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已經能造出隱身戰機,為何還部署了300多架二代機?

吳冠秀


跟90年代上千架數量比起來,我國海空軍現在保有的二代機已經不多了,上圖是最後批次的殲七G,停產時間是有報道稱是2013年5月,到今年才6年,可以看到最後的殲七改進幅度是非常大的,整體風擋視野就好得多,裝備了多普勒雷達,頭盔瞄準器,更換了彈射救生系統,還配有全向雷達告警器,紅外、箔條幹擾彈投放裝置,巴基斯坦對同檔次的殲七P讚譽有加,稱其為“小F-16”。

另外一種是殲8II,老殲8已經全部退役了,最後生產型號應該是殲8IIF,停產時間可能是2010年左右,該機裝備了新型大口徑多普勒雷達,具有空中加油能力,能使用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高空高速截擊能力仍具有威力,特別是發展出的殲偵8F,高速戰術偵察是其絕技。

還有一種二代機就是強五,2012年停產,最後生產的是雙座教練型,單座強五似乎更早就停產了,這種總數生產了1300多架的前線支援戰機,大部分支援功能被察打一體無人機和武裝直升機取代,因為航程短而不能執行的遠程打擊任務則被飛豹和殲-16、蘇-30等取代。

”飛豹“也是二代機,原本也有改進計劃,據傳改進原型機都已經試飛了,但量產計劃終止,有了強大的殲-16,何必再保留”飛豹“呢?

雖然現在還能看到一些二代機在我國海空軍服役,但頻繁出現的已經是大量的三代機,甚至看到殲-20已經不算機會難得了。並不是說要保留這些二代機使用,而是換裝也得等新飛機生產出來,每年殲-10C、殲-16、殲-20加起來產量並不少,就算1:1替換,這些二代機退役也不會有幾年了,前些日子看了飛翔的殲-7、殲-8II還有點小激動,過不了多久,可能只能在照片視頻上看到它們了。Nn


聯合防務


目前在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仍然有大量的二代機在役,包括殲7和殲8在內,數量不止300架。
前段時間有消息說我國最早引進的蘇27已經開始退役,那麼為什麼作為三代機的蘇27退役了,二代機反而還在服役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早期型蘇27經過這麼多年的高強度飛行訓練,機體壽命已經達到極限,既無大修的必要也不適合再飛行,所以只能選擇退役。


而在二代機中,很多都是才服役十年左右的新機,比如殲7G型是2006年才開始服役,至今也不過12年,而一般戰鬥機的服役年限為25至30年,甚至有的機型會更長壽,同樣的殲8F、殲8G等機型也都才服役十幾年,離正常退役年限至少還有十幾年,這些二代機型號雖老,但機體卻很新,所以也就不會退役。
雖然目前四代隱身戰鬥機已經服役,三代機也佔據了絕對主力,但現有的二代機仍然會繼續服役,這就造成了二、三、四代機大同堂的局面,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這些二代機會繼續發揮餘熱,只是不用再擔負繁重的作戰值班任務,只用作日常的飛行訓練就行了。


那年那月那兵說


第一,可靠性問題。新一代飛機雖然開發完畢,各種戰鬥性能比老一代飛機強,但是可靠性卻不一定高,新型飛機不經過常年的實驗飛行,很多故障穩定性可能沒有飛了幾十年的老型號飛機可靠,比如二戰中虎式坦克1943年就上戰場了,但是到1945年還因為各種引擎故障而拋錨

第二,成本問題。要完全生產新興飛機而取代舊式裝備,從配套的飛機生產線到機場、後勤部門就要更新全套的維修保障設備,還有飛行員的培訓流程,教練機的更新等等一系列都要更新換代,成本一定很高



