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哪位历史人物让毛泽东发出“再读此传,为之神往”的评价?

lianzichen


毛主席读《南史.陈庆之传》,圈点满幅,更加批注道:“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硃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义兴郡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土南北朝时代南朝梁武将,优秀的军事家,杰出的指挥官,一生征战胜多负少,尤其擅长以弱克强。著名的护元颢还北之役,使白袍将军之名从此威扬天下。


本非将种,自有梦想

公元502年,正值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在推翻东昏侯暴政的一年之后,南齐宗室萧衍在建康接受了齐和帝的禅让,改国号为梁。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时的陈庆之,只有18岁,出身平凡,也没有出众的弓马武艺(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但凭着俭朴低调的为人处事,以及陪领导下棋的经历(萧衍酷爱围棋,且喜欢通宵对弈,只有陈庆之每叫必到),得到梁武帝萧衍的信任,先是被任命为主书(管理文书的文职,等同秘书),后来又授奉朝请(闲散文职,有资格参与朝会)。

按理来说,这本应是高俅那样的投机者成功发迹的故事,这样清闲富贵的生活,已是多少布衣梦中的巅峰,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相信都可以让人感到心满意足。(不管你们满不满足,反正换了我肯定是非常地满足哈。)

但陈庆之却并不这样想,出人意表地,他散尽家财,挑选并招募优秀江淮子弟以及流落到南朝的强壮北人入伍,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与他们一起征战沙场,为国效力。(朝臣私结军伍还不受猜忌,这得和皇帝有多铁啊……)

文官陈庆之就这样一直坚持着梦想,直到他41岁的那一年。

图一:网上找到的古装帅哥图,但衣着服饰不是那个年代的说……


中年为将,自显锋芒

南北朝是一部纷乱的历史,双方的宗室、将领互相倾轧、背叛、投靠,南北之间的往来总是那样的热闹。

1. 普通六年(525年)正月

41岁的陈庆之终于迎来了第一次领兵出征的机会,准确地说,是当保镖。

北魏宗室,徐州刺史元法僧发动叛乱失败,在彭城向南梁投降,梁武帝按照对方要求,以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梁军前去接应。

任务完成回师之后,陈庆之马不停蹄,接着担任宣猛将军,率领2,000梁军,由文德主帅,送豫章王萧综(东昏侯萧宝卷的遗腹子)进入徐州,兵锋直向北方。

同年五月,北魏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军20,000前来迎战。元延明派遣魏将丘大千先修筑营垒,意图拒梁军于国门之外。陈庆之领梁军向营垒进逼,只用了一通鼓的时间就将魏军击溃。

六月,徐州的头号人物萧综和梁话、淮阴苗文宠一行三人,乘夜离开梁军,投降北魏。天亮后,梁军发现萧综等人的房门始终紧闭,正在惊疑不定时,听见魏军在城外叫阵:“汝豫章王昨夜已来,在我军中,汝尚何为!”梁军搜查全城,发现萧综确实失踪,于是军心大乱。

魏军乘势入城,梁军迅速溃散,紧接就是一场追击战,魏军从彭城一直打到宿豫,干掉了七成以上的梁军,并重新夺取了之前被攻占的城池。

这是一场惨烈的失败,但败者中并没有陈庆之。

他当机立断,“斩关夜退”(我的理解是梁军一整天都在彭城内搜索萧综,直到夜晚,陈庆之预感次日魏军将发起攻城,于是在全军混乱的情况下,带领本部2,000人马向南突围),所辖的部队全部生还。

(存疑:因为徐州是两国交界,南北战线的焦点,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结合梁军的战损情况,判断梁军数量应当在8,000至10,000人左右,陈庆之本部人马的数量为2,000,护送豫章王入徐后与主帅文德以及徐州守军会师,向北方摆出攻势。)

这场战斗,掺杂了政治因素在内,双方的宗室都因为内部斗争,出现了叛逃情况。陈庆之在这种风云突变,诡谲莫测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迅速作出正确反应,已经证明了他是一名合格的将才。

不过,也有可能是他长期围棋鏖战,打磨出来的功夫。以战为棋,不亦快哉。


2. 普通七年(526年)

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陈庆之为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李长钧筑两城以拒之,陈庆之攻拔两城。十一月,李宪力屈而降,陈庆之入据其城。此次作战后,陈庆之转为东宫直阁(即直阁将军,是值守皇宫的武官),赐爵关中侯。

这里的两城,应当理解为与寿春成犄角相望的两座兵寨,或指月城(城门外所筑用以屏蔽城门的半圆形小城),翼城等,而不是真正的城池。因为古代筑城耗费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夯土需要时间干燥,加上天气和季节的影响,不是年内就可以筑成两座城的。后面亦同。

图二:其实我认为更大可能是两座独立的兵寨

3. 大通元年(527年)

