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同化:以周朝為中心,看中華民族是怎麼擴大的

在亞洲的東部有一大文化區域,這個區域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以蒙古高原為最北方;以粵江、閩江流域為最南方,這個區域便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誕生之處。

而中華民族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漢族,漢族最早也是農耕民族,當然漢族這一說法是漢朝之後才出現的,而本文是以周朝為主,所以漢族一詞便不多提了。

同化:以周朝為中心,看中華民族是怎麼擴大的

現在的中華民族

而在這一區域之外,也存在很多其他的民族,姑且稱之為外族吧。

在商朝前,與中華民族爭鬥最為強烈的外族應是戎狄,後到周朝初期,與中華民族經常性爭鬥的應是所謂的獫狁和犬戎,西周就曾亡於犬戎之手。

在周朝時,我們經常看到的外族除了上文所提的獫狁和犬戎之外,還有羌族、貉族等等,而到了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卻只剩下一個匈奴經常出現在我們眼中,這是什麼原因呢?

本文便嘗試一下以周朝為中心,看一下週朝各方位的外族情況和中華民族是如何同化外族的。


同化:以周朝為中心,看中華民族是怎麼擴大的

周朝疆域圖

東方

在周朝東方的外族為狄,關於狄的歷史《春秋》之中記載的較為詳細,第一次出現“狄”這一字是在莊公三十二 年(-662),狄討伐邢國之時,在此之後,又有人將狄分為赤狄和白狄

白狄在現在的陝西境內,向東蔓延到中山;而赤狄則是在現在的山西、河北境內。

關於白狄,他們一族一開始是和秦人生活在一起的,這一點可以從呂相寫給秦桓公的《絕秦書》就可看出:

白狄與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婚姻也。

但是,後來白狄一族因在陝西受到了秦國的壓迫和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他們漸漸往東部遷移,到了中山一帶,並在中山建立了中山國,後中山國被趙國所滅,那麼白狄自然也就部分融入了趙國(原晉國)。

同化:以周朝為中心,看中華民族是怎麼擴大的

狄人大部分融入晉國

赤狄也是如此,他們一直生活在晉國的範圍之中,因多次與晉國發生爭鬥,後赤狄大部分被晉國所並。晉國當時的大壞境為:南有姜戎,西北有白狄,北面與東南面有赤狄。

所以早在晉國時期,白狄與赤狄已經在開始被中華民族同化了,後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國之中也都存在原先的狄人。

西方

在周朝西方的為氐、羌族,此兩族雖說常年居住在一起,但卻是兩個民族(兩族相處融洽),氐人在現在的嘉陵江流域,也就是古時候所說的“巴”,而羌族據《後漢書》記載,原先是活動在黃河以東之地,但是到了漢朝之時,羌族卻又出現在了大通河流域,這是為何?

同化:以周朝為中心,看中華民族是怎麼擴大的

義渠位置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由羌人所建的義渠國,義渠接壤秦國。我們都知道義渠和秦國一直都有爭鬥,並持續爭鬥有170年之多,但是後來義渠被秦所滅,所以當時的羌族融入了秦國,但因秦人對此族有些排斥,於是就賜他們到黃河以西之地。

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裡,與眾絕遠,不復交通。 《後漢書·西羌傳》

在周朝時或許氐、羌族不太引人注目,但是又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比較出名了,五胡十六國之一的成漢便是氐族建立起來的政權。

東北方

在周朝東北方的外族為貉族,此族在周朝往後是活動於朝鮮半島之地,但在周朝時卻不是生活在那邊,這從《周官》中所記載的貉隸一官便可知:

貉隸:司寇的屬官,掌馴養猛獸之事。因從東北方少數民族俘虜中選任,故稱。

周朝能抓到貉族的俘虜當官,這就表明當時的貉族不會在現在的朝鮮半島那麼遠,但具體位置也不清楚,肯定是在山海關以內,在內地的話,自然也在周朝的管轄之中,這樣一來,貉族與中華民族的融合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同化:以周朝為中心,看中華民族是怎麼擴大的

肅慎之地

在周朝東北方,出貉族之外還有一族為肅慎,也就是後世的滿洲人。

關於肅慎一族,《左傳》中記載:

(周王室之人對晉國人說)自武王克商以來,肅慎、燕、毫,吾北地也。

這裡所提到的“燕”為“南燕”,也就是商朝之時成湯所在之地,也就是說,肅慎在周朝時就已經在周王室的管轄之內了。

南方

在周朝的南方為黎族,古代在長江流域一帶,黎族我們應該很熟悉了,古稱三苗為九黎之君,三苗則是姜姓之國,三苗的位置在洞庭、彭蠡之地,這一點《史記·吳起列傳》之中有所記載: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還有,楚國在之前到達長江流域之時,所開闢的居地便是黎族所佔據的地方,黎族居地被搶之後,逐漸往沿海地區發展,也就是之後吳越兩國所在之地。

同化:以周朝為中心,看中華民族是怎麼擴大的

越國所在之地

就是說,在吳國、越國剛發展起來之時,吳越人和黎族人是居住在一起的,那麼中華民族將其同化也只是時間問題了,最好的例子便是秦漢時期的趙佗此人了,趙佗自立為南越王,治理南越,“懷服百越之君” ,其勢力與影響當及於海南島。

現在來說說中華民族中占主導地位的漢族

在《禮記·王制》裡有:古代的疆域,北不盡恆山。這裡的恆山在現在的河北正定縣附近,在此山往南為平地,這平地之處便是漢族所居之地,在恆山的山地之處則是山戎所居之地,然後在此山往北之地,便是騎寇(指所有北方遊牧民族)所在之地。

那麼如果要使漢族與騎寇接觸,那麼就必須打開恆山山地山戎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太原、中山和北燕之地。

同化:以周朝為中心,看中華民族是怎麼擴大的

恆山山脈

而在周朝時期,能做這些事的就只有趙國(恆山屬趙國境內)和燕國兩國。當然,他們也確實做到了這件事,成功的使部分騎寇融入了漢族。

趙武靈王開拓了雲中、雁門、代郡等地;燕國開拓了上谷、漁陽、遼西、遼東、右北平這五郡,他們兩國成功的把先祖的熱、察、綏、遼寧四省一舉收入中國的版圖。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中華民族的擴大不是沒有原因的,戰爭便是最好的方式。

整個中國歷史,它既是中國的戰爭史,也是中國民族的擴大史,當中華民族開拓了,自然就會散向四方,也就是說當漢族的版圖往外去了,那麼散開的漢族肯定會帶一些中原文化一起出去,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擴展路徑。

這也是中華民族可以同化外族的原因。

參考文獻:

《史記》

《後漢書》

《左傳》

《中國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