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教育」會讓「好孩子」越來越遠!

  “好孩子要聽話,不可以耍脾氣!”

  “好孩子要問‘阿姨好’,大家才喜歡!”

  “好孩子吃飯要好好坐著,不要跑來跑去!”

這些話聽著有沒有很熟悉,孩子犯錯時,您是不是也這樣地“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呢?這種教育方式真的有效麼,孩子從此以後就能做個“好孩子”了嗎?

“懶惰教育”會讓“好孩子”越來越遠!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一位犯人在談起小時候分蘋果時寫道:媽媽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弟弟搶先說想要最大最紅的那個。媽媽瞪了他一眼,責備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臉上親了一下,把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獎勵給我。通過說謊,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最終,我進了監獄。

  “好孩子”教育其實是一種懶惰教育

故事裡,孩子是聽話了,但卻變壞了。毫無疑問,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可為什麼每次教育孩子時,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對他說“好孩子應該怎麼樣”這樣的話呢?

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確實會讓家長頭疼。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更是讓人抓狂。如逛商場時,孩子撒潑打滾的,吵著要買玩具;碰到熟人想讓孩子打個招呼,孩子躲著藏著,就是不願意。我們這才發現,孩子與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相差甚遠,於是,我們迫不及待告訴孩子“好孩子”的標準,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好孩子。


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沒有孩子生來就是懂事的,想要孩子變乖、變懂事,需要家長在生活中多耐心引導,而這也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或許很多家長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就是想給孩子樹立“好孩子”這麼一個榜樣,讓他變得聽話懂事起來,又或者是藉此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希望他能學好。但其實,不管是樹立榜樣也好,表達期望也好,都是在寄望著一步到位,並沒有賦予實際的行動。說白了,就是一種懶惰教育。

“懶惰教育”會讓“好孩子”越來越遠!

  那麼,這種懶惰教育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孩子的發展容易出現極端

在前面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對待孩子的教育,這位媽媽只是簡單地灌輸給孩子一套“好孩子”的做事標準。如果孩子沒有做到這些標準,就開始批評、指責他。但對孩子來說,他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就不能“總想著自己”,他只知道了什麼樣的行為是媽媽所讚許的,只要他照著去做,媽媽就會喜歡他、誇讚他。這樣一來,孩子學會了圓滑,學會了撒謊。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很聽話,實際上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因為當孩子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他不會去細想媽媽說的有沒有道理,而是從媽媽的話裡,聽到了對自己的否定。想一想,當有人拿著一個榜樣來跟你作對比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受?剛開始你會覺得很氣憤,後來可能就是傷心難過了。但不管是哪種情緒,都會擾亂我們的思緒,理所當然也聽不進話了。


孩子也是一樣的。他根本就不會管“好孩子”會怎麼樣做,甚至把他當成敵對的對象,而不是榜樣,他會覺得,既然媽媽說我是壞孩子,那我就做個壞孩子吧,我就要有紅又大的蘋果,繼而哭鬧......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孩子也變得越來越逆反。

  孩子只會聽話沒有思想

就像上面提到的,孩子還小,他還沒有分辨能力,他只知道想讓爸媽高興,自己就必須聽大人的話,而如果要聽話,就要壓抑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完全地丟棄。那麼,等到孩子長大後,他就很難會有自己的主意,遇到事情也不懂得如何處理,成為一個只會聽話而沒有思想的人,這又會是誰的悲哀?

“懶惰教育”會讓“好孩子”越來越遠!

  如何耐心引導孩子?

所以,在孩子做錯事時,我們不要再搬出“好孩子”的那套標準來教育他,要多點耐心,好好引導他學會正確的做法,實現孩子的成長。

  讓孩子來個感同身受

正如上面所說的,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是懂事的,很多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應該要怎麼做。這時,家長可以找一種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讓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並試著去改變。

比如,孩子不肯乖乖坐著吃飯,總是跑來跑去,你可以給他設定好吃飯的時間,並告訴孩子,過了這個時間,他就不能吃飯了,讓孩子知道不好好吃飯的後果;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你可以跟他玩一個角色互換的遊戲,讓孩子來扮演想要借玩具的小夥伴,你來扮演孩子,讓他體會到小夥伴被拒絕後失落的心情。

  循序漸進地讓孩子接受道理

很多家長都問歪歪兔的育兒老師,“我明明給孩子講了很多次‘那樣做不好’,為什麼他就聽不進去?”在這裡,我們要給家長們說的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是要給他講道理,但是道理也不能硬塞給孩子,我們要允許孩子說“不”,之後循序漸進地、慢慢引導他。事實上,歪歪兔多年來一直秉承的正是這種引導式的教育理念。

就拿“孩子不願意分享”來說吧,孩子不願意分享,原本就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他並不知道分享有哪些樂趣。這個時候,你可以這樣引導他,“如果你把玩具借給小朋友,小朋友也會把他的超人玩具借給你玩呢”。在孩子交換著玩了以後,你再強調加深一下孩子的體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很開心吧,以後寶寶也要這麼做哦”。當孩子體驗到分享的樂趣,自然也就樂意分享了。

“懶惰教育”會讓“好孩子”越來越遠!

  給孩子找一個恰當的榜樣

對孩子來說,夥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然而,什麼樣的榜樣才有可能成為孩子願意模仿的對象呢?就拿我們自己來說吧,我們會去模仿一個人的行為,那個人一定是我們自己很喜歡、很認可的人。換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孩子自己感興趣、喜歡的榜樣,比如孩子所喜歡的一些故事角色或者最喜愛的小夥伴,而不是像“好孩子”這樣的標籤榜樣,他就會很樂意地向好夥伴靠攏,而不是厭惡。

  機智處理孩子的“不懂事”

在文章開頭的故事中,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例子。另外一位成功人士也談到了他小時候分蘋果的事:我和弟弟都爭著要大的蘋果。媽媽說:“我把門前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最大的蘋果!”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最大的蘋果。我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必須努力爭第一。

與前面那位媽媽不同,這位媽媽特別理解孩子的想法,她以一種很公平的方式,教會孩子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而孩子對母親,也是充滿感激和敬佩的。這大概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帶有情感、真誠表達你的期望

孩子做錯事了,在給他講道理前,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接納、認可他的感受。如孩子哭鬧耍脾氣要買玩具,你可以蹲下來,耐心地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個玩具,但我們這次是出來買菜的,下次來的時候,我再給你買,如果你總是這樣哭鬧,媽媽會很難過的。”這樣一來,孩子感受到了你對他的理解,也知道媽媽是關心自己的。回過頭來,他也會試著理解媽媽,努力做到你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