陈庆之与领军曹仲宗进攻涡阳(今安徽蒙城),。北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150,000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40里。陈庆之欲前往迎战,但韦放认为:“敌人的前锋部队必然是精锐部队,如果和他们战斗中胜利,也不足以成为功绩,相反,如果战斗失利的话必然给我军士气造成不利影响,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以逸待劳,不如别去攻击”。

陈庆之却说:“魏人从远方而来。现在已经疲惫不堪。他们离我军那么远,必定对我军不会有疑心,趁他们队伍还未整齐,人员还没聚集,应当挫其锐气,出其不意,没有不胜利的理由,况且我听说敌人的营寨附近,树林非常的茂盛,所以他们一定不会夜出,各位如果存在顾虑,那就让我独自领兵攻打他们吧。”

于是,首战告捷。

陈庆之以200骑兵趁夜色突袭初到战场的敌军前锋部队(如果史书描写魏军150,000人没有夸大,那么按五军划分,其前军的数量约为2,000~3,000人),是很有可能达到“击破”的效果的。因为没有记载魏军伤亡情况,所以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次通过破坏营防、焚烧辎重或军械为主要手段,来打击敌军士气的临时行动。

结果如陈庆之所愿,魏人震恐。

图三:陈庆之的200骑具备短距突击力,很有可能是具甲骑兵

接下来是持续一年的枯燥的拉锯战,陈庆之和诸将占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双方交手上百次,彼此都很疲劳(师老气衰)。北魏援兵又想要筑垒于梁军后面。曹仲宗等唯恐腹背受敌,打算撤军。陈庆之立节仗于军门说:“我们来到这里,已经过了一年了。耗费的军粮兵器巨大。士兵们没有战意,都想着退兵,怎么是为了功名?只是为了聚集在一起抢劫而已。我听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需要等到敌人聚集到一起然后与之战斗。你们想要班师,我另有密诏,你们想要班师违反密诏的话,便依据密诏处罚。”曹仲宗听从。

图四:只找到汉节,作为节杖的示例图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陈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其余九城,兵甲犹盛。乃排列俘馘(通常指敌人的左耳,作为战功统计;这里应指逐赶战俘作为冲锋的炮灰部队),鼓噪而攻,遂大奔溃,梁军乘势追击,大败魏军,俘斩甚众,涡水为之断流,又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

图五:钳马(用器具包住马口)衔枚是古代夜袭的要求,发声者死,枚失落者死

涡阳之役,是陈庆之的首场胜利,意义重大。其中两次夜袭,体现出陈庆之鲜明的作战特点:善于使用少量精兵,在敌人意识松懈时(比如夜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敌人防御阵地或营垒,并且通过战略转进等方法,将战果扩大。


觖望风云,自绽芳华

大通二年(528年)四月,由于北魏权臣尔朱荣发动了河阴之变(一场针对皇族和朝臣的血腥屠杀,从此掌握北魏权柄),北海王元颢投降南梁,央求南梁帮助他拨乱反正。梁武帝接纳了他,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飚勇将军,领7,000人马,送元颢还北。

大通三年(529年)四月,元颢到了涣水,即皇帝位,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都是不要钱的官职,目的在于绑定陈庆之和他的军队,顺便让自己的帝位稳固一些),军队从铚县开拔,到达睢阳。魏军守将丘大千率70,000军队(此处数量可疑),分筑九城以相拒。陈庆之从早晨开始发起攻击,一直打到下午(自旦至申),攻克了三个营垒,丘大千投降。

当时北魏的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羽林庶子20,000人赶来救援梁地和宋地,屯据在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这座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令部队在水面筑垒(对此理解为在护城河建造跨河两岸的大型塔楼),攻陷城池,全歼魏军,生擒元晖业。梁军直趋大梁,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

元颢非常高兴,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众而西。

又有北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70,000人(此处数量可疑),据守荥阳(今属河南)抵御元颢。魏兵精锐强悍,荥阳城险要牢固,陈庆之未能攻下。时魏将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领夏州步骑9,000,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骑10,000,据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

这时荥阳还没攻下,梁军将士都感到恐慌,陈庆之解下马鞍喂马,对将士们说:“我们到这里以来,屠城略地,实在不少;你们杀了无数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与我们都是仇敌。我们只有7千人,敌人有30余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理当不会让我们生存。我们不能和敌人的骑兵在平原上交锋,应该攻破他们的城垒,各位别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战场。”,

(存疑:这不可能是陈庆之的原话,因为战场上全部敌人:荥阳守军加各路到场的援军,总数尚不足100,000,而且当时北魏正集中力量平定各地内乱,去年八月尔朱荣镇压葛荣领导的河北起义刚结束,现在正在镇压流民;而元天穆还在山东那里对付邢杲那支“逾十万”的义军,洛阳等腹心地带空虚,前来应战的各路人马又组织仓促,300,000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夸张,也不可能出自陈庆之的口中。)