第三,性價比問題。新一代戰機必然作戰性能優秀,但是成本肯定也不低,就好像三星會出五六千的手機同時也出幾百塊的手機面向低端用戶。戰場也是一樣,中國這麼大,要部署的防區那麼多,打個比方,部署在哈薩克斯坦邊界的空軍部隊和部署在福建廣東的空軍部隊如果都配備殲十,中國可能要兩三千架殲十才能滿足需求,那麼要多大的開支?殲十和殲七的維護費相差多少倍,那麼那些平時需要有空軍駐防但又沒太大威脅的地區每年要多出多少維護的開支?這些都需要考慮,況且目前中國空中優勢跟美日不在一個水平,不要覺得這2年出了很多新裝備就覺得拉近了距離,差的還很多,所以中合來講,空中主力靠的還是老款的機型。



寒寒涵涵寒


隨著武器的發展更趨向於高、精、尖,數量不再是軍事實力的唯一體現。但僅就空軍領域而言,我國仍處於高速發展期,而且新型戰機的數量與承受的戰略壓力並不成正比!

所以說,殲-20當前的列裝數量還遠不能滿足我們的國防需要!但同時也要明白,戰鬥機、尤其是類似殲-20這種技術要求更高的第五代戰鬥機,其完全不同於常規制造業動輒就是成千上萬的產能。

參考相關人士的推測:如果在生產線保持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殲-20戰鬥機一年的產量大概也就是維持在10到12架的速度(實際產量屬高度機密);因此,如無特殊情況,成規模列裝還需一定時日。

毫無疑問,殲-20已經朝著成為我空軍主力戰鬥機的地位邁進,但考慮到單機生產成本非常昂貴以及我們側重主動防禦的國防政策等因素,個人認為殲-20在未來的保有數量應該介於100到150架。

至於題主所說的三百多架二代機,指的肯定就是當年叱吒風雲的"八爺"!雖然從2011年開始陸續退役,但目前在空軍及海軍航空兵序列中仍有一定數量服役。

客觀而言,在這個戰鬥機綜合性能高速發展的階段,殲-8戰鬥機已經明顯落後,而且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也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所以仍在服役的殲-8也選擇了跳槽:主要承擔偵查、電子戰等任務。

常言道: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些老舊的殲-8戰鬥機當前也面臨著這樣的尷尬。不過,殲-8在實戰中可能難堪大任,但用作訓練機卻綽綽有餘:飛行員培訓、戰術演練等等……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1、新型戰機產量不足。中國幅員遼闊,對戰機數量有較大的要求,而現在新銳戰機尚未大批量建造,也不會在一兩年之內快速普及,所以戰機的更新換代需要時間。

2、因為新銳戰機價格昂貴。在國土防空中,任務也有輕重之分,對於壓力較小的任務,交給二代機來完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3、戰機的更新換代不僅僅是戰機本身那麼簡單,還要涉及到後勤保障和訓練一整套的東西。所以戰機的更新換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用戶105933878864


這個不奇怪呀,不是說現代社會二代機就完全沒有用了,話說美國新研製出來的螺旋槳攻擊機“超級巨嘴鳥”就是個二戰水平的戰鬥機,難道是美國自甘落後了?

然而,並不是!他只是一個外表看起來很LOW的對地攻擊機,它的好處是,省油巡航時間長,價格相對便宜(2000萬美元一架,能買4架強5!),維護簡單等,對於一些低烈度的巡邏攻擊任務很適合!

那麼反觀我國的二代機家族:

強5:

剛才說了,真的很便宜,500多萬美元一架的價格,載彈量跟超級巨嘴鳥差不多,速度快,機動靈活,對機場要求不高,非常適合大規模戰爭的前線攻擊任務。

當然今天而言飛行員的培訓成本不低,用低技術的飛機,打高科技戰爭已經不現實,所以有了強五的各種BUFF外掛。

使強五也具備了防區外攻擊能力。巡邏的任務交給無人機,緊急支援可以呼叫強五過來洗地。但是廉波老矣,還是像超級巨嘴鳥一樣執行些反恐突擊任務比較合適了,畢竟我們的新飛行員也需要從這些飛機上積累經驗才能成為金頭盔!

