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乾隆弟弟弘昼,生前为何多次为自己办葬礼?

用户67572469


雍正皇帝的五阿哥弘昼,在雍正六年16岁时就给自己办了一场活出殡的荒唐丧仪,这是疯了傻了吗?当然不是。

弘昼第一次上演活出殡,就发生在三阿哥弘时因与四阿哥弘历争储疑被雍正赐死的第二年,这是偶然吗?当然更不是。为了自保,把这孩子给逼的,看似荒唐实则心酸。

弘昼画像

目睹了康熙朝皇子夺嫡的残酷以及弘时事件的悲剧,弘昼的心变的拔凉拔凉,为表明自己无意大位的想法,他给自己主动制造了荒唐、骄横、贪财的三黑人设,时不时搞个葬礼啥的,再顺便捞点王公大臣们的礼金。

雍正看到小五的闹剧非但没怪罪没制止,还于雍正十一年欣慰地册封弘昼为和硕和亲王,同时册封弘历为和硕宝亲王。聪明的弘昼从弘历宝亲王的“宝”字上更加确信,弘历就是作为储君培养的,日后克承大宝的也一定是这个比自己仅仅大了几个月的哥哥。

乾隆画像

弘历登基成为乾隆后,弘昼尽得呵护宠爱。可一旦被乾隆猜忌,弘昼就策划一次出殡的丑陋演出,于是满京城都是对这个荒唐王爷暗地的嘲讽,失去戒心的乾隆也会选择再次与弟弟重修于好。

就这样,累积了大量财富过声色犬马生活的弘昼,坚守和亲王的“和”,不对乾隆产生任何一点威胁,在乾隆三十五年善终。

雍正画像

你说,该为弘昼的荒唐点赞呢,还是悲哀呢?生于帝王家,搞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算一大奇观了吧?

PS,单看画像,你认为雍正,乾隆,弘昼,哪个更帅?哈哈。


——END——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


司马砸光


以二月河老师历史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雍正王朝》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历史神剧,演绎之精妙,剧情安排之合理已经比历史更加饱满和真实,完全到了“以假乱真”的境地。

在我条上,甚至有人专门解读《雍正王朝》,将中国古代政治间的尔虞我诈解读的也是相当到位,以致到了,只要是提雍正,提几阿哥,都必须从《雍正王朝》的小说和电视剧来回答。

二月河老师的历史功底相信大部分写历史的人是佩服的,尤其在小说中映射历史的手法我想是我辈很难企及的一个高度,然而在全民看雍正的氛围中,我们是不是忘了,历史就是历史,虚构文学就是虚构文学,二者并不能划等号,以二月河老师的历史小说来解读历史,不免会让不懂这段历史的人误入歧途。

比如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在自媒体界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两江总督唐文尧用人参烧白菜,最后被雍正皇帝满门抄斩。

唐文尧火了,很多历史写手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多方解读,实际上雍正时期根本就没有叫唐文尧的两江总督,这个人物是完完全全在电视剧《李卫当官》中虚构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呈现雍正时期贪官的腐败形象。

实际上《李卫当官》的剧组跟《雍正王朝》的班底有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李卫当官》更倾向于戏说历史,但是从唐文尧暴火事件来看,还真有人把电视剧里面的内容当历史,而且不在少数。

很多人可能要说我了,说弘昼呢?你TM的扯电视剧干嘛?

接下来就要说重点了,在《雍正王朝》中弘昼多次给自己办丧礼,大玩“活人出殡”的戏码,是比较搞笑的一个情节。

二月河老师在小说中加上这个情节其实是无可厚非的,本身来说历史上弘昼就闹过这样的事情,并不算杜撰,但是有一点大家还是要明白的,那就是弘昼为何要给自己办丧礼是历史谜题,根本就没有相关史料证明他到底为何要“活人出殡”,而二月河老师是直接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为了明哲保身,以此说明弘昼是一个聪明之人。

在《雍正王朝》的尾声,弘历与弘时争夺皇位是重头戏,弘历与弘时两人都十分聪明,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皇子,因为传说是康熙喜欢弘历,所以才让雍正当皇帝,也就是说弘历是康熙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弘时与弘历争夺皇位本身就是不知进退。将弘昼的不争,与弘时的奋力一搏形成鲜明对比,是小说中一贯的手法,并不能当作历史来解读。