战斗在动员之后打响,只用一次击鼓,梁军中的壮士: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湣便首先登上城墙,荥阳终于被胜利拿下。不久,魏军围城,陈庆之率骑兵3,000背城而战,再次击破敌军,鲁安在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都单骑逃跑。

攻占荥阳,是梁军首次出现大量伤亡的一场硬仗,计有500人战死,为此梁军“俘杨昱,杀其属下37将,生刳其心而食”,以告慰袍泽英灵。

陈庆之收缴了大量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不可胜计),进赴虎牢,尔朱世隆弃城逃走。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恐惧,出奔并州。北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领群臣备下法驾,迎接元颢入洛阳宫。

元颢“龙颜大悦”,改元大赦,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这是对陈庆之的第三次绑定,如果北魏局势未明朗,食邑肯定没希望;如果大局已定,陈庆之也不可能留在北魏作贰臣)。

这时,北魏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这是个猛人)与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军40,000杀来,攻陷大梁后,分遣王老生、费穆带兵20,000,占据虎牢,派遣刁宣、刁双进入梁、宋地界,陈庆之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只带着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梁武帝听到捷报,再赐手诏给予嘉勉。

至此,从铚县出发直到洛阳,历时140天,平32城,47战,陈庆之所向披靡。因为麾下军士全体穿着白袍,所以有洛阳童谣传唱:“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元颢据守洛阳的这段时间,也是南北联军蜜月期结束,开始出现裂痕的时候。据说元颢终日沉迷酒色,并纵北魏兵大掠洛阳,对南梁军则处处猜忌提防。

于是,65天之后,北魏将尔朱荣、尔朱世隆、元天穆、尔朱兆等众号称百万,挟持着魏孝庄帝元子攸(尔朱荣拥立的傀儡皇帝,后被绞杀)来攻洛阳,陈庆之为争取战略主动,渡过黄河驻守北中郎城(今山东莱州境内),双方在三天之内共进行了11场战斗,梁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之前所得城池全部失守。

因为魏军损失也不少,而且当时天气炎热,尔朱荣也有心先撤退整顿,这时有个善观天象的人叫刘灵助,他对尔朱荣信誓旦旦地说:“不出十日,河南大定。”

尔朱荣于是坚定了信心,与元颢再次会战于河桥。元颢大败,于大通三年七月廿一日(529年8月11日)逃亡到临颍时被擒杀,洛阳重新归入北魏势力。

此时在北魏,梁军已经没有继续战斗的理由。陈庆之率领残余骑步兵结阵向东撤离,正逢嵩山附近河流水位上涨,被尔朱荣亲自追击而至,南梁军最终“死散略尽”。

陈庆之于乱军中逃出生天,剃去须发,化妆为僧人,潜行至豫州,有本地人程道雍等将他偷偷地送出汝阴。回到南梁后,梁武帝仍然因为他的战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邑一千五百户。

还北之役是由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串连而起,在外无援军,内有猪队友的情况下,7,000白袍军越战越少,最终导致失败。

陈庆之的指挥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南梁的政治策略和元颢个人。

一方面,梁武帝希望以有限投入获取最大收益,并不想倾一国之力压注在元颢身上;

另一方面,陈庆之虽利用北魏内部矛盾的时机成功地“乘虚陷荥阳”,但由于元颢在北魏的政治基础太过薄弱,才能和情商也太低,既没有去试图争取尔朱荣麾下的势力重新选择站队(元天穆等都是北魏宗室),又没有过人的胸怀将依附自己的胡羌势力整合,统一交由陈庆之指挥,使得数量有限的白袍军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反扑浪潮,无法补充兵员,导致后续乏力,难以为继,终于倒在回家的路上。


扬名竹帛,自远槽枥

虽然护元颢还北以失败告终,但陈庆之的个人胜利还在继续。

陈庆之任北兖州刺史时,有个名叫强的和尚自称皇帝,土豪蔡伯龙起兵响应,人数约有三万,攻陷了徐州北部,济阴(今山东菏泽境)太守杨起文弃城逃跑,钟离(今安徽凤阳境)太守单希宝被乱军杀害,结果被陈庆之奉诏,在12天内讨平,蔡伯龙、僧强被斩,首级被传四方。

中大通二年,梁武帝任命陈庆之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陈庆之包围悬瓠(今河南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此后又免除了义阳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大同二年(536年),东魏(北魏于534年分裂为两魏)派遣侯景,率领70,000人攻打楚州,并乘胜进军淮上,还写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急忙派湘潭侯萧退、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前去增援,援军赶到黎浆时接到消息,陈庆之已经击破东魏部队,侯景抛弃辎重,冒着大雪逃走,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进号仁威将军。

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州民李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赐鼓吹一部,谥号“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他会丧。陈庆之的长子陈昭袭封他的职位。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硃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 萧武帝萧衍因涡阳之役,勉励陈庆之的原话。