殲七:

中國曾經防空的中流砥柱,不具有中距超視距攻擊能力,還是個高空高速戰鬥機,如今戰場基本面沒有勝算。但是打架看對手,周圍哪個鄰居弱?去守邊防!😂 如今作為新飛行員的陪練機比較合適了,任何新飛行員都要一步步成熟,從二代機起飛是個便宜,迅速的好方法。

其實殲七mg最終版性能還是比較強的,從斯里蘭卡打掉猛虎組織低速小目標上可以看出,殲7的雷達還是可用的。雙三角翼的改進使殲7的亞音速盤旋機動性比肩f16!如果殲七碰到超級巨嘴鳥這種貨色,那一定是把著急巨嘴鳥按在地上摩擦!😂😂😂

殲8ii



大名鼎鼎的“槍挑F22”,不服也不行,人家就是“一招鮮,吃遍天!”。殲8ii除了速度快,還具有超視距中距空戰能力。

其實再改進一下相控陣雷達和遠程空對空導彈,來個他機引導的超遠程扔標槍任務還是蠻不錯滴。

高空高速2.2倍音速衝刺,當偵察機別人拿他沒辦法,當截擊機就是腿有點短,否則那就是南海上空攔截b52和b1b轟炸機的不二之選,現在海航蘇30來幹這個活兒不是蘇30比他飛的快,而是蘇30飛得遠,滯空時間長。

最後,大名鼎鼎的飛豹:

飛豹在蘇30來之前,那可是海航的大殺器,具有空戰能力,打敗過殲8ii,趕走過日本f15,超低空突防反艦是拿手絕活兒,現在滿天的蘇30,新來的殲16取代了它的位置,但是現在作為海航反艦機,又便宜也好使,就是別像空軍一樣拿來做對地強擊超低空低速洗地還是交給強五吧!

電戰豹的出現,使豹子有了新的任務

飛豹生下來就是海航的標準:超低空超音速突防!

最近有了個奇怪的現象,就是ftc2000g。表面看起來就是那個尖七的換頭術,其實就是用殲7二代機的底子改成了強5它弟!(強五是殲6改)

真的不得不佩服貴航,用一個二代機的底子,生生改出了三代初的能力。用梟龍一半的價錢,實現了梟龍80%的能力,實在是窮國的福音。當然我國拿他是用來當教練機的!

我就是便宜,不服來咬我呀!

中國的二代機隊伍,慢慢會走下歷史的舞臺,目前的存在也僅僅是等待新的傢伙到來!別急,會有的!


知識就是力量啊


還有的300多架二代機並不是軍隊不想換,而是沈霍伊成洛馬的產線已經飽和,之前裝備的二代機數量太多,有個逐步換裝的過程。

受到產能限制最明顯的就是海航,目前海航還有殲七殲八在役。周邊的海域的國家和地區,從韓國日本到臺灣、越南,三代機基本上是主流趨勢,指望二代機去拼完全就是送人頭,海航不急嗎?海航也急,急缺大航程大載彈量的三代重型機。但是因產能限制,加上發動機問題剛剛解決,目前沈霍伊只優能先滿足空軍的訂單,海航往後排。沒辦法,裝備點殲十應急唄,航程雖然短了點,機動性、雷達總比八爺要優先一代。海航雄鷹團的24架蘇30也快到服役期限了,誰來補缺這是個問題。

第二個是空軍的換裝壓力也比較大。2010年才告別殲六,空軍望著滿眼的殲七殲八也頭疼。目前空軍壓力最大的方向是東南部,所以這幾個地方的機型優先換裝,西部中亞地區除了少數幾個想不開的武裝分子、宗教死硬黨外,基本不會有大動靜,防禦壓力小,二代機夠用了。


藍隼1


中國軍工有井噴之勢,不但有隱身戰機殲20,31五代機,現在量產了。隱身戰機主要起敲門磚的作用,打掉敵人的雷達,致盲敵人指揮系統,斬首行動,攻擊加油機,奪取制空權。

