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白津夫:中國創新發展中的阿里現象值得研究

白津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副局長

阿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白津夫:中国创新发展中的阿里现象值得研究

白津夫受邀在阿里研究院第三屆學委會上發言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總結改革開放40年不能不提阿里,阿里是市場經濟的新物種,也是開放創新一朵奇葩,我習慣稱之為“阿里現象”。我一直認為,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一下中國創新發展中的阿里現象,要結合對改革40週年的全面總結,應當深入研究阿里,正確解讀阿里現象。

我們用什麼樣的邏輯和方法認知阿里,認知中國創新發展的歷程呢?

要用數字邏輯解讀

中國的創新發展歷程

在我看來,我們要用數字邏輯來認知和解讀中國的創新發展歷程,尤其像阿里這樣的企業發展歷程。離開數字邏輯,用傳統的理念、傳統的方法和傳統的概念,概括近十年或者近二十年的創新發展不足以解釋清楚。甚至在很多方面,會發生一些認知的碰撞。

我個人體會更深的是,在總結前30年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用一些約定俗成的認知方式和話語體系進行梳理和總結。但是,現在可能行不通了,甚至會以偏概全。因為中國的創新發展太快了,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沒有大的“視野格局”,缺乏數字邏輯,很難解碼類似阿里這樣的創新範例,也就很難完整準確來把握中國改革40年的創新發展的歷史脈絡。

克服認知性障礙

從工業化思維轉換到數字化思維

僅僅從數字邏輯來把握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從思想認識上來一場革命,從工業化思維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加快從工業化思維向數字化思維轉變。

在Jason·Albanese等著《商業新模式:企業數字化轉型之路》一書中,曾對工業化和數字化思維進行比較,前者以個體競爭為原則,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以創造“更多、更快、更經濟”產品為目標,奉行產出至上、市場為王。 後者以互聯共享為原則,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以“更快、更好、更便宜”為目標,奉行質量第一,效益至上。

數字供應鏈和新商業模式的核心在於需求導向、客戶為本。促進“傳統供應鏈轉型價值鏈”,“供應商將變為整個生產過程價值創造的合作者”。

所以,在數字時代,如果還延用工業化思維定式,就會在創新面前顯得格格不入,包括對像阿里這樣的新事物,可能存在一些認知性的障礙。

建設數字生態

提升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文化

科技創新推動數字革命蓬勃興起,開啟人類社會全新的數字時代。這是“數字定義一切”的時代,正所謂“數化萬物”!一切源於數據,一切都在數字化,“世界經濟正在向數字化轉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經濟社會規模數字化,形成新的數字化場景,在深刻改變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在重構創新版圖、重塑經濟結構。

面對全新數字時代,要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這不是簡單的數字應用,而是體系重構、流程再造,形成新的數字化場景。為此,要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全社會數字素養,形成數字文化,加快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讓全社會分享數字紅利。

阿里是創新最鮮活的案例,阿里更是一個“學習場”,我願意在學委會框架內,結合阿里實踐來學習研究、交流互動,並努力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注:本文根據白津夫在阿里研究院第三屆學術委員會上的講話整理)

白津夫:中国创新发展中的阿里现象值得研究

DT時代 共創新知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阿里研究院

在這裡讀懂未來

阿里研究院微信公眾號:aliresearch

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