图六:南北朝,南梁时期地图


最后是彩蛋:白袍军中一蛟龙

528年,有一位叫杨忠的勇士,随北海王元颢一起投奔南梁,并加入陈庆之的军队。在参与元颢还北之役后,留在北方,成为西魏宇文泰麾下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魁伟雄壮,巨力过人,曾空手搏虎,并力拔虎舌(《周书》: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

他的儿子就是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的隋文帝杨坚。

由此可以想见,在陈庆之任朝廷散官的这段时间内,许多勇猛能战之士集聚在他身边,并最终成立了一支机动力强,服从性高,敢打硬仗,百战百胜的军队。

一支7,000人就敢打遍半个中原,最终如流星坠散,只成就一人英名的铁军。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补遗:

由于那个时代南北政权长期对擂,王朝走马灯似地更替不休,不同史书因政治宣传需要,记载的内容出入极大,导致史学界至今对陈庆之的战绩都保持争议。

然而,陈庆之的善战是不争的事实,他在各次大小战役中表现出的能攻擅守,善于以少胜多的卓越能力,相信不会有人持有异议。

本文着重讲述陈庆之的精彩战例,史书中如存在有过于不靠谱的兵员数字,见仁见智,由读者朋友自行判断真伪。其他部分如有错误,还请各位读者朋友给予指正。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见仁见智,欢迎交流,我是夜未央】


万里长空夜未央


1969年,76岁的毛泽东在湖北武昌。是日晚,白露横江,月白风轻,毛在一本书上又圈又点。心潮澎湃之余,奋笔疾书:“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毛泽东究竟读得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原来是《南史·陈庆之传》。毛泽东对书中将领陈庆之情有独钟,一读再读,在书中又圈又画,到处划着重线,并做了许多批注。

问题已经回答完毕,对于《南史-陈庆之传》不再累述。倒想借此机会重点谈谈毛泽东。

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毛泽东。他通读史书,知识渊博。

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历朝历代的英雄更是层出不穷。 如果纵论五千年华夏文明和历史变迁,到毛泽东逝世为止,数历史英雄人物,还是当属伟大领袖毛泽东!且前无古人。 毛泽东主席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史学家、读书家、书法家、诗人。 仅这些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尊敬的称谓,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到毛主席离开我们为止,独此一人!在世界人类历史长河中,照样也是无人能及!

1、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财富,同样也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信仰和灵魂。

2、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他指挥的远远超越了教科书水平的精彩战役,数不胜数。比如一场经典战役“四渡赤水”,毛、蒋双方战略谋划水平,高低立现。毛泽东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导演了四渡赤水这一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到陕北建立红色政权,运用调虎离山,声东击西,金蝉蜕壳,走为上策等等战略战术,令蒋介石、李宗仁、胡宗南这些国民党党首晕头转向。毛泽东主席的军事奇才,让所有交战的敌人闻风丧胆、望尘莫及。解放初期毛主席坐镇指挥的“三大战役”,更是如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瞬间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出兵朝鲜同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一决雌雄,让美国佬首尝败绩,俯首称臣。

3、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无人能及:毛泽东的幽默随和、远见卓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让中国几代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连政治倾向迥然不同的国民党和外国人也被征服。

4、毛主席的历史知识冠绝古今: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史料、人文风情、历史故事,一一通晓,可以信手拈来。

5、毛泽东主席的诗词:磅礴大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6、毛泽东主席的书法:行云流水,气势如虹,独树一帜,独成一派。 毛主席的英雄事迹,太多太多,时间关系,只能概括描述一点点一点点。


华海影视工作室


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酷爱读书,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毛主席每天都会给自己留出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是他一生的习惯,中国的《二十四史》在毛主席手中被翻得滚瓜烂熟,仅《资治通鉴》就前前后后读了17遍,而题目中所提到的“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就是毛主席在阅读《南史·陈庆之传》时发出的感慨。

陈庆之又是何人?能让一代伟人毛主席发出如此的感慨,他又做过哪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得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号,下面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下这位南北朝传奇名将。

陈庆之的从军之路

陈庆之出生在南朝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按照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像陈庆之这样的寒门子弟是压根没有出头的机会的,好在在他之前出了个宋武帝刘裕,刘裕虽自称是汉楚王刘交之后,但无从可考,就算是真的,到了他这一代,也已经过去了500多年,刘裕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街头小混混”,但刘裕代晋称帝后,也宣告了普通人也能一睹王谢堂前燕的风采。

陈庆之参加部队的年龄还是比较早的,在他十七岁的那年,他就跟随了后来的梁武帝萧衍,萧衍称帝后,陈庆之也被封为将军,但此时的陈庆之并没有得到重用,一则是他的年纪小,二则他之前实在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战功。

