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茶禅一味”的“味”究竟是个什么味呢?

马路飞歌9


淡,由浓而淡。淡味过一生。茶是由苦浓而渐淡,色渐褪,味渐清。禅是从对生活的浓尘中逐渐摆脱,清心净守。生活持素朴之态。二者都求个淡字。不求人生至浓,求心灵淡泊。


青木皮


什么是“禅茶一味”?这还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不懂禅,不懂茶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

禅宗,是佛教里最贴近中国文化的宗派,也是最被学人接受的法门。



禅,讲究自强自立,要有独立思想!佛教最早的自耕自种的禅林模式,就是禅宗祖师们的身体力行。

禅法里说:依靠外物,终究不能成道。此事他人代不得,无论对方是谁!

阿难尊者,身为佛陀释迦摩尼堂弟加随侍弟子,自身又博闻强记,号称多闻第一。然而直到佛陀涅槃离世,他还还未开悟成道。



茶,在中国传统里是最亲近百姓的精神物品。不管东西南北,家贫还是家富,都有爱茶喜欢品茶之人。

而茶要怎么喝,它有很多讲究。不同的茶,不同的泡法,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但是无论什么茶什么泡法,最重要的一点,却是要你自己去品味!

“禅茶一味”,在这里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道理,都是需要自己去品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赤诚子


“茶禅一味”的“味”,不是舌根所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是“旨趣”“意义”的意思。“茶禅一味”的意思就是茶和禅有相同的旨趣。那么,这个“味”,也就是这个“旨趣”,究意是什么呢?为什么茶与禅有相同的意义呢?



到底什么是禅?从佛祖拈花微笑禅宗出现那天起,它就是离语言文字的,因为它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它是不立阶梯,不分层次,不借助任何东西直接登堂入室,直指人心的,所以语言文字等任何手段,都只是“戏论”“影子”,都需要再进一步,都不是“本来面目”。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禅本来是无功用行,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的。但传至中国后,祖师慈悲,于无阶梯处立了阶梯,就多了“参话头”这一举措。这相当于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只要时节到了,自然会破门而入。“参茶味”,即如“参话头”一样。本以为临门一脚,球可入网,等破参了,才知道球本就在网中;本以为“参茶味”可以明心入禅,等破参了,才知道茶和禅本是一味。



佛祖拈花微笑,“花”即是妙明本心,即是禅;青青翠竹,无非法身,“竹”即是妙明本心,即是禅。那么,为什说“茶禅一味”,而不说“花禅一味”,“竹禅一味”呢?

这就得先介绍另一个词:“绕树经行”。古时参禅的人是不睡觉的,困了就绕着树走,边走边参。为什么参禅的人不睡觉?因为“眠心所”意识是断绝的。参禅是不断意识妄想的,沒有了意识妄想,也就没了禅。针对卧轮禅师的“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偈语,六祖慧能回复一偈:“慧能沒伎俩,不断百思想”。因为妄真同源,烦恼即是菩提,沒有了妄想烦恼,也就沒有了菩提禅心。



所以参禅是不能睡觉的。这时候茶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困了,不必围着树转圈,喝上一口香茶,醒神驱眠,所以说“禅”与“茶”有着天生的缘份。

茶是禅门必不可少的平常之物。风花雪月是禅,锅碗瓢盆是禅,柴米油盐是禅,行住坐卧是禅,穿衣吃饭是禅,但是,哪个也替代不了茶在破参中所起的作用,所以说“茶禅一味”,而不说其它。


那边仍是孤独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1]”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从余诗语


禅茶一味中的味是返甘,也就是甜味。一壶好茶得之不易,若想达到品后满口生津,象口中有一缕缕甘甜的泉水,时不时的就涌出来的效果。。你就得下功夫练习茶道,用好茶好水好器,用心去调控好时间火候和手法。等练习到一种境界时,方能泡出一壶好茶。所以叫功夫茶。方出禅味返甘。修禅打坐,就要调心调火,火重口苦,火轻寡淡无味,调到正好方为妙境,生金津玉液,长本牲灵苗。如同返甘是验功的标准。此为不传之密。所以只言禅茶一味也。


zws67


一杯茶,一次禅。

一杯茶,学会拿与放——有些时候,过于执着会伤心,过于奔波会伤身,学会和生活握手言和,安于当下,不畏将来,坦然面对;有些事,不再耿耿于怀,有些人,开始学会放手。正如杨绛所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杯茶,力行简与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一杯茶里,一次收敛和蕴蓄,至冲淡,至平和,然后,在自我的心境里海阔天空。此刻,喝茶的人无意追逐物质层面的繁盛,只在精神的高地,兀自风雅,静享喜悦。