康熙指定弘历继承皇位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传言,只是雍正继承皇位的一种说法,将一种说法,放到另一种说法中当作引证,本身跟耍流氓没什么区别。

实际上,国人喜欢权谋相争的阴谋论,又喜欢与世无争的身居高位的超然态度,这两种精神慰藉,在《雍正王朝》中同时给你满足,就问你爽不爽。

真实历史上,弘昼未必是一个有《雍正王朝》中超然智慧的人。清朝历史上的王爷,压根就应该溜溜鸟,斗斗蛐蛐的主,尽管清朝有过九子夺嫡,兄弟相争的局面,但是皇帝杀兄弟的事情在清朝几乎是没有的,雍正争夺皇位时,对老八恨之入骨,后来也是极其讽刺、挖苦,并且起名“阿其那”(猪狗不如),但是雍正从来没有杀害任何一个兄弟。

在清朝因为不允许“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反而使得皇帝跟兄弟之间的关系很恰当,根本不会存在大家阴谋角度出发,为了自保而装疯卖傻。

弘昼因为太受乾隆的宠爱,因此行为做事较为乖张,这才是他历史的真面目,雍正是一个很铁面无私的皇帝,尽管喜欢弘昼,但也了解他的为人,所以根本不会让他继承皇位。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弘历都是不二之选,他像康熙儿子太多,容易出现选择苦难症,弘历即位后,也知道雍正疼爱弘昼,就将雍亲王的府邸及财富全部赐给了弘昼。

在乾隆皇帝的庇佑下,弘昼更是傲慢任性,肆意妄为,甚至在朝堂之上当着乾隆的面殴打当朝军机大臣,皇亲在朝堂打大臣,估计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但是乾隆却并为制止,在表明兄弟两个感情好的同时,也能够看出,弘昼性情太乖张了。

弘昼一首诗叫作《金樽吟》,在诗中弘昼写下“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一直被人称作救命诗,这属于过度解读了,很可能就是弘昼喜爱吃吃喝喝,因为受到雍正和乾隆两个皇帝的娇惯,弘昼压根就不缺钱,挥霍起来也是很无度的。

正因为如此,弘昼才敢不顾宗室礼仪,敢于“活人出殡”,看着一家人在那里哭,自己在那里乐,他曾经说过:"人没有一百年还不死的,还有什么好避讳的?"大概是因为人一辈子只能有一次丧礼,活着的时候看不到,估计死后也看不到了。

在我看来,将人世间的离别悲伤当作自己玩乐的戏码,当真也是实在找不到玩的。人要是为了找点乐子,有足够的权力的话,他都能上天。

关于弘昼的结局,很多人总结是弘昼管了一点不该管的事情,结果被赐三尺白绫,上吊而死,实际上这是扯淡,乾隆皇帝自诩十全老人,不可能违背清朝祖制,杀了自己的兄弟。

在《清史稿》中记载:"和亲王弘昼以仪节僭妄,罚俸三年",这一点倒是符合弘昼的个性,不按照常理出牌就是他的风格。

在弘昼死之前,其实是得了病,乾隆还亲自去看他,"上临和亲王弘昼第视疾。"

关于乾隆和弘昼的关系,乾隆帝曾经说过:

朕弟和硕和亲王、秉性纯诚。持躬端恪。髫年共学。友爱实深。自备位亲藩。懋昭敬慎。方冀六旬同庆。棣萼言欢。 吾弟少于吾甫三月。皇父在潜邸时,育吾二人于东西室,及九岁读书,同受经于傅先生,与吾自孩提以至于今,且孺且耽,恰恰如也,余既以同气之亲,相亲相勖于平日,晨夕之与俱,笔砚之与共,尔我形骸之悉化。予与王幼同学同课,习为诗古文词。当是时侍奉皇考膝下,优游书府,日寝馈于经史文字中,世纲尘务,毫发不以婴其心。吾两人者,相规以善,交相勉,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天伦之乐无过于是。

由此可见,弘昼并非大智若愚的一个皇子,完全就是一个被父亲和兄长娇惯的找不到北的一个人。这样人的,别说给自己举办丧礼,他要当了皇帝,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史论纵横


弘昼这是为了躲避政治斗争,明哲保身之举;