在朝中安稳的度过了十年,这十年中,他循规蹈矩的上朝,勤勤恳恳的做事,显然一副“庸吏”的模样,让萧衍都误以为他没有什么特殊的才华。

一身白袍,浑身是胆

此时与梁朝对立的是北魏,不过此时北魏已经到了末期,朝政大权已经旁落到军阀尔朱荣的手里,北魏贵族元灏不不甘心祖宗的江山就此改姓,又苦于自身没有实力,于是他干脆跑到了建康,哭爹求娘的恳请萧衍为他做主。

可惜此时的梁武帝痴迷于佛教,至于北魏的内乱也没放在心上,但中国人自古就讲究面子,别人来求救了,一口回绝双方脸面都不好看,因此梁武帝就很敷衍的答应了元灏,派出了可有可无的陈庆之为将,带着7000人就开始了北伐。

只是让梁武帝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无心插柳,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一直默默无闻的陈庆之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他带领的7000南军,从淮南渡过淮河,以宿州符离为起点,攻荥阳,陷睢阳,对北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只见陈庆之身着一身白袍,每次冲锋必身先士卒,7000南军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北军丢盔弃甲,陈庆之一路向西,连续攻下32座城池,最终兵临洛阳城下,洛阳守军早就被天神下凡的陈庆之吓破了胆,还没攻城,洛阳城上就高挂白旗,曾经的中原王朝的首都就这样被陈庆之不费吹灰之力拿下。



后方不稳,功败垂成

短暂的繁华过后,洛阳失守的消息传到邺城,尔朱荣也醒过了神,他亲自率领50万大军出征,誓要夺回这座千年古都。此时的洛阳城内,陈庆之已经扶元灏称帝,但自知兵微将寡的他,决定北渡黄河,扎下营寨,准备与洛阳形成掎角之势。

但此时的元灏却耍了坏心眼,他怕自己将来控制不住陈庆之,他先陈一步,派使者前往建康报喜不报忧,希望梁武帝不要再派兵前来,目的是怕胜利的果实落入南梁之手。

梁武帝信以为真,面对陈庆之的求救他不闻不问,陈庆之在重重包围之下,最终寡不敌众,被尔朱荣赶出了中原,陈庆之被迫化妆成了一个和尚,这才躲过了层层关卡,最终得以逃回江南。

陈庆之以7000部队深入敌境,前有敌军,后无粮草保障,用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其作战风格大有霍去病的遗风,只可惜梁武帝并非是汉武帝。毛主席在阅读陈庆之传的时候,除了对史学家描写的生动画面而动容,也对陈庆之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的壮举而神往吧。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毛主席,是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诗人、革命家、政治家,他一生喜欢读书,除了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书外,毛主席也喜欢看我国的古典文学、历史书籍。毛主席在读《南史》时,在读完陈庆之传后发出“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白袍将军陈庆之:

陈庆之,今江苏宜兴人,南梁著名将领。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民心、军心的儒将。陈庆之出身贫寒,少为梁武帝萧衍的随从,很受其信任,在萧衍称帝后被封为主书,后中年领军,被封为武威将军、宣猛将军等职,带兵有方。梁大通元年,与领军将军曹仲宗、寻阳太守韦放会攻北魏涡阳。

仅率麾下200骑奔袭,破其前锋,旋引还,与诸将连营而进,与魏军相持,魏军筑13垒,陈庆之领兵夜袭,陷其4垒,迫魏将投降。大通二年十月,为飙勇将军,奉命护送降梁的北海王元颢北还。次年四月,乘虚北上,击败佣兵7万的魏将丘大千,旋于考城大败魏将元晖业2万人。五月,又引兵西进,连拔荥阳、虎牢二城,护送元颢入洛阳。



陈庆之以数千之众,取32城,威震中原,后因魏军重兵进攻,遭惨败,逃回江南。中通二年,领兵攻魏,连败魏三刺史。大同二年。破东野将军侯景,进号仁威将军。大同五年,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谥号“武”。


司马长史


能让雄才大略的毛主席都为之赞叹的人物是南北朝的白袍将军陈庆之。

但白袍将军的一生虽然征战无数,终究没有把处于乱世南北朝的中国给统一。而毛主席英明神武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末年,一生指挥大大小小战役无数,在有生之年率领我党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长达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外国军队从此再未踏上中国半步。

毛主席在长达几十年生涯中,曾多次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1950年当联合国军的炮火穿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落到中国东北境内,宣称是误炸。当时中国国内一穷二白,被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搬空了重要的工厂设施和大量的黄金储备,而唯一有工业基础的就是东北三省。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毛主席力排众议做出抗美援朝的伟大决定,成功迫使世界两强之一的美国在朝鲜签下停战协议书。

1956年为了抵制美苏两大国的核讹诈,全球军事装备竞赛的加速,毛主席提出了要花12年搞出中国的核弹、导弹、卫星,这就是著名的两弹一星工程。面对在苏联专家的撤离的情况下,中国在1960年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正是由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在中国当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成功完成了两弹一星工程,为后来改革开放打下了安全和平的基础。