一杯茶,体悟浓与淡——浓极为淡,如水从容。做人需淡,淡而弥香。不争、不谄、不艳、不俗。淡中真滋味,淡中有真香。一杯茶里,从他人那里,一步一步过渡到自我的生命里,深知“热闹处最寂寞”的人生况味,一切删繁就简,一切自然而然,听着心音,走向生命宽容和清纯。

一杯茶,看透冷与暖——眼见得杯冷了,眼见得席散了,眼见得人走了。有些心事,只适合安放在一杯茶里,有些话只说与懂得的人听,有些事情只能自己来煎熬,茶凉了,续上,一个人的冷暖,一个人的世界,终会醒来。

一杯茶,坐看浮与沉——草木之间,升起,落下,一杯茶道尽人生本无定,时浮时沉,自在最好。以心为壶,藏浮沉于心而不骄不燥,与天地共一色,与山海一体,星辰大海,海枯石烂。

钱钟书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一杯茶,一辈子。


减法生活


所谓茶禅一味中的味,其实就是指精神体味。先说对茶的体味。茶,有二分。一是吃茶或者叫喝茶。二是品茶。茶现如今已成为高档消费品了。谈生意,谈恋爱,朋友聚会聊天等都会到专业场所消费,但那不是品茶。茶只是聚会的介质。真正的品茶,需要静心,并通过过程得到精神体味的。比如,对茶类的知晓,比如绿茶是不发酵的茶,青茶是半发酵的茶,红茶是全发酵的茶。而每种茶的泡制方式又是有别的,绿茶水温,投茶方式与青茶的水温,红茶的水温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整个品茶的过程就是静心操作细心体味的过程。而禅,就是佛教的专用语,他要求弟子排除杂念,静坐感悟,念经悟德修为的过程。茶和禅虽说理念不同,但是,都需要静心感悟,这是殊途同归的。所以,才有了茶禅一味的感知。(^V^)


皛川



“茶禅一味”的四重境界

大凡茶楼、茶店、茶馆、茶室,常见“茶禅一味”或“禅茶一味”四字。也常常和人聊起“何为茶禅一味?一味究竟是哪一味?”

有人说是苦味,有人说是清味,有人说是空味,有人说是无味……

莫衷一是。

明海大和尚在《茶与禅》书序中写道: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般若。

日本茶道大师千宗旦在《茶禅同一味》书中阐述:“茶禅一味之魂在於以茶为悟道之助缘。唯有专於茶道修行,方为茶道本愿,点茶全在禅法,工夫在了解自性。”

此为意境也。

三重境界:茶即禅禅即茶的悟境。

禅门有个著名的 “吃茶去” 公案。唐代赵州观音寺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和尚”。他爱茶到了惟茶是求的地步。据《五灯会元》记载:

从谂禅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

答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一新来僧人。

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

师曰:“吃茶去。”

赵州和尚给曾到者、未曾到者和院主每人一碗茶。

这碗茶就是和尚的当下之心。划除一切疑惑与分别,尘劳与妄想,无放无离;

这碗茶也是和尚的开悟之心。行住坐卧,心身融一,见闻觉知,根性融一。

这碗茶还是和尚的自在之心。用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话注脚,即:茶道之本,不过烧水点茶,拿起放下。

于无心处参禅,修平常心是道。歇息一切妄想与分别,发明本心,了然自性。当体即空,当下即悟:

茶即禅,禅即茶也。

四重境界:无我无茶无禅的化境。

华严经云:如如法性,是佛证境,十方国土,是佛化境。

说到化境,就得追溯到禅宗的起源了。

《问佛决疑经》记载了“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典故。是时,佛祖敷座灵山之顶,对参加法会的人天大众说:“我不久就要涅盘了。你们有什么法要问的,尽管来问。”这时大梵天王就上前,先献上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然后启请佛祖:“世尊,您五十年来为大家讲说了各种法门,普度众生。还有没有未说出来的最上乘大法呀?”

