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文章來源:綜合澎湃新聞、新華社、環球時報、央視新聞、新京報等媒體報道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新冠病毒是否已經發生突變?如何突變?這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


研究發現,在地域分佈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瞭解,將有助於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以上研究來自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於3月3日發表的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論文通訊作者為陸劍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中心)、崔傑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論文通過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103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發現病毒株已發生了149個突變點,而且多數是近期產生的。該研究揭示:新冠病毒已經演化出L和S兩個亞型。其中101個屬於這兩個亞型。從佔比上看,L亞型更為普遍達到70%,S亞型佔30%。


論文作者認為,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演變方式推測,L亞型和S亞型的傳播能力、致病嚴重程度或許存在較大區別。


論文稱,兩個亞型的區別在於病毒RNA基因組的第28144位點,L亞型是T鹼基(對應亮氨酸,Leu),S亞型是C鹼基(對應絲氨酸,Ser)。通過與其他冠狀病毒比較,作者發現S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從而得出S型相對更古老的結論。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L亞型在武漢暴發的早期階段更為普遍,而L亞型的發生頻率在2020年1月初後有所下降。作者認為,人為干預可能對L亞型施加了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干預,L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擴散得更快速。


另一方面,由於選擇壓力相對較弱,在進化上較老且攻擊性較小的S型可能在相對頻率上有所增加。這些發現意味著,目前迫切需要結合基因組數據、流行病學數據和2019年冠狀病毒病患者臨床症狀圖表記錄,進行進一步的全面研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103個樣本顯示,大部分患者只感染了L亞型或S亞型中的一個。但其中一位近期有過武漢旅行史的美國患者分離出的病毒株,顯示其可能同時感染了L型和S型新冠病毒。不過,作者表示目前還無法排除新突變型的可能性。


巴西發現的新冠病毒與中國發現的病毒有所不同


據新華社,美洲新冠肺炎病例數量繼續增加,美國華盛頓州衛生官員2日宣佈該州又有4人死於新冠肺炎。巴西研究人員對病毒基因測序的結果顯示,巴西兩個確診病例體內的病毒有所不同。


美國華盛頓州金縣衛生官員傑弗裡·杜欽2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說,華盛頓州又有4人死於新冠肺炎,但這4個死亡病例此前未納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統計。


加拿大安大略省衛生部2日宣佈又確診3例新冠肺炎病例。加拿大全國累計確診病例數增至27例。


巴西衛生部2日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巴西有2例確診病例。巴西阿道弗·盧茨研究所和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這兩個病例體內的病毒進行了基因測序,結果發現首個病例體內的病毒與在德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而第二個病例體內的病毒則與在英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二者與在中國發現的病毒也有所不同。


據介紹,這兩名患者都是今年2月在意大利感染後回到巴西的。


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埃斯特爾·薩比諾表示,病毒出現的變異是疫情在相關地區傳播留下的印記,可被研究人員用於追蹤病毒傳播路徑。


湖北新增確診病例115例,湖北以外新增4例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統計,3月3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19例,其中湖北新增確診病例115例,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4例。其中包括寧夏新增1例、北京新增3例。3月4日,寧夏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發布最新全區新冠肺炎疫情通報。2020年3月3日0-24時,全區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永寧縣1例,疑似轉確診)。據北京市衛健委,3月3日0時至24時,北京市新增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2例為境外輸入病例(1例為伊朗輸入病例,1例為意大利輸入病例),1例為北京市本地病例,均已送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治。


中國境外確診超1.2萬例,八成來自韓國意大利伊朗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多國持續蔓延。中國境外新增新冠肺炎患者80%來自於韓國、伊朗和意大利三個國家,三個國家累計確診病例已過萬。安道爾、約旦、拉脫維亞等國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病例。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張文宏:如果不盡快復工,人口死亡率將高於新冠肺炎


