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BAT三大互聯網巨頭,為什麼阿里喜歡收購,而百度騰訊喜歡研發?

RUOKAY


在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圈裡,新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在自身的發展道路上總也繞不過“BAT”三座大山,無論是美團、滴滴,還是攜程、餓了麼,他們背後的投資者都或多或少有著“BAT”的身影,換句話說收購和投資新興的巨頭是老牌巨頭保持競爭力的慣用手法,“BAT”都用的爐火純青,不存在誰強誰弱。

像“BAT”這樣級別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在研發或者收購新產品上肯定會有自己的考量,這要和企業自身的創業基因有關。“BAT”都有自己典型的產品風格,阿里注重交易、騰訊注重社交、百度注重搜索,而三者在彼此的領域雖說也都有涉及但顯然也都競爭不過對方,所以只能以收購有一定市場份額的新型科技公司為主要手段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回到題主說的阿里不注重研發,其實是很片面的,以題主舉的例子來看阿里收購蝦米和UC都是針對C端的產品,並且是以搜索和娛樂為主,這兩方面阿里本來就不擅長,而這兩方面則是百度和騰訊擅長的地方,阿里如果去研發同等類型的產品在陌生的領域競爭,可能失去的會比得到的多,騰訊投資京東和拼多多、唯品會也是同樣的道理。

並且阿里的科研實力和百度騰訊比起來也絲毫不差,只是阿里的研發方向和百度、騰訊不盡相同,百度騰訊由於其自身發展的原因,他們的新產品很容易被用戶用到,用戶也能最感同身受,而阿里則更注重底層基礎的研發,像阿里雲計算、AI人工智能、智慧物流這些C端的用戶可能沒辦法直接的感受到,但對社會的發展影響巨大!

發展的機會轉瞬即逝,對於“BAT”這樣的巨頭而言由於體量巨大,方向上很難快速地跟上,所以投資新興的科技公司是一個搶地盤的好方法,先搶到地盤然後自己的研發迅速跟上,才能持續的保持自己的競爭實力,阿里是這樣,騰訊和百度也絕不遜於阿里!


蘇小文


也不完全是這樣,對於這些巨頭企業來說,該收購的時候就收購,該投資的時候就投資,不管是百度、還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其實都收購了一定數量的企業。只不過三者在戰略上有一定的差距,最終結果就有了一些不同。

百度喜歡自己來,戰略佈局和技術投資比重大

百度的技術基因太強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更多的還是喜歡自己來,因為百度永遠覺得別人做得遠沒有自己好,所以你去看百度的家族裡面,幾乎大多數都是百度自己推出的。即使百度有收購,那都往往是到了百度高管到了真正不得不收購,或者說是一個在技術領域非常讓李彥宏感興趣的公司,曾經有個江湖傳言,一次百度的幾個高管跑到李彥宏的辦公室,美國某某企業我們收購吧,不然被別人買了,李彥宏自信滿滿的說,不用擔心,我們的競爭對手從來不喜歡收購純技術型企業,不得不說百度在這一點上是真正中國真正具有硅谷極客文化的互聯網企業之一。這也許跟李彥宏很強的技術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如今百度的技術這麼強,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佈局,可以說是世界級別的,以及當年李彥宏也是帶著專利創業也能很好證明這點。

收購hao123和天空網站,把握住了傳統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入口,非常成功;收購千千靜聽,後來改為百度音樂,現在又改為千千靜聽,算是失敗了;收購點訊輸入法,並且改為百度輸入法,非常成功;收購91無線,還創下了當年收購記錄,一場失敗的併購;收購百度糯米,雖然沒能超越美團,但是糯米發展還不錯了,據說還盈利了,不過沒能完成百度的戰略佈局,也算是失敗的。

