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制作工艺流程

一件珐琅彩瓷,其瓷胎形状先是由造办处设计绘制造型,呈预览应允后交与宫内木作制成木模,木模做好后再次呈览应允后,方可送到景德镇御窑厂交与督陶官制胎,烧制好的瓷胎解运回宫。其胎骨及釉子均以御窑厂最上等的原料,由技艺最精湛的艺匠精工细作,

以求胎骨致密细腻,胎体俏薄精致,釉质洁白明净。

除康熙时期创烧的珐琅彩瓷胎外壁为不施釉的涩面外,此后的瓷胎均为内外施釉,尤以雍正时期为佳。雍正时期宫廷制作珐琅彩瓷所需的白胎,由当时督陶官唐英亲自督造,其白度、透光度、硬度等物理性能已接近现在优质硬质瓷的标准。如景德镇陶瓷馆藏雍正珐琅彩胭脂红地梅花纹碗残片。

珐琅彩制作工艺流程

雍正珐琅彩瓷胎骨

而珐琅彩最出彩的应该是其绘画施彩。珐琅彩的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职的名画家众多,如: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等。这些画稿及图案纹样先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后,由宫廷画师用秘制的珐琅彩料精细地描绘于瓷器上。在宫内奉职画珐琅的画师先期主要是原铜胎画珐琅的,如来自广东的张琦、邝丽南。稍后也有来自景德镇的艺人,如宋三吉、周岳、吴大琦等。更重要的是一批宫廷画院的画家也参与了画珐琅瓷,雍正时期有贺金昆、戴恒、邹文玉、汤振基、谭荣等,其中邹文玉屡获皇上赞赏。乾隆时期也有许多宫廷画家在珐琅作兼职画珐琅,如专攻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楼观的张廷彦、专攻人物花鸟耳朵金廷标等。他们的加入极大地提高了珐琅彩瓷的绘画性和艺术水准。珐琅彩瓷上的题词、印章、落款等有用专人分工,包括题词的临摹、字体都是由皇上亲自指定安排。据记载,底款为原武英殿修书处后调造办处的徐同正书写,诗句为武英殿待诏戴临题写。所有绘制工序完成后由宫廷造办处烧造。

珐琅彩制作工艺流程

清.王原祁《卢鸿草堂十志图册》

此外,参与珐琅彩制作的管理人员也是最高级别规格。康熙、雍正、乾隆都充当了珐琅彩瓷的督造者,而造办处的司职人员都是皇帝亲自安排的朝廷重臣。以雍正时期为例,雍正皇帝命其弟怡亲王允祥为造办处大总管。怡亲王允祥是康熙帝诸王子中少数几个没有政治野心,而醉心于艺术的皇子。此外,雍正朝造办处的管理人员还有庄亲王、裕亲王、信郡王、海望等高层官员,具体办事人员有郎中保德、赵元、年希尧、唐英、沈喻、马尔汉等一批能书善画的翰林画家。雍正六年造办处增设六品库掌3人,八品总催9人,笔贴式9人,进一步加强了造办处的行政管理,从而确保严格掌控珐琅彩瓷制作的每道工艺。

珐琅彩制作工艺流程

清宫珐琅彩瓷制作工序

可见,制作一件完美的珐琅彩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其成本非民间所能企及的。通过对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复原实验,一件珐琅彩的常规工序就达30多道。

其中瓷胎制作工序有:泥料精选、二次过筛除铁、二次榨泥、二次陈腐、二次练泥、手工揉泥、手工拉坯、干燥、修坯、素烧、挑选素胎、上釉、烧炼成瓷等10多道工序。

彩瓷制作的基本工序有:绘制样图、描图过稿、挑选瓷胎、拍图、描绘纹样、彩底色、定图、清图、颜料配色、试照镜子、颜料精研、填底色、料地耙花(做轧道纹)、料地堆花(做锦灰堆)、填粉底、填色料、罩面色、洗染、画面结果、临写字印、摹写底款、烧制成品等20多道工序。根据艺术效果和绘画技法的不同,有的珐琅彩瓷还需要经过数次彩烧才能完成。

珐琅彩制作工艺流程

料地耙花

珐琅彩制作工艺流程

料地堆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