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龍山這個“王子”了不得,新華社都來報道他,點擊量上百萬!

龍山這個“王子”了不得,新華社都來報道他,點擊量上百萬!

龙山这个“王子”了不得,新华社都来报道他,点击量上百万!

被人們稱為“百合王子”的宋志國(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長沙8月13日電(記者張玉潔)38歲的農民宋志國被稱作“百合王子”已有十年。他現在是志國百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所在的洗洛鎮是有“百合之鄉”稱號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百合種植的發源地。

1958年,洗洛當地的供銷社職工從江西帶回卷丹百合種子在大井村試種40畝,由於龍山獨特的山區氣候和弱酸性土壤十分適宜百合生長,發展至今,全縣百合常種面積已達8萬餘畝,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卷丹百合產區。

宋志國就是大井村人,打他記事起,村裡幾乎人人都種百合。“縣誌記載龍山種植百合最早在清乾隆時期。不過那時種的都是野生百合,產量不高。而卷丹百合一年一產,經濟效益高,老百姓都愛種。”宋志國說。

1998年,隨著百合的保健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銷路漸寬,龍山將其作為新的經濟支柱予以扶持。那一年,宋志國高中畢業,他看到百合市場的發展前景,決定和父親一起做百合生意。

“其實就是把自家種的百合帶到外地銷售。”宋志國記得,那時每到收穫季,父親就把幹百合帶到成都賣,鮮百合帶去上海賣。

龙山这个“王子”了不得,新华社都来报道他,点击量上百万!

選手們在龍山百合文化節上比賽剝百合。新華社記者張笑宇攝

“鮮百合在上海銷得好,幹百合在成都銷得好,都是摸索出來的。”宋志國說。

雖然家裡百合的種植面積也在逐年增加,但宋志國真正“發家”還是在2008年,“百合王子”的稱號也是那時被叫出來的。

“2008年,百合在上海銷售得非常好,還有很多客商找到我,銷路拓寬,讓我有信心擴大種植面積。”宋志國說。當年,他一下將百合種植面積擴大到50畝。

“這個數量在當時算大戶了。”宋志國說,過去讀書時,因為他擅長短跑,拿過不少州縣冠軍,朋友們都叫他“短跑王子”。基地成形後,不少人開玩笑說,應該要改口叫他“百合王子”了。

龙山这个“王子”了不得,新华社都来报道他,点击量上百万!

選手們在龍山百合文化節上比賽剝百合。新華社記者張笑宇攝

宋志國自己也覺得這個名字符合他的志向,便將所有的通訊賬號都改成了“百合王子”。到2011年,宋志國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植大戶,不少前來龍山批發百合的批發商都知道“百合王子”。

“當時縣領導找到我說想把產業做大做強,不能只自己埋頭苦幹,還應該發揮大戶優勢,建議我成立合作社帶動更多的人抱團發展,還鼓勵我出去學習新經營模式。”宋志國說。

說幹就幹。當年,宋志國就成立了志國百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最開始只有5個大戶,僅一年就吸納了52戶社員,年收入達60多萬元。”宋志國說。

2013年,由於農戶盲目擴種、市場逐漸飽和等原因,百合價格一落千丈,龍山不少散戶受到衝擊,放棄了百合產業,而宋志國所在合作社由於實力較強扛住了這場災難。

龙山这个“王子”了不得,新华社都来报道他,点击量上百万!

廚師們在龍山百合文化節上製作百合美食。新華社記者張笑宇攝

這也讓龍山縣認識到一擁而上的批量生產缺乏發展後勁,轉而由政府引導農戶向規模產業發展。當年,龍山縣出臺《龍山百合品牌使用及管理辦法》,實現公用品牌“標準生產、授權使用、依法管理、規範運行”,還總結出一套適宜當地環境的百合栽培技術,形成地方標準加以推廣。

乘著一股東風,宋志國的合作社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一舉成為全鎮最具影響力的合作社之一,在縣裡也小有名氣。

隨著全國脫貧攻堅的步伐加快,龍山將百合等一批縣內發展情況較好的產業確立為縣域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政策傾斜鼓勵企業吸收貧困戶參與。貧困戶可通過土地流轉、到基地務工的方式實現增收和就業。

龙山这个“王子”了不得,新华社都来报道他,点击量上百万!

龍山百合文化節的“百合王”比賽現場。新華社記者張笑宇攝

“從每年農曆五月百合開始採收一直到九月播種,都需要大量務工人員。種植、除草、挖百合、剝百合,各種工種,老人婦女都可以做,一天100元工錢,勤快的一年也有2萬元收入。”宋志國說。

今年,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宋志國又帶頭與鎮內8家百合專業合作社組建成聯合社,未來將採取統一集中加工銷售,所得利益從今年底開始連續五年給貧困戶分紅。

到目前為止,百合產業已覆蓋龍山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2萬戶、4.5萬人。每年消化貧困戶鮮果3.6萬噸,吸納2700多貧困戶參與生產性服務。

龙山这个“王子”了不得,新华社都来报道他,点击量上百万!

【來源】新華社

【作者】張玉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