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聽話才是好孩子?關閉溝通大門的其實是家長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說:“聽話才是好孩子”,並會為自己的孩子“聽話”而自豪。但是,不少家長卻發現孩子小時候很聽話,越長大卻越不聽話了,甚至連話都不想和自己說。家長覺得無法理解,認為是孩子的問題而非自己,畢竟不說話的是孩子。其實,關上溝通大門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還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它關上了。

聽話才是好孩子?關閉溝通大門的其實是家長

聽話的才是好孩子,潛臺詞就是“不聽話就是壞孩子”。其目的是通過告知孩子“好孩子”的標準,並要求其按照標準即“聽話”行動。這句話既給孩子定了“屬性”,又定了“標準”,任何與父母的“話”不同的行為及其結果,都是“壞孩子”才做的。於是,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傳達自己的意願,就成了“壞孩子”。為了不成為“壞孩子”,他只能選擇服從。即使孩子偶爾“反抗”父母的意志,說了“違抗”父母的話(如:我不想、我不喜歡、我不願意等),做出“違抗”父母的行為(如:哭鬧、不服從、挑釁等),也很快會被“不聽話就是壞孩子”鎮壓下去。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不想說、不會說,變得愈發內向、自卑,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情感,變得不願與人溝通。此時,“聽話”與“好孩子”已經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成為一枚情緒炸彈,禁止任何人觸碰的禁區。慢慢地,家長髮現,孩子越長大越不願意說話了。自己問任何問題孩子都想不說,多問幾句孩子突然就很煩躁。家長習慣性地就會搬出“聽話”一詞,觸碰到孩子的禁區,最終導致矛盾激化。家長認為孩子純粹是不聽話,孩子卻因為長期壓抑寸步不讓,惡性循環。孩子的心門一旦上鎖,就很難再被打開,即使家長強行撬開,裡面也是一片狼藉。

聽話才是好孩子?關閉溝通大門的其實是家長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儘量不要用“命令式”語言與孩子溝通,除非涉及人身安全或者道德底線,命令式語言容易讓孩子產生對抗和消極情緒。此外,不能在任何時候對孩子下任何“標籤式”定義,尤其是“壞、差、笨、懶惰、不行、沒能力”等等,這些詞彙容易讓孩子對自我產生懷疑,導致孩子不敢溝通;最後,允許孩子犯錯併發洩情緒,不僅是孩子,成人在遇到挫折困難時都需要發洩情緒,舒緩壓力,何況孩子。在孩子發洩完情緒平靜後,再與孩子溝通,效果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