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线城市而论,沈阳为什么没有大量人口流入?

用户3708573184



国内二线城市大致分三个档次。一个是发达的城市,比如杭州、南京等;二是中等城市,比如成都、沈阳等;三是发展较弱的城市,比如合肥、南昌等。

回答沈阳为什么没有大量人口流入?说一千道一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数据及营商环境都不很乐观。经济数据增长缓慢,营商环境勉为其难,这些诸多不美丽的因素,自然不足以吸引高端人才大量流入。沈阳的经济下滑至国内大城市30名开外,也注定难以超越那些经济形势较好的城市而大量吸引人才流入。

当然,没有大量人口流入的现象,不只是沈阳一个城市,整个东北乃至国内北方的大部分城市基本都不过如此。根据国内某家最新的中国城市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对人口最具吸引力的基本还是京沪广深,同时北京、成都、杭州的吸引力超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报告中显示,东北的哈尔滨、沈阳在人口吸引力的环比增幅最大。

其实,从东北三省近年的第五次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沈阳还基本属于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只是尚不属于大量人口流入城市。


为吸引大量人才,从2017年以来,沈阳出台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新政,提出在未来5年内,拟储备70万名大学生在沈阳就业、创业。其中包括低成本安置,零门槛落户等优惠政策。现在沈阳街头到处可以看到吸引人才的口号是,找老乡引战友及校友来沈阳。

从沈阳流入人口分析,也的确需要着眼于从高端人才入手。目前流入的人口情况是,南方的福建、浙江、江苏、河南过来的大多是经商人士,这些流入人口一般都有自己的企业或商业模式。而大多数情况下的流入人口,是沈阳周边地区的城市及城镇人口。可以预料,随着沈阳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转型的升级及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沈阳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入应该指日可待。


静静的云裳


看看沈阳第二批地铁(9号10号线),从整个经历了9年时间,尤其是10号线还出了地铁挖了张沙布停车场没开工的事情,这种速度是东北衰败的侧面。

这一切是几十年东北一直在向全国输血,最后吃了转型的大亏,东北留不住人了。


豢养天使


不喜欢沈阳的可以走,想走多远是多远!地球没谁都转,沈阳也不缺你这个爷!不要自以为是,你到那里都只不过是个打工的而己,没什么可显摆的,到那里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而己,沈阳再穷,也没达到要饭的程度,出国旅游照样占到了全国前四名,有人就纳闷,都说沈阳穷,怎么还有钱出国购物?全国人民吃饺子,沈阳人没有喝西北风呢?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一个去深圳打拼二十年的一个东北人回到了东北,在东北买了房子,孩子送出国了,他却回到了东北。有人问他,深圳那么好赚钱你咋还回来了呢?他苦笑着说,钱是好赚,可我干二十多年了也没买得起房子啊,有什么用,最后连窝都买不起!

这就是事实,自以为在深圳,北京,上海过的很好,自以为脱离了东北,成为了自豪的人,而且也开始以所谓的富有的城市人自居,也来黑东北,其实连房子都买不起,还自以为是,那些自以为比东北过的好的,真不知好在哪里,我看唯一好的也就是颗虚荣心,干了一辈子,最后还得回到自己的老家,找自己的根。

所以还是现实点吧,别的城市再富有,并不代表你是富豪,东北再穷,比你有钱的也有的是,再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



反对成帮结派


80后沈阳土著,我想说,如果沈阳不是我的家乡,我还真找不出爱他的理由,不是不爱大沈阳,这20年虽然变化很大,但是发展缓慢,尤其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不能不让人吐槽,今天建明天拆,天天挖挖挖,交通不便利,机场连个地铁都没有,地铁修了8年还没修好,马路坑坑补补,感觉很浪费纳税人的钱,工资太低,很多老沈阳素质差,爱吵架,爱骂人,各种服务行业普遍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差,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咱就不跟南方城市比了,虽然创了卫生城,但含金量不高,小商贩整没了,但是卫生和市容环境真的变了吗?工资低,消费也不算低,生意不好做,手里没闲钱,为了家庭的稳定生活,凑活活着吧,告诉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南方的大学,相对而言,沈阳确实是土鳖了,我说了实话,但我永远爱沈阳,这是我的家!


蟹蟹2018


看了那些说“沈阳不好你可以走啊,也没人强迫你留在这啊”这样的话,真心替沈阳着急。

想起郭德纲之前说的一个故事:他去天津挖同行到德云社,那同行回头问他们单位老师傅,老师傅说,你去可以,去了以后想回来,那二十一场的可没你了!最后这同行没去成德云社。

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没有跳出目前的圈层。没有走出去,或者人出去了,思想还在老地方。

有句话叫“爱之深,责之切”。因为爱沈阳,心疼沈阳,对沈阳还有希望,所以说出沈阳目前存在的问题,希望沈阳能改正,这不是黑沈阳。不能直面自己的不足,有问题都藏着掖着,妄自尊大,就好像说:我啥都好!我就是好!我没缺点!你们批评我是你们没眼光!”的孩子一般。

如果找你有一天,没人批评沈阳了,那沈阳是真没希望了。

回头看沈阳,为什么没有大量人口流入。原因多种多样。归根结底,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两个。

一个是营商环境不好。叫做关门打狗。有兴趣可以自行去了解。

在一个就是现在交通发达,我去哪就业都是赚钱,现在沈阳飞深圳才四个小时,当地理距离不是障碍的时候,人们肯定去经济更发达,政策更优惠,营商更透明的地区发展。就好像假设一个香瓜一块钱,一个西瓜一块一,在买哪个都可以的情况下,你肯定买西瓜,因为成本差不多,得到的却差很多。