剧照截图

搞“活出丧”很多人很忌讳,会折寿;可是弘昼出于政治旋涡,要想脱身必用非常手段,相对于折寿总比惨死要好点。

剧照截图

弘昼是雍正的五子,上面在世的有三哥弘时,四哥弘历;弘历很得雍正喜爱,但是作为长子的弘时,被人忽悠的参与争储斗争,结果惨死;弘昼看到这也明白,上面还有弘历,如果硬是争储,结果可能比弘时还惨,当皇帝的机会比较小。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何不做个与世无争的太平王爷,放弃争储。但这光他自己这么想是不行的,对外宣称也是没人信的;那弘昼未来了要别人相信自己没有争储的资格,就会要别人放心。更重要的是安雍正和弘历的心。弘昼想了个好办法:作为皇子,不断毁坏自己的颜面,要自己彻底丧失争储资格。所以才搞出来一个“活出丧”,在自己府邸不但大操大办,要府里的人哭丧,还请来了一批道士、和尚给自己做法事,更是来了一些达官贵人身着素衣配合弘昼。居然还给朝臣发丧帖收礼金,皇家的颜面被弘昼破坏的不成样子,没有一点皇子的素养了。大臣们很是不满,传到雍正耳朵里,雍正却没有大发雷霆,却认为弘昼这是在明哲保身,雍正也是从夺嫡斗争中过来的,他很理解弘昼的用意,所以对弘昼的“活出丧”才不制止。

剧照截图

这么一闹,弘昼干的事世人皆知了,不堪再立为皇嗣;这样,无论你以后谁当皇帝,弘昼都变成人畜无害的小白兔了,威胁不到他们的皇位了。弘昼明白,如果自己不做出格的事,就是自己真的无心皇位,但弘昼活着对某些人而言就是威胁,只有卸掉他们的戒心,弘昼自己才能善终。

剧照截图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弘昼的选择是很明智的,前有弘时惨死,现有弘历受宠,自己成为太子几率很小的情况下,成功离开了政治漩涡。这是非常成功的,雍正明白儿子的“良苦用心”,也不为难他;后来的乾隆帝对这个弟弟也是待遇很好。

难得糊涂,糊涂难得。


过去即历史


《雍正王朝》中,弘时、弘历、弘昼三人各有特点,不过如果按照政治智慧排名,则应弘历居首,弘昼次之,弘时最差。弘昼的活出丧,不过是明哲保身之道而已!


这从他和父亲的谈话中可见一斑。

谈话间,弘昼评价自己:儿臣百无一用之人,拿什么争啊!话语中虽然表明了自己不争的态度,但仍然能闻出酸味来!而雍正的评价则是:小小年纪就知道明哲保身,难得!无疑是告诉弘昼,你不争是对的,争也没用!

弘昼的确没有争的必要了,弘历简在帝心,早就是雍正默定的继承人,弘时排行老三年纪大早早就出来当差,又和八爷党暗通款曲,有了不小的势力,这两人都是弘昼面前难以逾越的大山!

《雍正王朝》中,雍正下旨,命令允祉带着弘时和弘昼去八王府抄家,弘昼说有高人看出他最近有血光之灾,于是不出门在家搞起了活出丧!最后允祉和弘时无奈之下,只能听之任之!

我认为这个片段起码能看出一下几点:

一、弘昼在宫中必有耳目,事先知道要去八爷府抄家的消息,才做好了一切准备。要知道,出丧用具、和尚道士这些可都要提前准备和预约的。

二、弘昼不愿承担抄叔叔家的污名。放在任何朝代,即便有圣旨,侄子去叔叔家抄家,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试问,雍正为什么不派弘历去办这样的差事?