陆弃


令毛泽东主席都如此欣赏的人自然是超群绝伦的人物,他就是南朝著名的白袍将军——陈庆之。

首先,中国人对于羽扇纶巾的儒将,总是有所偏爱

例如苏轼称赞周公瑾,后世的人喜欢诸葛亮,都体现出这样一种偏好,而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不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儒将式的人物吗。

其次,在这个宇宙中凡是完美的事务就会趋于崩溃,所以要想在某方面做到完美是很困难的,正因如此,人们才对于完美总是趋之若鹜

例如,乒乓大魔王张怡宁豪取两个大满贯就令人印象超级深刻。放到军事领域也一样,说起三国演义人们定然先想起赵云,无他,常胜而已。陈庆之同样是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而且每次作战总是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以少胜多,绝地反杀,岂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第三,文武双全,自古出可为将,入可为相,文科安邦,武能定国的人物,总是被人们倍加推崇。

根据史书上所载陈庆之不光打仗是第一流的,对于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这样文武双全的人物,任谁能不欣赏。

最后,就是人们对于天才总是津津乐道

天才的最高等级则是“生而知之者”,生下来就会连学习都不需要,例如霍去病连兵书都不看却打得匈奴望风披靡,陈庆之同样可以视为另一位军事界的生而知之者,绝对的天才,从小陪着梁武帝下棋下了好几十年,俄顷领兵,便战功彪炳。

这样一个几乎集齐了人们所称道、所欣赏、所追求的一切完美因素的人,一个几乎没有学习过程直接领兵作战便攻必取战必克,屡次以少胜多的天才将领,同时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治国人才,岂能不令人感叹:“再读此传 为之神往”呢?


盘达说


问题:哪位历史人物让毛主席发出“再读此传,令人神往”的评价?

前言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其人格魅力彪炳青史,其丰功伟绩有目共睹:

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书法造诣。他的出现是华夏民族的幸运,是劳苦大众的福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博文强识,文史兼修,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史巨著《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的精致解读伴随其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最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看待过往,同时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对于历史人物,有批判也有赞赏,有思考也有总结。正如他在《沁园春•雪》中的描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知识弯弓射大雕……”

大气磅礴,气吞万里,一针见血。

据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主席读书有精读和泛读之别。其中特别提到在阅读《南史》第六十一卷《陈庆之传》时,在该书封面上,用粗重的黑铅笔划了“读过两遍”的圈记。在目录“陈庆之”三字旁,划了两条着重线。同时,在“传记”开篇的天头上,连划四个大圈,又用他苍劲的笔迹,醒目地标写着“陈庆之传”四个大字。在第一段介绍“陈庆之”生平的地方,毛泽东富含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一九六九年六月,主席在武昌期间考察,再读此篇文章,内许多地方毛泽东又圈又点,划满了着重线,这一系列举动足见他阅读之专注和倾情,文内历史人物对主席的触动。

陈庆之何许人也?

简单介绍如下:(由于篇幅所限,详情敬请查阅《南史·陈庆之传》)

陈庆之,字子云,汉族人,祖籍义兴国山,即今天的江苏省宜兴。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年时期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文武有德,勇冠三军。



其前半生,由于出身寒门没有背景,长年不得重用,几乎视为空白。直到41岁独立领兵,和历史上很多名将相比,虽然战斗生涯只有15年,但屡立战功,最善于以少胜多,出奇致胜。

他天生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陈庆之性格谨慎,无论真伪,但每次奉诏都要沐浴更衣,净身相迎;他生活俭朴,只穿麻布素衣,而且不好丝竹声色;他虽身为武将,但善抚士卒,官兵一致,能使部下为其赴死。陈庆之是一个能取己之长补己之短,刚柔并济的文雅儒将。

终年56岁,戎马15年死于任上。

结论:

在灿若星辰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人物如过江之鲫,为什么主席对“陈庆之其人”情有独钟?

也许是相同的出身门第?也许是相同的经历(夹缝中生存)?也许是相同的个人特点(智胜于勇)?也许是相似的战斗经历(以少胜多)?……总而言之,能够让文治武略的毛泽东感到钦佩的人,自有其钦佩的道理!

为了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敬仰之情,赋填词两首作别此次问答!

