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为什么说河西走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根脉,而不是衣冠南渡的那些人

历史教会了人们怎样去有深度且快乐地活着。生活中,也总有人努力留住昔日的时光,在时光的流沙里将祖先的智慧、传奇镌刻在子孙后代的骨血里,代代心口相传。石羊河从武威市区流过,是蓝色的,但它生命的深处是五彩的。

在这条河里,人们不难找到各种颜色,红水河,红色的,可能就是传说中赤水。《史记·夏本纪》:“谷水北流,至于潴野(今青土湖)。”谷水就是石羊河,但它的名字应该写作石洋河。史书上记载,在遥远的史前时期,发源于古昆仑山上的五色水养育了山下世世代代生活的子民,这五色水的名字分别叫黄河、黑水、赤水、洋水和青水。

为什么说河西走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根脉,而不是衣冠南渡的那些人

洋水就是石羊河,由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8条河流。在这里,不应该不难找到其他颜色,如杂木河就有绿成分、黄羊河也当然有了黄的色泽。

诗人说:“我向树去学习,把内心美丽情愫长成叶开成花结成果,像树一样存活,一年一年,一季一季,一天天,去生轮圈。”其实,该学的还有河,或急或慢地走过去,把树给养活了。水养殖活了树、树依偎着树,像周天子、大禹、张骞、霍去病、玄奘、法显、鸠摩罗什,还有历代诸多的文人士子,都走过了这里。还有些不知名的不知名的人们来了走了,走了又来了,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虽然没有像有名的人一样在丹青史册上就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但也和更多的人群在这里留下了遗址。后人,藉此通过不同的方式,努力窥探着昨天的变迁和印记。

虽说,因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随着汉唐帝国辉煌的远去,昔日“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它逐渐安静了下来,以至变成今日中国五六线的城市,但当人们握住沉甸甸的历史,属于它的温暖依然会传递到心里。

为什么说河西走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根脉,而不是衣冠南渡的那些人

今天的武威大地处处显绿、焕发勃勃生机,秀丽葱茏的祁连山林、绿意浓浓的荒漠沙坡、美丽舒适的城市园林。环境变好了,人的精神气变得晴朗了。从事导游工作的张女士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精心化妆和打扮自己,然后和往常一样漂亮地走在增添了新绿的街道上,进入景点,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张女士工作的地方在雷台,是导游。这个地方有的不仅是铜奔马的故事,它还能把武威的历史“切开”。

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周轮80余堵,基高9仞”。建这么个黄土高台,是由于当地风沙较大、气候恶劣,百姓们在此处祭祀雷神祈求风调雨顺。在雷台之上还建有观道,即是人们今天看到的雷台观。

所幸的是,当年相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影响到当地社会稳定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前凉所处的时代是西晋(公元265年-316年),其末年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内迁各族趁机起兵造反。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使其灭亡的永嘉之乱,其后,中国在短暂的统一后再次由统一走向分裂,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北方地区则进入史上最为昏暗和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为什么说河西走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根脉,而不是衣冠南渡的那些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相对南方而言,生态不怎么好的河西走廊作出了承启华夏文化的贡献,甚至被一些学者称作“挽救了中国的文化”。对此,陈寅恪先生在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决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与“南渡”同时进行的是“西迁”。当时的长安,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秦中川,血没腕,唯有凉州(武威)倚柱观。”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作为相对安定、平静的所在,大量人口迁徙至此。尤其洛阳以西及关中等地,投奔河西走廊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这些人中有一大批文人墨客、文化学者,他们带着极为珍贵的、数代家传的经史典籍,爬山涉水,一路来到河西走廊,受到当时河西统治者的重视,甚至重用。他们在这里服务政治、开馆讲学,弘扬中华儒家文化,使河西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私学官学相辅相成,求学之风蔚然而起。

为什么说河西走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根脉,而不是衣冠南渡的那些人

修建雷台的张茂是前凉太祖张轨的儿子,他当时并没有发现,将祈福的高台筑在了一座坟墓上。前凉政权在其家族的统治下,极盛一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那些“西迁”而来的知识分子由此在河西走廊扎下了根,找到了用“文”之地。其后,他们不仅见证了河西五凉政权的百年风云,更牢牢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教育与著述并重,造就了五凉时期河西儒学昌盛的景象,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的儒学文化中心,为乱世中的中原汉学文化保留下了根脉。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我们的作家文人们太会用词,明明是有钱的汉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带着钱,逃跑到了南方,但都放大了说“永嘉之祸”,不说在逃跑中失去的斗志甚至气节。衣冠指衣和冠,也泛指衣服和穿戴;礼服;代缙绅和士大夫;文明礼教。这都是富人干的事情,而穷人只能留下,在“胡族”的昏暗中活得更加昏暗了。

为什么说河西走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根脉,而不是衣冠南渡的那些人

文人们说,南渡的背景和意义也都大致相同,或是为了躲避战乱或是为了掠夺土地。南方像是温床,幸福着呢!但迁移至河西走廊的“衣冠”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在保存了中原汉学文化的根脉之后,在不断融合中开启了中国又一个强有力的王朝——唐。

这个字表面上看是因为李渊曾袭封“唐国公”,他称帝后自然以“唐”为国号。更遥远的原因在于尧,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唐尧、帝尧,华夏族,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他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唐人这么推崇他,还有着认祖的意思。

为什么说河西走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根脉,而不是衣冠南渡的那些人

后来,有又两次南渡,伴随它们是的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渡至南边的温床上的人们更弱了,甚至,在那些衣冠中的一次次南渡,他们分明失去了汉代才的有战斗力,在写字绘画、附庸风雅中变得手无缚鸡之力。历史在这里多少让人有些看不清了,河西的风里刮出的都是眼泪。以至让我想变成石羊河边的一棵树,永远地在这里站立下去,只为怀念。为什么总要粉饰一些历史故事而不去反省它们呢?好奢侈啊,不仅是词的华丽!(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