剩下的活交給四代半,四代,或三代戰機,轟炸機,打掃戰場。

各有千秋,各有分工。

主要還是好鋼用在刀刃上。


秋實223998729


要說世界上哪個國家戰機最多,毫無疑問,肯定是美國,它擁有全球最多的作戰飛機,當然其空軍也是全球最強的空軍,目前美國的作戰飛機數量佔到了全球總數的19%,換句話說,它的戰機數量幾乎是排在其後的中俄兩國作戰飛機數量總和。不過近年來,中國自主研發的各種先進戰機正在源源不斷的為中國空軍注入新鮮血液,其中殲20戰機最為引人矚目。據統計,中國空軍第三代戰鬥機數量已超過了整個歐洲空軍的總和,其數量僅次於美國,不過現在中國空軍仍然存在一個大問題,就是在這龐大數量中存在著許多老式戰機,那麼有人會問了,這麼多的戰機到底何時能全部退役呢?首先我們得知道這幾個數據,雖然近年來我國空軍已經退役了一些老式戰機,但仍有700多架在役,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殲-7系列戰機,大概有400多架。其次就是看看我國每年戰機的生產數量,據統計,我國現在殲-10C的年產量有40多架,而殲-20年產量大約10架,再加上殲-15,殲16,殲11B等各型號戰機一年生產30多架,所以我國每年的戰機產量大約在100架。當然戰機的服役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換掉的,有時還得依據戰機的生產時間、壽命以及飛行時間來決定。就拿殲-7來說吧,有大約近100架是產於2005年,還有200多架是產於上個世紀90年代,如果按機體壽命一般為3000小時,每年飛行100小時來算的話,中國空軍的殲7戰機至少也要服役30年。所以中國空軍的老式戰機要完全退役,最少也要等到2035年。








俺是臨沂小夥


我國空軍當前形成以新一代隱形飛機為骨幹、三代機為主體和二代機為輔助的裝備體系,在新一代隱形飛機殲-20已經服役,三代及三代半殲擊機大批量列裝部隊的大環境下,依舊保留著殲-8和殲-7系列的二代機,這是由我國空軍當前發展需求所導致的。

首先,空軍正處於由“國土防空型”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戰略轉型節點,空軍發展有選擇性傾向能力短板。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空軍裝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績,但距離“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空軍尚有較大的差距;戰略空軍具有“長腿”、“重拳”和“亮眼”三大特徵,尤其著重講求作戰體系建設,我國雖在新一代隱形殲擊機領域取得顯著成績,國產大運運-20也已進入批量生產階段,以空警-2000、空警-500和空警-200為代表的“爭氣機”部分技術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在這些驕人成績的光環之下,還隱藏著缺乏戰略轟炸機、空中加油機只解決了有無問題以及電子偵察機性能欠缺等諸多短板,同時已經入列的運-20和空中預警機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戰略空軍的三大特徵目前都不完善;值此轉型節點之際,空軍有選擇性的傾向於彌補當前急需解決的短板問題,在作戰飛機發展領先的情況下,適當的放緩殲擊機的更新換代是依據當前實際環境作出的最佳選擇。

其次,二代機老驥伏櫪,尚有用武之地。目前我國周邊各國還裝備有大量二代機,我國殲-7和殲-8系列殲擊機綜合作戰能力並不弱於俄製米格-21、米格-23以及美製F-5系列戰鬥機;除俄羅斯之外,韓國和我國臺灣依舊有部分美製F-5、F-4服役;印度雖裝備有大量三代機但其空軍部署著重針對巴基斯坦和採取三代機靠後部署策略,一線仍有上百架米格-21服役;東南方向各國空軍實力普遍偏弱,除越南裝備幾十架蘇-27和蘇-30之外,大部分主要以俄製米格-21以及我國殲-6、殲-7為主體;因此,我國服役的數百架二代機仍然有用武之地,其次我國空軍形成初步作戰體系,殲-7和殲-8可在龐大空軍作戰體系支撐下,可發揮出1+1>2的作戰效能,充分彰顯體系作戰的效能。

由此可見,中國空軍裝備體系更新換代與軍事科技發展並非一定是正比例關係,值空軍戰略轉型之際,有選擇性的彌補短板能力建設遠比跟阿三一樣追求裝備更新換代這種面子工程要實際的多,畢竟我們的發展遠未到表象上看到那麼強大,空軍作戰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