3月3日據媒體報道,近日,張文宏醫生表示,發病率低的城市可以互相交流,不要過度恐慌。如果不盡快復工,城市停滯帶來的次生影響可能會導致人口死亡率將高於新冠肺炎死亡率。


張文宏醫生認為一些過度解讀造成一些復工群體和城市的恐慌。大家的憂慮在於大量復工人群湧入城市是否會造成疾病的蔓延,因而有人提出索性就不要復工了。但事實上在沒有疾病爆發的區域,當地人群都做了比較充分的隔離,和其他發病率低的城市其實差異並不大。如果這種交流都不能有,那城市的停滯是很難經受得起的,大家沒地方買菜、不能去醫院……這時候的人口死亡率反而可能會高於新冠肺炎死亡率。


張文宏醫生認為,發病率低的城市復工是可以的,但也要採取措施,不要有大規模的集會。在疫情沒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時候,還是要戴口罩上班,勤洗手,不扎堆,電梯要經常消毒,辦公空間要經常通風,只有做到這些防護條件,復工原則上才不至於會增加很大的風險。


張文宏醫生預測新冠病毒最終發展


全國多省市有序開展復工復產,人口輸入地區防疫形勢面臨考驗。張文宏醫生在採訪中表示:個別地區發現輸入性病例是正常的,一定要經過幾撥輸入慢慢平息,經過幾個週期以後,整個全國都平息了,基本就安全了。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


口罩還要戴多久?張文宏:預計1到2個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建議,大家對疫情還要保持高度警惕性,大規模聚會辦不得。張文宏醫生說:“這個狀態可能還要維持1到2個月。那時候沒有新增了,基本上就可以把口罩摘了。”


第七版診療方案中這些要點值得關注


國家衛健委4日公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7版)》提出,在糞便及尿中可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應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


應注意糞便及尿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


在傳播途徑方面,新版診療方案明確,在糞便及尿中可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應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


注意境外輸入性病例導致的傳播和擴散


通過採取一系列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措施,我國境內疫情上升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大多數省份疫情緩解,但境外的發病人數則呈上升態勢。

隨著對疾病臨床表現、病理認識的深入和診療經驗的積累,為進一步加強對該病的早診早治,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最大可能避免醫院感染,同時也要注意境外輸入性病例導致的傳播和擴散。


部分兒童及新生兒病例僅表現為精神弱、呼吸急促


在新冠肺炎患者臨床表現上,方案提到:部分兒童及新生兒病例症狀可不典型,表現為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或僅表現為精神弱、呼吸急促。


新冠肺炎或致多器官病理改變


在病理改變方面,方案指出,根據目前有限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除肺臟呈不同程度的實變外,脾臟、肺門淋巴結和骨髓,心臟和血管,肝臟和膽囊,腎臟,腦組織等也出現病理改變。如,脾臟明顯縮小,心肌細胞可見變性、壞死等。


重型或危重型病例孕婦應積極終止妊娠


在重型、危重型病例治療方面,方案明確,患有重型或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孕婦應積極終止妊娠,剖腹產為首選。


明確血液淨化治療 阻斷“細胞因子風暴”


在重型、危重型病例治療方面,方案明確了血液淨化治療。血液淨化系統包括血漿置換、吸附、灌流、血液/血漿濾過等,能清除炎症因子,阻斷“細胞因子風暴”,從而減輕炎症反應對肌體的損傷,可用於重型、危重型患者細胞因子風暴早中期的救治。

 

增加疑似病例排除標準


疑似病例排除標準方面,方案明確,需滿足:連續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且發病7天后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抗體IgM和IgG仍為陰性。


出院後進行14天隔離管理


針對患者出院後注意事項,方案明確,鑑於有少數出院患者出現核酸檢測複檢陽性的問題,為加強對出院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隔離,將“應繼續進行14天自我健康狀況監測”改為“應繼續進行14天的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同時要求佩戴口罩,有條件的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近距離密切接觸,分餐飲食,做好手衛生,避免外出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