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清朝的疆域在1759年乾隆時期達到頂峰,雖然在清朝統治末期丟掉了大量領土,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中國版圖是奠定在清朝基礎上的,而竊取中國領土最多的也就是北邊的俄羅斯。下面通過幾張清朝疆域圖,來仔細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放幾張清前期的地圖。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疆域圖

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位於東北的後金第二位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史稱清朝,亦可稱之為大清以及清國。可以看出此時的清朝疆域包括了東北、庫頁島以及內蒙古大部。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疆域圖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疆域圖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此時清朝的疆域除了之前的所包含的部分,現已佔據了明朝大半江山,接著清軍又繼續南下,剿滅明朝殘餘勢力以及各地農民軍。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疆域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公元1667年,基本上奠定了清前期的版圖,下面繼續講講清全盛時期的疆域以及清末期的疆域。

根據資料顯示1759年乾隆時期的清朝疆域達到最大範圍,東北與俄羅斯帝國(沙俄)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 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的蒙兀兒帝國、喜馬拉雅山諸國家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同,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0萬平方公里。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疆域圖


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由於閉關鎖國,清朝的國力開始大不如前。這也使得各個列強國家都想從清朝這裡分到一杯羹,清朝也與這些列強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下面主要講一些清朝與沙俄簽訂的幾個條約,這裡暫且先跳過康熙時期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從鴉片戰爭後的開始說起。

一、《璦琿條約》

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與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在璦琿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璦琿條約》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疆域圖


二、《天津條約》

這是在清咸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以及美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一個不平等條約,此次條約並沒有割地給沙俄,但仍然喪失了大量的主權,以下為條約具體內容。

1、俄國得 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臺灣(臺南)、瓊州等七處口岸通商,若他國再有在沿海增開口岸,準俄國一律照辦;

2、俄國得在中國各通 商口岸設立領事官,並派兵船在這些口岸停泊;

3、俄國東正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

4、中俄兩國派員查勘“從前未經定明邊界”(實際上是 要藉此侵佔中國領土);

5、日後中國若給予其他國家以通商等特權,俄國得一律享受。

三、《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又稱《中俄續增條約》。簽訂於1860年咸豐十年11月14日,該條約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割讓了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北京條約割讓地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疆域圖


四、《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與《中俄伊犁條約》

1864年10月7日(同治三年9月7日)沙皇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割佔中國西北地區領土(今稱外西北)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使得沙俄由此割佔中國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中俄《伊犁條約》又稱中俄《改訂條約》,1881年(光緒七年)2月24日清朝與沙皇俄國在聖彼得堡簽定的有關歸還新疆伊犁地區的條約。中國雖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領土,但仍割讓了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中俄《伊犁條約》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疆域圖


接下來再放一張清朝滅亡之前的地圖,這些足以反映出清朝疆域的歷史變化。雖然當今的中國版圖是奠定在清朝版圖基礎之上的,但我國丟失的大量領土卻又是在清朝時期丟失的。

清朝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廣?

疆域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