格也被逐漸抬高,彷彿只有穿上一雙Air Jordan 1才能成為時尚潮人。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Travis Scott X Air Jordan 6已被瘋炒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球鞋被熱潮同時,盲目跟風的末端消費者成為了本次炒作的犧牲品。殊不知所謂的個性、時尚無非就是品牌和一些充值媒體刻意營造出來的。甚至很多買了球鞋的消費者根本不知道什麼是OFF-WHITE,也不知道是Travis Scott是誰,只知道這雙鞋好看好貴,那一定沖沖衝。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 泡沫破裂 資本撤出 時尚個性將不復存在

相信不少買了Jordan 1 OG或者Travis Scott X Air Jordan 6消費者都是為了個性、彰顯時尚。但一定要認清,這裡的個性是短期性的。首先球鞋不適合長久保存,其次所謂的時尚只是品牌刻意營造出來的,其中的泡沫是巨大的,一旦資本撤,出泡沫破裂,所謂的個性也就會大打折扣。試想一下暴漲到3000塊的球鞋暴跌到低於原價的場景吧。

近幾年國內出現了許許多多“炒爺”,從前幾年的炒房、炒幣,再到最近的炒鞋,其實我們不難分析出,相比於前兩項,炒球鞋的門檻是最低的,前期只需要很少的啟動資金,等市場需求量擴大,在加價賣出,後續再有人來接盤,接盤的人再賣個下一個接盤的人,週而復始,大家都抱著只要我不是最後一個接盤的人就行的想法,球鞋市場就成為了炒作的重災區。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Air Jordan 1 OG黑曜石配色價格翻番

看看前不久發佈的Air Jordan 1黑曜石配色,比起黑紅、白紅這樣的元年配色,黑曜石不具備任何歷史性和故事性,但球鞋還未開售就已經在第三方平臺加價預售,隨後官網放貨後更是價格翻番,黃金碼已經炒到了3000+,要知道這僅僅是一雙1299元,並且沒有任何科技的Air Jordan 1。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如今的炒鞋已經進入了一種病態,無論球鞋是什麼,炒了再說。

  • 鞋市崩盤遲早的事

前不久B站有位知名的球鞋up主Z哥在視頻裡大膽預言,如今的球鞋市場已經到達了崩潰的邊緣,並從金融學的角度為大家分析了其中的緣由。其實我個人也十分贊同他的觀點,作為一名從10年入坑的球鞋愛好者而言,我是眼看著球鞋從低谷逐漸走向如今的“病態”。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球鞋up主Z哥談論炒鞋亂象(圖片來自於CCTV)

說白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炒作行為無處不在,小一點的炒大蒜、炒綠豆、炒核桃、大一點的炒房、炒地、炒股票,我並不否認這一類的炒作,畢竟的的確確有些人是靠這些發了家,並且實現了一夜暴富。

但迴歸理智之後還是要看清這裡面的本質,有些能炒有些不能炒,就好比炒股票國家是可以通過銀監會進行監控,不會出現暴漲或暴跌的現象,然而球鞋則不同,沒有一個監控部門的監管,就很容易出現如今的鞋市病態。看看幾年前炒大蒜,炒核桃的人如今過得還好嗎?


瘋狂炒鞋的背後 其實就是一場“割韭菜”的資本遊戲

作為一名球鞋愛好者,也同樣是一名消費者,也勸大家理智看待,如今各大運動品牌為了提高品牌影響力會刻意為他們的產品貼標籤,總是會不經意的誤導消費者穿Air Jordan 1 OG的就比穿Mid優越。其實它們都是一樣的磨具,一樣的材質,一樣的氣墊,區別只是高幫和中幫而已,千萬不要隨便聽信品牌和充值媒體的誤導。

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週期性,就像股票有熊市就必定有牛市,球鞋也是一樣,在資本家炒作的同時,最後買單的往往是最普通的消費者或剛入局的炒鞋者。對資本家而言,他們並不看中球鞋是否有故事有科技,他們只在乎什麼時候割這茬“韭菜”。

最後奉勸各位SNEAKER以及各位喜歡球鞋的年輕朋友,球鞋雖好,切勿盲目跟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