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王原祁是如何将山水画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文|夏绍毅

【摘要】:清四王的山水画主要学习元四家,而王原祁在他祖父和董其昌的影响下,将山水画总结出了固定的套路。实现了山水画历经魏晋的发源、隋唐五代定型成派,宋之经典化,元之情致画,明之集成化,最终步入了清之程式化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王原祁是如何将山水画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关键词:山水画;王原祁;清四王;程式化;

王原祁是如何将山水画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清 王原祁《仿王蒙山水》

一、源于他优越的家庭出身。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与其祖父王时敏比较,王原祁的人生更加顺畅,更遂心。在治艺的道路上也有着更加优越的条件和环境,为此对绘画的发展脉络也认识得更清楚、更系统。同王时敏一样,王原祁也是深究元四家的,也是以黄公望为重点,曾题画稿“古人用笔,意在笔先,然妙处在藏锋不露。元之四家,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正藏锋之意也。

王原祁是如何将山水画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清 王原祁《仿洪谷子山水》

二、由于他本人未经历过时代风云的激荡和个人命运的颠簸,胸中缺乏奇突之想和浩然之气。

在王原祁的眼里创作与实际的自然景观无直接的关联,即使有所感受,也将被整塑后纳入既有的程式中,抹去了长期以来的“外师造化”,只留下了“中得心源”。对王原祁来讲,他的“心源”又主要得自古人缣素上的丘壑,他本人未经历过时代风云的激荡和个人命运的颠簸,胸中也就自然少有奇突之想和浩然之气。

王原祁是如何将山水画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王原祁《仿黄子久》

三、王原祁“程式化”山水画的致命缺陷是过于呆滞、死板。

王原祁的山水画有“垒石成山”之弊,其画中山峰多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叠加堆积而成,碎石过多。其实于山脚山头适当添加碎石始于董源、巨然,称之为“矾石”,元代黄公望沿用此法。这本是江南山水自然环境使然,在山水画中经过提炼概括出这一画法,有助于打破体面的单一,可以增加层次,丰富变化。但必须处理得当,妙合自然,宁少勿多,宁缺毋滥。而矾石过多,就会导致山形支离破碎,严重破坏山峰的整体感。王原祁讲究结构,看重形式,故在山石上表现为化整为零,结果使部分作品出现了堆砌叠加的“垒石成山”的现象,不见了自然山水的雄强浑融之气。南宗山水本来就以柔媚温润见长,少有雄风俊骨,而王原祁又于阴柔中更添琐碎,作品愈发显得局隘小气了,不但没有提升董巨画风的品质,反而不见了原有的平淡天与天真。

王原祁是如何将山水画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清 王原祁《仿吴镇山水图轴》

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用笔上,王原祁强调中锋用笔,以显示正宗画派的中规中矩,但中锋在取得浑厚凝重之效的同时,也容易失之于刻板,为去除此弊,王原祁又提出用笔须毛的主张。即在皴擦点染的基础上用干笔散锋以求灵动松活,再施以渲染掩其躁露。这也确实增强了画面的苍茫厚重,但与董巨及元四家的本来面貌却渐行渐远了,尤其是他推崇的黄公望的画风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看黄公望的作品,无论繁简,都给人以清爽秀朗、俊发超逸之感。而王原祁的画无论如何强调学古,也无论怎样自称旨在得意,但在其画作面前,我们总是品味不出黄子久画中的神韵与风骨。这就是舍弃了师法造化后,一味的模仿古人影迹的必然结果。

王原祁是如何将山水画一步一步走向“程式化”的?

王原祁(清六家)仿赵大年青绿山水


四、结语。

王原祁终其一生是一个庙堂之人、御用之才,从而决定了他的创作只能在形式构成上用心着意,如同其祖父王时敏一样周旋于前人业已征服的崇山峻岭中。他周旋的圈子虽然比王时敏有所扩大,但却改变不了其艺术品格。他可以画得很完美很充实,却难以做到壮丽与奇警。相反,这种在形式上的完美和面貌上的浑厚华滋,一旦成为刻意追求,往往会走向繁缛与琐碎,甚至变为矫情与平庸。这就是王原祁的“程式化”化的最大缺陷,已经违背了绘画讲究的“阴阳”之道,过于刻意导致的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