三、弘昼看清了雍正的真实意图,他是借着抄家一事试探两个儿子。抄家抄什么,除了财产,还有书籍、信件等等东西,里面可是有大量信息的!弘昼不去,表明自己和八爷党毛关系都没有,根本不怕抄出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只有弘时那样急于表现又和八爷党纠缠不清的人才会冲到前面。

弘昼是明智的,乾隆即位后对这个不争的弟弟很亲厚,足以说明一切。


李飞叨


弘昼,雍正的第五个儿子,他是一个很精灵,狡猾的王爷。至于他为何在自己生前多次为自己办葬礼呢?他也只是故意掩人耳目罢了。他深知,按照继承皇位的特权来看,还轮不到自己,即使自己是排行老五,但是就算弘历发生意外的话,前面还有乾隆帝(排行老四)所以自己也就不去为了所谓的皇位去竞争了,倒不如退一步永远的当自己的享乐王爷呢!享尽一世的荣华富贵,何必定要为了皇位弄得头破血流呢?他故意把自己伪装成一副玩世不恭,成不了大器,放松兄长和父皇的警惕,让他们感觉自己是没有任何野心的,量不成威胁。说弘昼是没有野心,玩世不恭,其实我倒是认为他才是更加的深谋远虑,能够认清当下的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无论换做是谁继承皇位,自己都没不吃亏的,充满大智慧,趁早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好了。弘昼故意在自己生钱为自己多次办葬礼,更是将自己的无能,玩世不恭发挥的淋漓尽致,做出如此荒唐之事,更是让人无语,却也不足以构成威胁,父皇和弘历都对其卸下了心理的防备。这就是弘昼的智慧,敢问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看淡皇权,安于享受荣华富贵的呢?过着自己的悠闲时光,做一只闲云野鹤,悠闲自在,自得其乐!即使是在生前为自己多次举办了葬礼是很大逆不道的。但是做戏就要做足咯,唯有这样才能让别人更加信服!


A盛涵


弘昼的确是一个荒诞放纵之人,他在朝堂上居然当众殴打一等公、军机大臣讷亲,在府中又时常给自己办丧事,装疯卖傻。

有名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刘庸的老丈人在朝堂上打太极、装耳聋,就是以弘昼为原型的。

为何弘昼这样荒诞,时不时还给自己办个葬礼啥的?当然是为了昭示他“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态度。

与之相配的,还有他的诗作《金樽吟》:

世事无常耽金樽

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

推杯换盏话古今

意思也是说,人活在这世上,都是会死的,争个什么劲儿呢,莫如喝酒享乐,恣意过活。

所以,弘昼在朝堂上闹意气之争,一副我行我素之状,回府后缅于酒乐,并给自己治丧,都是表明:我已参透生死,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所欲也。

因为,生在皇家,既能享乐,也有风险。叔伯们九子夺嫡,死伤无数,兄弟弘时弘历为皇位,也是明争暗斗。

我弘昼,郑重声明:我就要过皇孙贵族的好日子,不争你们的大位子!


钱多多读文史


对于弘昼给自己办葬礼的这出戏,在《雍正王朝》其父雍正的一句戏言准确的道出了弘昼的心思,雍正道:小小年纪,就知明哲保身。用北京这边的土话形容弘昼就是“这小子特别的鬼”,所谓鬼,就是机灵鬼,特别聪明的意思。

咱盘点下弘昼的身份,他是雍正帝的第五个儿子(后来的乾隆皇帝是雍正的四儿子),由于雍正实行秘密建储的方式传位,从年龄和履历看弘昼按理讲也是一位有可能成为皇帝的皇子,但是他也是有自知之明,如果兄长弘历没有突发意外的话,且轮不到他呢,所以他心里也明镜儿似的知道继位的可能性渺茫,不如乐享世间繁华,做一个享乐王爷。

弘昼心里这么想的,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他为了让皇兄和皇父知道他没有任何的野心,平时就扮演成一付玩世不恭的样子,而且屡屡导演出荒唐之事,例如经常在家给自己做个法式,请一些和尚,道士来给自己做“后事”,并且自己还像模像样的躺在棺材里,可以说是相当入戏了,这样的举动自然很快的传到了其他人的耳朵里,其父雍正听闻此事后笑着说:这小子,跟和尚道士混在一起,总比跟官员混在一起强嘛。皇兄弘历听闻后,也心里卸下了对老弟的防备,尔后弘历登基为乾隆皇帝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把父皇的雍亲王旧邸及财物全赐给了弘昼。并且把管理内务府、御书处的事务都让弘昼管理。后来还屡屡照顾这位“任性”小老弟,不得不说这样的大清亲王做的不要太舒服哦:)


老猪的碎碎念


出生在帝王之家,在寻常老百姓看来,那是多么大的福气,可是身为一个皇子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甚至有时候还要刻意的表现出自己无意于皇位的行为,尽管自己对当皇上没有任何兴趣,可是别人还是会来猜忌自己,为了打消别人的顾虑,有时不得不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