沈阳想留住人,吸引人,必须转变工作作风,以壮士断腕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不能靠下指标,加压力来绑住人,要加大自己的吸引力才能让人死心塌地留在你身边。就跟搞对象是一样的。

不要站在历史的光荣榜上妄自尊大,也不要伤春悲秋。沈阳当年多牛,东北当年多牛,我们都知道。由于当年东北经济好,一孩率高,东北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受教育率,到目前为止,相对来说,在全国也算较高的。当年东北作为全国经济支柱,贡献了全国主要的gdp我们也是知道的。东北对其他地区的资源支持,经济支持我们也是知道的。

但是历史的车轮是向前走的,眼睛往前看,少看自己以前取得什么成就,多想想未来如何发展,如果你爱沈阳,是拼了命给他塞糖吃,还是告诉他吃糖多了影响牙齿健康?


勤象


沈阳是辽宁的省会城市呀,也是东北响当当的一个综合城市,最近沈阳又传来好消息,沈阳的等级又提了一个段位——国家中心城市。

那么,如此权重的沈阳为什么没有形成大量的人流呢?

1、重工业企业改制,工业技术工人骤减。沈阳是一个以重工业和航天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建国初期,也就是在“一五”时期,国家在辽宁安排的重点机械工业项目中,沈阳有4个,即,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同时,辽宁省又开扩建了沈阳冶炼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等。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骄子,还是为祖国做出过突出贡献。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1953至1988年,辽宁的工业企业为国家提供的利润和税金,相当于同期国家投资的4倍多。

2、地理位置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东北四季分明,但是,一年有5个月气温是在零下的。寒冷的天气,一是影响室外工程作业,二是影响服务业的活跃度。近十年来,东北人纷纷涌向海南三亚过冬,过期了“候鸟”生活。沈阳也难逃此宿命。

目前,国家已经对东北现象十分关注,并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极目远眺,远方那滚滚人流正朝着沈阳这个方向涌来。


营口同城会


  沈阳是东北第一综合强市,新一线城市,并且有望成为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十分深远,但是人口吸引力始终没能得到提升,个人认为主要是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大环境的缘故。

  最近十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形势不太如意,绝大多数东北人口外出务工选择了沿海发达地区作为目的地,辽宁境内,对于年轻人而言,大连目前比沈阳更具吸引力,而黑龙江和吉林的外出务工人口流向山东和海南的比较多,沈阳仍然不是首选,所以沈阳看似有着东北中心城市的地位,却没能成为吸引东北地区人口的中心。

  不过这一情况在未来几年可能会有逐步改观,一方面东北地区经济已有复苏迹象,同时伴有人口回流的现象,这对沈阳这种核心级别城市必然构成利好。另一方面华东、华北、华中、西北、西南都已经有了国家中心城市,下一个大概率出现在东北地区,其中最热门的候选自然就是沈阳,这对于一座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将是一剂强心针,人口流入率的增加也将成为必然。


城市发展报告


请大家弄清一个问题。就流出流入还有GDP与我们个人沒有一毛钱关系。按照X些人观点,高学历的去深北上广了。为了找老婆+生孩子,玩命挣钱和爸妈要钱交首守,结了婚工资多半还月供。省吃减用等60退休刚把贷款还完。再说一下,高等人才留在东北,首先,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工作,生活的压力也不高,房价在4千到8千元之间,那么到了发达的北上广就得8万元一平米,再举一个例子,河南和山东人口,比辽宁多一倍,GDP也多一倍,请问大家有什么区别吗?现在东北最可怕的事来了,就是许多开发商看到东北的房价这么低,他们满心欢喜的来了,一定要把东北的房价抬高。一定要把老百姓的钱全部掏出来,让这些老百姓一下回到解放前。这些开发商全部都到了东北抢钱,这些开发商就是一伙儿,抢劫犯大流氓。


都铎王朝dzs


作为沈阳人看看二环的星汇云锦全封闭和小北的高架桥半封闭,修建费用才前者8000万后者却过亿元,可见一斑。

东西快速干道,原计划南北也是高架桥结果不知为何改成了隧道,建完才发现五爱段两条隧道间距建小了,现在只能进不能出,小北进入只能跑到南二环出来。最主要的是地面占地面积还大,建完不但没缓解堵车反而更加严重。

沈阳一环路高架桥的特色是,地下面积占的大,桥上面不大,个别下桥口就是红绿灯,直接堵到桥上。

至于路面今天刨明天挖的,沈阳人也只能自我安慰至少北陵大街和黄河大街(友宜宾馆段)不刨也不挖,至于为什么,老沈阳人都明白。

城市规划设计真够可以的,说了这么多突然有点怀念老穆了!


雨轩有话说


沈阳没有大量的人口涌入,与沈阳的经济结构,具体说是产业结构有直接的关系。

一方面,就行业来说,沈阳的大型企业一般是装备制造业,以机械为主,这种行业的特点是专业性较强,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升,用人不仅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不能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何况,这几年,沈阳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并不理想,也就进一步制约了就业人口的涌入

另一方面,就企业性质来说,沈阳的大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国有企业的入职门槛比较高,流动性差。容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有限,也制约了就业人口的涌入。

另外,这几年,沈阳市的招商引资或者对外合作项目中,多数是医院,学校,购物中心这类服务性的行业,没有形成大规模、多种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不了就业岗位,所以容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有限。

如果要想沈阳有更多的人口涌入,就必须调整沈阳的产业结构,将沈阳的企业多元化,把原来的以重工业为核心,单一的产业结构,变成以重工业、轻工业的齐头并进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沈阳有更多容纳外来人口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