佛祖坐在宝座上,手拈大梵天王供养的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一言不发。灵山会上人天大众默然不解。这时,佛祖的弟子大迦叶破颜一笑。佛祖这才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咐嘱给大迦叶。”

这就是禅宗的由来。佛祖与大迦叶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大迦叶受了佛祖衣钵,开创禅宗心法,成为西天禅宗第一祖。

我在想,如果佛祖在灵山会上拈的不是一朵花,而是端起一杯茶,大迦叶还能不能心领神会,展颜一笑呢?

再后来,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一苇渡江,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成为中国禅宗初祖。至六祖慧能以一首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完成了西天禅的中国本土化。他的得法弟子青原行思在江西开创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南岳怀让在湖南开创了临济宗、沩仰宗。形成“一花开五叶,禅风遍中华”的兴盛局面。

而伴随了禅门上千年的中国茶,也从唐时的饼茶煎茶法,发展到宋代的团茶点茶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罢团茶改散茶,舍去工艺繁复、仪轨繁多的点茶法,而采用简单直接的散茶冲泡法。他提出的“真茶、真味、真香”之茶说,深得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之妙理,颇合“茶禅一味”之真旨。

千百年来,无论茶发展出绿、白、黄、青、红、黑等多少类,无论禅分成曹洞、云门、法眼、临济、沩仰等多少宗,也无论世世代代喝茶修禅的人是在物、意、悟、化哪一境。茶就是那杯茶,禅还是那个禅。

茶禅一味,一味禅茶。

若还要问,何为茶禅一味?

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这正是:

无言无相亦无法

无我无禅亦无茶

烧却碧岩百千偈

且向赵州吃茶去

(马路飞歌原创文章,发表于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刊"。)


马路飞歌9


这得从宋代说起!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更是名人雅士相聚在一起的理由。

而对于那些佛学师傅们,很多都是在山林之间采茶、制茶、泡茶、喝茶!

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之中,顿悟禅意。

从禅意之中,再去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制茶和品茶。

其实,宋代的那些佛学大师们,很多都是制茶、品茶的高手。

我们喝茶,都在乎于心静,泡茶的每个动作都需要潜心的去体会,直到到达自己的最好状态。

禅意之中,心静也许是最基本的。

茶禅一味之中的味,我们更认为是一字多语的意思!

茶,茶叶的味道,香气、滋味等

禅,味字,口未,莫言,心静,在万物纯净之中顿悟。

茶中参禅,禅中品茶!


泓蕴号茶业


“茶禅一味”的“味”究竟是什么味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还是讲一讲十三年前云萱我亲身经历的一段感悟吧:茶禅一味 悟道如水~

茶人做茶数年,每日见形形色色的人,品形形色色的茶,看形形色色的茶书,日子过的匆匆。


茶人自称雅茗居士。店内壁挂心经,案供观音,却不燃香。手执佛珠,每日素食,却不受戒。每有茶客见之,问:你佛弟子否?茶人难以作答。茶人自觉六根不净,诸恶未戒,不敢称是佛弟子,只好信口说:我奉茶道。然何为茶道?茶人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是故,一人独处时常想: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什么?   

有人说:茶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   

有人说:茶道乃修身养性之道;      

又有人说:茶道分为武夷茶道与闽南乌龙茶道。是乌龙入宫、是关公巡城、是韩信点兵,是如何如何泡茶怎样怎样的过程,在某某茶博会上,某某举行某某的茶道表演,茶人听了只觉得糊涂。


据书说,福建茶业界元老张天福先生把茶道精神总结为:俭、清、和、静;日本茶人的茶道四谛是:和、敬、清、寂;又见有书说茶道乃:和、静、怡、真。如智者见山,仁者见水,茶人对于茶道的理解似盲人摸象。      

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吃茶?依茶人最初的理解:一为提神、解渴,称之为渴饮;二为茶瘾,每日必喝,宁可居无竹,不可饮无茶;三为品饮,每日必品,每品必得,品出百般优劣,千种風味;四为心品,用心品饮,品出种种感触,种种境界,而获种种心得,而成种种文字。然以上种种终称不上道。


偶一日,福州鼓山涌泉寺的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  

和尚出家前为检察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   

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


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      

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茶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    

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 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 坐片刻难得壶途


请木匠制成屏风置于店堂过道中,路人皆道好联,却不甚解其意。     

后和尚云游舟山普陀寺修行,从此了无音讯。茶人仍每日见形形色色的人,泡形形色色的茶,看形形色色的书,日子过得悠悠。



备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