清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子,他聪明绝顶,能力也非常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分量,能看清自己所处的局势,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皇位对自己来说都是遥不可及,与其去争夺,不如做一个富贵闲人,或者靠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尽一份力就足够了。



他就是雍正的儿子弘昼,弘昼的生母是耿氏,她在宫中的位分比较低,所以弘昼从小是由弘历的生母熹妃抚养的。弘昼比弘历小三个月,弘昼在熹妃的悉心教导下,勤奋好学,深得雍正的喜爱。

但是弘昼知道,皇位的继承人早已安排好,那就是弘历。而且弘历的生母熹妃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自己不可能去跟弘历争夺皇位的。况且他也无心皇位,虽然他的能力和学识都非常高,但是他更愿意做一个闲散王爷,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尽一份力就足够了。



所以等弘昼年纪渐长,他本可以做一些政务。可是这时弘昼却胡闹起来,他不但不肯求雍正让自己早点历练,还经常上演“活人出殡”的一幕。

弘昼演的特别卖力,完全按照死人出殡的形式来做,不但在府中做起灵堂,还要求全府上下一定要哭的特别逼真,还请来了和尚道士,为他超度念经,甚至还邀请达官贵人来参加葬礼。

弘昼做的这一切虽然荒唐,但是因为有雍正的宠爱,所以那些达官贵人们,也愿意奉承他,配合他把这个游戏玩的尽兴。所以大家都穿着高缟素带着厚礼来他府中参加葬礼。



这样的游戏,弘昼不只玩了一次,而是上演了很多次。他看大家都来支持他,非常高兴,和众人说,人哪有不死的,死有什么好怕的,有什么好忌讳的呢?

弘昼这种荒唐的行径传遍了京城,人们都以为严厉的雍正会责罚他,可是相反,雍正不但不责罚他还派他去处理一些重要事务。

人们都在想,难道雍正是糊涂了吗?其实不是,雍正有雍正的苦衷,弘昼也有弘昼的苦衷。



我们都知道雍正皇位的到来非常不容易,当初的九子夺嫡,是那么惊心动魄,雍正可以说是踏着众人的血走上皇帝的位置。所以过去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还要上演这一幕,所以他早早立下太子。

其实太子之位早有人选,那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当初康熙在位的时候,早已内定了这个孙子做未来的继承人。弘历深得康熙和雍正的宠爱,未来的皇帝可以说是非他莫属。但是其他的皇子不一定这样想,雍正想帮弘历铲除异己,希望他在未来的皇帝之路上能够走得更加顺利。可是,这样有可能就要除去其他的一些皇子,同样是自己的儿子,对雍正来讲就好像挖肉一般,所以他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他不希望任何人来和弘历争夺皇位,但那是不可能的。

聪明的弘昼早已明白雍正的心思,所以他做出荒唐的一幕,打消雍正的顾虑,使雍正明白他是完全无意于皇帝之位的。所以后来雍正对他也是更加宠爱,而且弘历和弘昼的关系也非常好,后来弘历当上皇帝后,对这个弟弟也是比较放纵和信任。

可是另一位皇子弘时就没有这么聪明,他当时是最大的一位皇子,因为雍正迟迟没有宣告太子是谁,使得他以为自己也是有希望的。所以他明里暗里都在和弘历争夺太子之位。试想,雍正早已在心里打定了主意要立谁,那么弘时又哪有半点胜算呢?最后还是死在了自己父亲的手里,虽然雍正因此悲痛得吐血,但是为了国家未来着想,他不得不痛下杀手。只能说弘历的运气是真的好,能得到爷爷和父亲的支持是多么幸运。

而聪明的弘昼,用自己的荒唐行径,不但保住了性命,还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比较顺遂,退而求其次,这也是一个最好的结局。所以有时人只能顺应时势,不是自己的不必去强求,把握住自己能把控的,珍惜眼前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千水千山


历史上的弘昼跟《雍正王朝》里的弘昼差距巨大,甚至于像两个人。历史上的弘昼,个性倒是比较像电视剧里的九阿哥和十阿哥,典型的骄横自大又目无王法的皇家子弟。

雍正帝共有十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四个,就是弘时,弘历,弘昼,弘瞻。其他的要么夭折了,要么病死了。