【江城子•领袖毛泽东1】

文/兵法天下【原创】

难捱寒夜度凄惶。

万家殃,恨离伤。

血染赤旗,擎锷慨而慷。

真理追寻终不倒。

长夜漫,凛寒霜。

书生意气志刚强。

唱浏阳,举南昌。

麾仗临风,战地尽英殇。

荡定劫难修大业,和风起,世辉煌。



【沁园春•领袖毛泽东2】

文丨兵法天下【原创】

橘子洲头,湘江流咽,乱世纷纭。

恰风云际会,山河破碎,神州动荡,黎众哀怨。

胸济苍生,书生奋起,万里征尘半世春。

痛思定,历艰难险阻,力创三军。

游离巧避奇奔,救危难,用兵真似神。

忍燃萁煮豆,韬光养晦,轻挥旌羽,气定乾坤。

持久论兵,决胜千里,倭寇丧魂蒋杀身。

得民意,再进京赶考,后世崇尊。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感谢文友提问邀答!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原创不易,码字辛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点赞转发,雅评留言——这叫“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您的鼓励是我们缘份的见证】


兵法天下


让毛泽东发出“再读此传,为之神往”的人物是南北朝出生寒门的著名将军陈庆之。为人忠正耿直,有胆,有识,有才,建有赫赫战功。



《陈庆之传》载于《南史》第六十一卷,毛泽东在此传封面上,用着重的黑铅笔划了读两遍的圈记。在目录“陈庆之”三字旁边,划了两条着重线。在传记传篇天头上,连划四个大圈,又用他苍迹的笔迹,醒目的标写着“陈庆之传”四个大字。在第一段介绍陈庆之生平地方,毛泽东富含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1969
年6月3日,毛泽东在湖北武昌文内许多地方,毛泽东又圈又点,划满了的重线,足以见毛泽东阅读之专注和倾情。

问题已答完,借此我想说毛泽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亿万穷人翻身得解放,当上了国家的主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吃水那能忘挖井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举世无双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主席,人民想念您!


盲客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一代伟人毛泽东喜欢读史,对于很多的历史人物都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一首《沁园春.雪》更是表达出自己对我国古代伟大帝王的独特认识!而当毛泽东看南史-陈庆之传的时候,发出了:“再读此传,为之向往!”如此好的评价!那么,能够让毛主席发出如此高之评价的历史人物,到底有多厉害呢?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大纷乱的时代,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而在南北朝年间,不知道出了多少英雄。而在这其中,执牛耳者必有陈庆之!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大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字子云,出身平凡。幼时随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入建康,任奉朝请。

生活在南北朝时代的陈庆之可以说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

不幸的是,陈庆之并非出身士族,在南北朝期间,九品中正制牢牢地把寒门子弟阻挡在建功立业的大门之外!出身庶族就意味着建功立业基本与你无关,那可真的才是报国无门,即使才干再大,可问题是朝廷不给你机会!

不过,陈庆之也并非完全的不幸,因为他跟对了一个主人——梁武帝萧衍!陈庆之幼时是萧衍的小书童!公元502年,萧衍入住健康,建立南梁,陈庆之被萧衍封为主书,当时他才年仅18!而主书一职不过是从七品的小小文官!可并不是什么武官战将,而且在之后的二十年间,陈庆之基本就没有得到任何机会能够展现自己的天赋,梁武帝也没有委派过任何实际的重要工作!如果事情按照这样发展下去,过去陈庆之就会被历史所埋没,或许南史对于陈庆之的记载或许就不是那些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战绩,而可能就间断的写着:xxx年,陈庆之卒…!如果是这样的话,历史就少了一个优秀的将领,多了一个主书罢了!不过,乱世这种,总会给英雄机会的,很快机会就来了。


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失败,投降南梁,并将徐州拱手送给南梁,对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萧衍自然不会不要!于是,萧衍命陈庆之为威武将军,带兵去接应元法僧。这次接应行动很顺利,而后陈庆之即被任命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 但是徐州此时还并没有真正落到南梁手中,所以萧衍马上派自己的儿子萧综前去接管徐州,并且派陈庆之带领两千人马随之前往徐州!

因为徐州对北魏非常重要,所以北魏立刻调集元延明、元彧率领两万人马阻截萧综。元延明派别将丘大千修筑堡垒阻挡梁军前进,梁军陷入非常不利的局势之中。

然而谁都没想到,从来没有指挥过大型战役的陈庆之,竟然指挥自己手下两千步兵以硬碰硬的方式打的北魏大败亏输!梁书中用“进薄其垒,一鼓便溃”八个字记述了陈庆之以摧枯拉朽的攻势撕破敌人的防线。

虽然首战告捷,但是却发生了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事。一天夜里,萧衍的宝贝儿子,梁军主帅萧琮竟然扔下整个大军,只身一人投降了魏军。主帅投降北魏,失去中枢的梁军发生混乱,魏军趁乱攻击,梁军损失惨重。陈庆之所部因为陈庆之的沉着指挥,带领所部突围!虽

公元526年,南梁乘北魏内乱派安西将军元树进攻寿春,由陈庆之随同并负责军事上的指挥。此战中南梁获得全面胜利,夺取寿阳等五十二座北魏的城池,此战之后萧衍赐封他为关中侯。从此之后,陈庆之已经成长为优秀的将领!