騰訊先喜歡自己來,後面逐漸開始投資佈局

早些年騰訊跟百度一樣,因為產研文化比較重,騰訊早起也是喜歡自己做。比如覺得電商是個機會,就把易迅拿過來自己做,覺得微博不錯,又做了騰訊微博,覺得短視頻不錯,也做了微視......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產品做出了水平,比如全民K歌就實現了對唱吧的超越,做天天P圖就實現了對美圖秀秀的超越,不過這樣的成功幾率總是五五開。

在劉熾平得到騰訊的信任以後,就對騰訊的戰略進行了一大波的改革,騰訊轉為投資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做不了分類信息,就投資了58;做不好電商,就投資了京東、唯品會、拼多多;自己做不好打車,就投資了滴滴;自己做不好本地生活,就投資了美團點評;自己做不好搜索,就投資了搜狗......並且從戰略上來講,騰訊的這些操作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包括騰訊嫡系的閱文集團、騰訊音樂,也都發展非常好。

騰訊系企業在騰訊的生態內得吃得喝,騰訊給流量、給用戶,還不干涉你的日常運營管理,每一家企業騰訊往往都成了大股東,但是騰訊從不要求控股,可以說是非常良心的了,每一個創業者都喜歡這樣的大哥。

阿里巴巴喜歡控股、以及完全收購

與百度、騰訊不同,阿里巴巴還是螞蟻金服,更喜歡的還是控股,甚至直接完全收購,而且收購以後首先給高管換一波,逐漸阿里化,但是往往本末倒置。阿里這種強勢的投資戰略,加上阿里巴巴很強的企業文化,很難和外來的企業進行兼容。從戰略上阿里巴巴收購這些企業往往都是尋求對於自己已有的戰略進行補充完善,說白了就是為了吸血為自己的核心業務補血的,阿里這樣的戰略導致阿里的收購往往就容易出一些問題,讓大家覺得阿里巴巴毀掉了很多經典的產品。

阿里巴巴這麼多年來,收購了雅虎中國、高德、UC、天天動聽、蝦米音樂、餓了麼、萬網、豌豆莢等等企業,高德地圖目前發展不錯,不過去年又被百度地圖反超,萬網不算失敗,阿里巴巴後來把萬網併入阿里雲,但是阿里雲主體畢竟還是王堅博士帶著阿里的同學自己做出來的,萬網只能算是錦上添花,不算失敗,但也不能算成功。

另外的一些就比較失敗了,而且阿里巴巴真的是毀了太多的經典,我曾經多麼喜歡UC瀏覽器,除了Chrome和Safari就是UC了,阿里收購以後成了淘寶新聞瀏覽器,現在我已經不用了,備用瀏覽器換成了QQ瀏覽器。天天動聽是千千靜聽之後最喜歡的音樂客戶端之一,當年的高清音質和漂亮的UI界面真的是懷戀,最後高曉松主導阿里音樂以後改成了阿里星球,基本宣告死亡,真的是氣憤至極。優酷就不說了,也是曾經最喜歡的,因為豐富的UGC內容,除了YouTube最喜歡,當然現在我基本是愛奇藝和騰訊視頻了,優酷手機客戶端、網頁端的體驗真的是太差了。豌豆莢,也是曾經的經典,豌豆莢、豆瓣都是我曾經喜歡的比較好的工具,現在......說實話,阿里收購了餓了麼,真的是餓了麼擔心,而且非常擔心。

百度喜歡自己幹,騰訊是先自己幹後面轉為幫別人一起幹,阿里則是喜歡控股、收購。我不能說絕對的哪種好與壞,不過從我、以及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其實不太喜歡阿里的方式,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很多喜歡的應用確實被阿里給做爛了,而從企業的角度,很多阿里收購的企業都衰落了,而且很多騰訊、阿里共同投資的企業,比如滴滴、美團、58同城漸漸的都成了完全的騰訊系,其實也能說明一些道理。阿里的控制慾太強,阿里獨特的企業文化外埠體系也很難融入,導致企業被阿里收購以後很難融合的。

當然對於企業本身來說,肯定不這樣考慮,只要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就可以了。

本文系字節跳動簽約作者-悟空問答專稿,未經允許轉載必究!