弘时比弘历大七岁,但是他在雍正五年被雍正治罪并削籍,很快死去。弘瞻在四人中最小,雍正死的时候,弘瞻才四岁。而弘昼只比弘历小三个月,他可以说是跟乾隆一块长大的。

《雍正王朝》里的弘昼,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明哲保身。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弘昼在很小时就出场了,当时邬思道在雍王府做教书先生,教的主要就是弘历和弘昼。刑部冤狱案以后,康熙帝去承德秋猎,弘历和弘昼也跟着他们去了。

当时邬思道教给二人读书,问他们关于打猎的事,还讲了曹操和曹丕的典故。当邬思道问到弘昼时,他却以尿急为由跑了。

根据八阿哥后来对弘时说的,其实在电视剧里,弘昼是三人中最聪明的,虽然看起来不认真,但是背书背的最快,然而,他却从小表现出玩世不恭,荒诞不经的一面,给后来的活出丧埋下了伏笔。

在电视剧里,等到雍正继位以后,八爷党的人在联合关外的旗主王爷逼宫不成以后,被雍正一网打尽,这其中弘昼参与很多,也认识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一面,从这以后,他的荒诞不经表现的更加明显,就是活出丧。

他从这件事认识到,夺嫡,争权夺势,没有好下场,所以他下定决心继续明哲保身。

对于明哲保身这一点,雍正也看出来了,说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明哲保身。

弘昼怕的是,再不躲,会落得跟八爷党的人一样的下场。

本来夺嫡他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弘时也自认为没有机会,因为雍正的继承人弘历早早就被定下来了,所以他们两个一开始都没有夺嫡的心思。在八爷党逼宫失败前,他对于明哲保身也并不是汲汲于求,他甚至参与了招待关外的旗主王爷,还去了京畿的大营。

但是,在八爷党失败以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在躲还来得及,再不躲,终究会被别人拖下水,即便自己不想,也会身不由己,弘时不就是被八爷党拖下水的。

此时,跟八爷党撇开关系,离得越远越好,所以,在雍正让他参与查抄老八的府邸的时候他躲了。

他怕的倒不是弘历,而是怕有人趁机拉他下水。关于逼宫这件事,他就是被弘时拉下水的,幸亏他心思还算正,站在了雍正那一边。因此事后雍正也没追究他。

想想看,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被人拖下水,再不躲,早晚身不由己,最终不得好死。

历史上的弘昼,是雍正给乾隆培养的助手,他想让弘昼当弘历的老十三。

历史上的弘昼,也很聪明,但是,由于雍正对他从小就很喜欢,宠溺过分,导致他特别的骄横跋扈,流露出皇家子弟特有的目无一切,无法无天的通病。

历史上,弘历的储君之位当然也是早早就确定了,弘昼也没有夺嫡之心,但是,雍正帝却别有一番心思,想让弘昼当弘历的老十三。所以,弘昼在雍正活着的时候,参与过很多的政事,不像电视剧里啥都不管,装傻充愣。

雍正八年,他被雍正派往曲阜参加文庙典礼,雍正十一年,被加封亲王,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成立苗疆事务部,令弘历和弘昼以及一些大臣一起参与。这已经涉及到军机大事了。

雍正死后,乾隆继续任用他,但是他则仗着兄长是皇帝,更加的骄横,经常肆意妄为,甚至当朝殴打过顾命大臣讷亲,讷亲当时可是领班军机大臣,相当于康熙朝的四大辅臣,雍正朝的马齐张廷玉。可见弘昼之骄横。

由于他跟弘历一起长大,乾隆帝对他的感情很深。乾隆帝曾经写到:

予与王幼同学同课,习为诗古文词。当是时侍奉皇考膝下,优游书府,日寝馈于经史文字中,世纲尘务,毫发不以婴其心。吾两人者,相规以善,交相勉,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天伦之乐无过于是。