七千白袍军转战千里夺取北魏首都

公元528年,北魏宫廷发生政变,尔朱荣诛杀胡太后,并纵兵在河阴屠杀北魏宗室、以及北魏大批官员,这就是历史有名的“河阴之变”。河阴之变导致北魏宗室官员人心惶惶,也由此这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投降南梁,要求萧衍支持自己成为北魏的皇帝。于是萧衍派遣陈庆之率领七千人护送元颢北上。(历史上对萧衍为何只派遣七千人北上,持有许多观点,不过总的都得出萧衍此时对局势的确判断失误了!若是,萧衍派遣更多兵力北上会如何,可惜没有如果!南朝损失一次统一南北的最佳机会!)

不过,七千孤军北上,或许梁武帝也只是让陈庆之装装样子罢了!不过,这次七千人的北伐,战果确实是极其辉煌的,堪比南方数次北伐之前列,关键是陈庆之北伐兵力只有七千,面对的可是北魏成万成万的铁骑!

陈庆之北伐第一战是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丘大千,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在陈庆之出道时,被陈庆之用两千人马击破堡垒的魏将。邱大千此时拥有七万重兵把手睢阳,他在睢阳城外连筑九道营垒,企图阻挡陈庆之。可是陈庆之仅用手下七千远征军用了一天不到的时间就连克邱大千三座营垒,之后战斗没有再继续下去,因为丘大千被吓尿了,率领剩下的人马投降。(此战,北魏七万大军做足了准备却连阻挡陈庆之一天时间都做不到。)

二战元晖业

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两万,驻守考城(考城城四面被水包围),元晖业想凭借考城天险阻挡陈庆之。结果,陈庆之在水上筑起浮垒,轻松攻克考城,并且生擒元晖业。

攻克考城后,七千大军继续向西进发,此时,北魏大军主力在北方围剿葛荣义军,魏军暂时没有人敢阻挡这位战神将军和他的七千神兵,所以一路上守将望风而降。

战荥阳

不过,陈庆之的轻松进军很快就结束了,因为北魏内部的农民起义以及其他叛乱都已经被平定,北魏开始转过头来对付陈庆之!杨昱率领的七万羽林军,将陈庆之挡在了荥阳。而此时元天穆正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荥阳,准备围歼陈庆之。而另一支由尔朱世隆率领的一万人马进驻虎牢关,截断陈庆之的退路。此时,驻守荥阳的七万羽林军装备精良,荥阳又是城高池深,固若金汤。且元天穆带来的更是久经沙场的北魏精锐骑兵。北魏这次是铁了心,要把陈庆之这支无敌大军围歼在荥阳城下!

一开始围攻荥阳并不顺利,荥阳难以攻克,而北魏援军也刚好赶到,出现在陈庆之军队后面,梁军此时腹背受敌,危在旦夕,梁军军心已经开始动摇!而陈庆之在这个时候展现了他动员士兵的高超手段,他给士兵释放了巨大的精神原子弹,,使得将士个个情绪激昂,摩拳擦掌。最后终于在梁军前仆后继的攻城下,完成了在元天穆形成包围前攻克荥阳,且生擒杨昱。 之后,陈庆之更是趁元天穆大军刚到,阵脚未稳的时机,带领三千骑兵反扑魏军,结果几万魏军竟然被三千人打的全线溃败,元天穆只身带领几十骑仓皇北逃。

兵不血刃克洛阳


而后,陈庆之乘胜奔驰虎牢关,此时驻守虎牢关的尔朱世隆见到陈庆之的军队,马上就被吓尿了,尔朱世隆一点都没犹豫,马上放弃虎牢关逃跑了。而后,魏孝庄帝元子攸也被陈庆之吓破胆,立马抛弃洛阳,跑到了长子!就这样,陈庆之以区区七千人马,转战千里,完成了南北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骄人战果!

提一句,最后面对尔朱荣的百万大军,陈庆之也没有败!只不过是败在大自然面前!


淘战史


《隋朝那些花花事儿2:乱世终结者》讲述了:侯景之乱后,萧梁亲贵陷入内战,不久,陈霸先起兵统一江南,建立陈。北方的拓拔魏势力被最后消灭,北齐、北周互相争雄,在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中,北齐陷入了极其疯狂极其荒诞的政局内耗,高欢的三个儿子相继做了皇帝,开始极为荒淫糜烂的宫廷生活,国力也日趋衰微。北周却在武帝宇文邕的励精图治下,日趋强盛,最终打败北齐,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时,杨坚已经粉墨登场,在北周王朝中历经数次生死大劫,劫后重生,羽翼渐渐丰满。在宫廷权臣与皇族内线的帮助下,杨坚窃取了北周政权,以外戚而控制天下,铲除异己,扶植党羽,很快登基坐殿,建隋开皇。他建隋后立刻厉兵秣马,铁骑纵横南北,先对北方突厥各部落的分化瓦解,并进而控制,紧接着挥师南下,踏碎了陈后主的诗情画意。乱世终结,天下一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