EmacserVimer


據說,從今年下半年起,騰訊投資業務顯著收緊,步調放緩。具體表現為:與業務弱相關的項目幾乎暫停接觸,已投項目因不符業務需求跟投停滯。有業內人士稱,儘管騰訊此前對泛文娛、遊戲等自身擅長的關鍵賽道就相比電商、AI等賽道更為強勢,但最近一段時間的“掌控”正進一步加強。近期,在泛文娛領域,騰訊投資加大了對字節跳動的打壓。

在BAT三家中,最喜歡投資收購的就是騰訊。如果自己能山寨來,就山寨來做一個,如果發現自己做不好,就投資買下,或者,先山寨,一旦被發現投訴,那麼就買下來。

據說,阿里巴巴準備放空間站了!10月22日,阿里巴巴確認,阿里即將啟動“一站一星”計劃,向太空發射“糖果罐號”迷你空間站和“天貓國際號”通訊衛星。據項目組人士介紹,該計劃能更好地實現“雙11”期間線上、線下互動,屆時全球消費者可以收到諸多來自太空的驚喜,分享快樂。此外,阿里還將通過“一站一星”計劃,和多家科研單位合作,共同探索相關空間技術及無人駕駛技術的行業落地。


馬繼華


說到收購,可能最善於收購的,不是阿里,而是騰訊。

私募市場數據追蹤機構道瓊斯風險資源(Dow Jones VentureSource)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騰訊已經入股了277家創業公司,其投資步伐在去年開始加速。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單是2017年,騰訊就投資了80多傢俬營公司和上市公司。

也正因為如此,一篇《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也熱透網絡。甚至有分析認為,如此大規模的收購,特別是對創新型公司的收購,有可能會產生扼殺創新的後果。

當然,在騰訊瘋狂收購的同時,阿里也在加快收購步伐,2017年共參與了32宗併購交易。只有百度熱衷於人工智能,沒有像騰訊阿里那樣在收購其他企業上大打價格戰。

所以,在互聯網企業收購問題上,必須密切關注,注意巨頭們的收購新動向。過度收購,必然造成不良的市場反應,造成投資者對企業駕馭複雜實務的能力表示擔憂,最終只能將其併購或破產


譚浩俊


從表面上來看,百度自己研發的產品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多,從百度的官方上面就隨隨便便可以看到上百個屬於百度的產品。

百度相關的電腦軟件和手機APP等產品,都至少是上百個。

另外從表面上來看,騰訊的產品也是非常非常的多,就只是從騰訊應用寶的騰訊專區產品中可以看到,這其中騰訊的產品就有131個。


但是關於阿里的產品,也就是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相關的產品,另外從表面上來看,阿里確實是有點以收購為主,而百度騰訊都是已自己研發為主,那麼真正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來說說百度,其實百度真正核心的產品也就是百度的搜索引擎,百度的其他很多的產品,都是沒用任何核心在內,幾乎都是一些輔助性的小工具,並且都是沒用不可替代性在內的,比如說百度地圖,如果沒有百度地圖,我們真的找不到路?

還有騰訊,你說騰訊都是自己研發,我就想問一下,除了QQ以外,騰訊自己研發了多少產品?這微信是騰訊自己研發的?這騰訊的大部分遊戲都是騰訊自己研發的?騰訊遊戲那麼多,真正是屬於騰訊自己研發的又幾個?