总之,历史上的弘昼跟电视剧里判若两人,虽然历史上的弘昼也有明哲保身的一面,然而他仍旧参与过雍正和乾隆两朝的很多大事,跟电视剧里一味地荒诞不经非常不同。


西堤君


在雍正长大成人的10个皇子中,弘昼是得父爱最多的一个。

弘昼比弘历(乾隆)小3个月,他是耿氏所生,由于耿氏位份不够,他生下不久,便被雍正交给弘历的生母熹妃代为抚养。

聪慧灵秀的弘昼,不仅得到熹妃无微不至的照顾。还因为勤学好读,深得雍正疼爱。

(弘昼剧照)

甚至早在雍正还是雍亲王时,有一次,雍正请康熙到家里来赏牡丹花时,还特意安排他和弘历,与康熙见面。

随着年纪的增长,弘昼渐渐长大了,到了该接触政务的年纪。

可是,出乎众人意料,弘昼不仅不恳求雍正,希望早早得到历练,反而还玩起了“活人出殡”的游戏。

弘昼玩得特别认真,他不光要求府中上下俱得哀哭不止,还有板有眼地请来和尚道士为他超度念经。同时,他还不忘邀请一些达官贵人来参加“葬礼”。

弘昼是雍正疼爱的皇子,那些达官贵人巴结还来不及呢。虽说心里嘀咕他荒唐,但大家却都一身缟素,带着厚礼来。一方面是开开“活人出殡”的眼界,另一方面正好借机巴结一下这位受宠的皇子。说不准以后还能沾着甜头,所以想来的人特别多,弘昼又是个爱热闹的人,听说谁想来,没有不答应的。

看着府中上下俱按他的要求祭奠哀泣,他颇为高兴。一边吃着祭桌上的酒肉,一边还和来吊唁他的王亲贵族们说,人哪有不死的,对死有什么好忌讳的。

弘昼这出“活人出殡”很快就传遍了京城内外,一时各种议论不绝于耳,对于皇室而言,这绝对是有失体面的。

(雍正剧照)

就在众人都以为一向严厉的雍正会斥责弘昼的荒唐时,没想到弘昼不仅被封为和亲王,不久后还被任命处理苗疆事务。人们不禁疑惑:雍正这是鼓励弘昼荒唐吗?

其实,并非如此。

弘昼之所以要举行“活人出殡”也有他的苦楚,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雍正继位后,由于他亲身经历了康熙“九子夺嫡”,为了不让皇子们再重蹈覆辙,他苦思冥想后制定了“秘密建储”的办法。

如此一来,谁也不知道雍正立的是哪个皇子。

此时,皇三子弘时已经成人,由于他前面的两个皇子夭折,他就是实际上的皇长子,并且他的生母齐妃出身高贵,所以很多人认为雍正为立他为太子,久而久之,弘时也觉得自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后来弘时听闻弘历由于曾得康熙宠爱,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立刻在朝中拉帮结派,培植势力。

然而弘时的举动,很快就被雍正察觉。雍正不光开除了他的宗籍,还革去了他的职务和爵位。

弘时年轻,受到惩罚后,惊惧不已,不久便病逝了。

(弘时剧照)

弘时的死让弘昼看在眼里,惊在心里。他深知雍正为人疑心重,为了自保,也为了告诉雍正,他无心夺嫡,所以才自编自导了一出“活人出殡”。

雍正是个聪明人,怎能看不出弘昼的良苦用心呢,所以对他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他胡闹。

弘昼见雍正不制止,知道自己这出戏是演对了,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过,弘昼这人胡闹归胡闹,但雍正交给他办的事,他总是完成得很让雍正满意,因此雍正一直对他称赞不已。

雍正十三年,雍正病逝,遵密诏,弘历继承大统,是为乾隆。

弘昼仗着乾隆和他兄弟情深,愈发骄纵跋扈,哪怕是朝中重臣,他也一概不放在眼里,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差。

有一次他还在朝堂和一等公讷亲争执,气不过,竟然把一把年纪的讷亲狠狠打了一顿。当时由于在朝堂上,无人敢劝。

谁知乾隆也假装看不见。

讷亲吃了瘪,白白挨了一顿揍。

这下众臣都知道弘昼是个有乾隆撑腰的浑主,所以谁也不敢惹他。

后来,弘昼上朝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过谁也不敢说他,由着他荒唐。

弘昼就这样靠着荒唐,让雍正和乾隆都相信他没有夺位之心,好歹做了个平安的富贵王爷。

(参考史料:《清史稿》《啸亭杂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