最後我們來說說阿里,首先阿里巴巴這個產品是阿里研發的,淘寶天貓是阿里研發的,支付寶是阿里研發的,阿里雲是阿里研發的,說到這裡,我覺得就已經夠了,因為阿里就光靠自己研發的這幾個產品,就已經可以和其他家的產品對比了。

我覺得,阿里研發的產品少,那是因為阿里根本不想去研發一些沒有用的產品,我們看看阿里雲的技術,從14年雙十一開始,阿里雲就開始升級研發阿里雲的技術,一直到後來12306也都來求助阿里雲,希望能借助阿里雲的技術,如今不管是12306還是淘寶的雙十一雙十二,都是至今沒有出現過卡頓或者掉線的情況。

阿里不是沒有研發,而是阿里在研發更加能讓我們轟動的產品,另外,其實BAT三家看到好的產品,都會去進行收購。


文非


題主的問題本身不反映真實情況。 事實和主觀映象甚至是相反的。


1. 阿里巴巴是全中國公司裡面研發經費最高的,單季度80-90億人民幣(全中國所有公司,第二名華為;而且不包含螞蟻金服,菜鳥),連數據庫,操作系統,甚至芯片都要自己開發了,還能說什麼?

2. 騰訊是最喜歡拈輕怕重的公司,到處撩,輕度參與(投資做小股東),給對方導流量(反正流量‘免費’); 騰訊投資(染指)的公司不比阿里少

3. 騰訊所謂的研發是指遊戲和娛樂類產品研發,不屬於技術研發(那個更賺錢是另外的討論)

4. 騰訊不單獨披露研發費用,單季度管理成本和研發成本一共是 98億人民幣 (vs. 阿里同口徑數字為 130億人民幣)

5. 百度作為搜索引擎產品特性就需要算法研發;即使這樣百度單季度研發費用為40億人民幣




切瓜程序員


對於研發這塊因為了解不多,所以也給不出什麼深層次的見解,不過或許馬雲的文科出身和其他兩位的理工科出身就已經給各自的公司奠定了基調。

關於收購,倒是有很多能談的內容,其實“投資併購”一直都是做大企業繞不開的話題,bat作為國內互聯網的三大巨頭,自然也離不開投資和收購,只是相比於百度和騰訊,顯然阿里“喜歡收購”的名聲要響的多。

互聯網公司搶佔山頭完善佈局的動作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不過bat三家在投資併購時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思路。百度這些年已經遠遠落後與阿里和騰訊,所以現在更多的人都集中目光在這兩者上,而不太關注百度了,但其實百度在收購時採取的是最具風險的方法--全資收購。全資收購往往也意味著潛在風險的照單全收,倘若成功了,必然是賺得鍋滿盆滿,失敗了則四大皆空。

不過如今互聯網市場的重點是在騰訊和阿里身上,兩者也是各自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騰訊一貫採取較為溫和的策略--戰略投資,給予被投資公司以資源上的支持,但一般不干涉運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都比較傾向於選擇騰訊,美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對於騰訊來說,無論是否是全資控制,大家都是綁在一起的利益共同體,最終的結果也都是將整個平臺的生態做起來。所以全資收購的一家獨大,反倒不如戰略投資的各顯其能了。

說到阿里的收購歷史就更像是一則故事了,或許是因為擅長演講的馬雲也更擅長給投資人和市場講故事。阿里的步調往往是先投資,再一步步的吞併,所以我們很少見到阿里甘於做第二股東的,一定是掌握絕對控制權,所以有不少人戲稱“阿里式投資”,能不能被看中都讓人心塞。

以目前來看,阿里的這種投資收購方式顯然沒有騰訊的戰略投資運用的得利,雖然握緊了控制權,但要把投資對象和自家業務整合起來卻並不容易,被投資方的團隊也不會輕易被左右,在阿里收購的眾多企業中,最讓人寒心的莫過於天天動聽,實在死的冤。所以有時候,自家盤子太大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


monkeyflowers



跳動的熒幕


你從哪裡看到騰訊喜歡搞研發了??一個喜歡山寨別人產品的


奔跑的蝸牛蝸牛牛


貌似阿里研發的東西更多,阿里把以後十年二十年的趨勢都看透了,早TB了十年左右前就研發了,當然也會有阿里侷限的方面,戰略優勢在握,剩下的就是攻城掠地,攻城掠地要做的就是收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